劉燕
【關鍵詞】 口述史 口述非遺 非遺傳承
在非遺文化研究領域,非遺口述史、傳承人口述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段,被學者應用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等領域。“口述非遺”研究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逐漸為人們所重視。與此同時,如何合理運用口述史方法助力非遺文化研究,厘清非遺口述史的理論基準,正視傳承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是我們在研究中須關注的問題。
口述非遺的理論向度
從歷史繼承的角度來看,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和價值更多體現在其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上。因此,“口述非遺”的核心是“人”,即創造歷史、見證歷史,通過畢生努力將非遺文化接續傳承的人。通過非遺傳承人探索非遺傳承史,是“口述非遺”研究的目的所在,更是對非遺文化深入探索、深度還原的有效途徑。
口述:佐證史實的鮮活歷史。相較于傳統模式的歷史記述方式而言,口述史具有生動、鮮活、質樸的特點,每一位受訪者的口述文本中都真切地記載著他們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記憶,刻錄著被遺落在往事塵埃里的真實情感與人生故事,是有溫度的歷史記述方法。口述史表述方式的口語化特征彌補了書面語言的嚴肅、單一,使歷史中的人物與事件從口述者的語言中自然流淌而出,變得立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是活態的歷史訴說。歷史講述者的第一視角也彌補了他者或第三方敘述的空間限制,從宏觀視角轉向微觀視角,從集體視角轉向個體視角,使研究者從無數個個案中發現歷史,站在歷史當事人的立場上重新思考歷史的構成。更重要的是,通過口述訪談獲取的珍貴史料可為佐證史實提供重要的幫助,更是還原歷史真貌的有效途徑。
人物:個體視角的集體記憶。非遺傳承人是非遺的親歷者,更是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傳承人的身份屬性決定了其對歷史的貢獻和價值,也從某種意義上推動歷史發展,見證歷史。沒有傳承人,就沒有非遺技藝活態傳承的載體,就無法構成非遺文化生存的空間。因此,有關非遺的歷史、文化、形態、技藝等研究都脫離不了對傳承人的研究,人物之于非遺的價值,是不可取代的。正是在傳承人的代代接力下,非遺文化才能以生動的形態流傳至今。圍繞非遺傳承人展開研究,以“人”為線索,探求以人為媒介的變遷史,將人物置于社會、歷史及其家族或師承譜系的背景中,由點及面,廓清傳承的脈絡,才能真實地展現非遺文化的傳承軌跡和歷史面貌。
傳承:非遺文化的民間生態。非遺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人這一主體,而傳承人的生存境況也直接影響著非遺文化的發展。一方面,國家通過立法立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給予相關部門和傳承者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物質資助,使得非遺文化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切,減少因經濟困窘等問題帶來的阻礙,為非遺文化的接續傳承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通過家傳、師承等傳統方式將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直接傳承給子女或徒弟,或通過非遺進校園、數字非遺等現代方式將非遺文化間接推廣至青少年群體及廣大群眾,培養非遺傳承的后備力量,使非遺文化后繼有人、持續發展。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與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傳承人群體仍面臨著諸多考驗:青年面孔的缺失、原生文化空間的消融、受眾基礎的銳減等。因此,保護非遺的根本在于保護傳承人及其傳承路徑,把研究的視線轉向傳承人所面臨的困境。傳承人口述史便是給予傳承人話語權,以正視非遺傳承的民間生態,推進非遺文化的正向發展。
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方法探析
開展傳承人口述史的研究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擁有充足的時間和財力,并有能力組建一支強有力的研究隊伍。更重要的是,能夠遵循歷史規律、體現史學精神、尊重訪談對象,客觀、理性地梳理、看待非遺歷史,有準則、有方向地開展研究工作。
前期:史料搜集。搜集與受訪者密切相關的史料,是開展口述史研究的第一步。前期資料準備及研讀的程度,直接影響著訪談對象的確定、訪談提綱的撰寫和訪談工作的進度。因此,在進行口述史訪談前,我們要足夠了解受訪人,大量閱讀與受訪人相關的資料,包括文章、書籍、作品、影像等內容,尋找關鍵信息。在資料檢索中,搜集、梳理與傳承人從藝生涯相關的每一份史料,并在自述、他評等眾多信息中發掘受訪者的個性特征,找到具有歷史價值的問題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口述歷史不僅是個人的經驗及情感的記錄,同時也是一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事件的生動記載。因此,在查詢資料時,要對受訪對象的相關歷史背景作深入調查。只有前期史料搜集工作做足、做實,研究者才能具備客觀看待歷史的基本素養,與受訪者進行順暢的交流,推動訪談工作的開展。此外,前期搜集的歷史資料也可與后期梳理的口述文本互證,使研究內容更準確、更貼近歷史事實,實現口述文本與文字文本的雙向補充。
中期:口述訪談。口述訪談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采訪,它的設問范圍廣、內容設置細、訪談時間長,是對受訪者人生記憶的歷史性梳理。在口述訪談中,首先要基于材料撰寫詳細的訪談提綱,從受訪者的人生經歷到家族背景、時代背景,再到其對特定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評述,口述訪談的提綱須針對受訪者展開細致入微的設問,在訪談過程中獲取最全面的口述史料。其次是設定具體的訪談計劃,根據訪談對象的情況,設置準確的時間、次數、地點等,以保障訪談的順利進行。尤其是面對平均年齡居高的非遺傳承人,需要酌情考慮其身心狀態,采取合適的訪談方案,使得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身體舒適、內心放松,使其以自然的受訪狀態講述生動的歷史故事。再次是準備充足的訪談設備,在訪談過程中以錄音、錄像等方式留存影像檔案,以文字速記、圖文掃描等手段記錄受訪者提供的歷史資料,通過數字媒體存檔傳承人的史料資源。最后,在訪談進行時,要充分考慮受訪者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因素,尊重受訪者的人格與習慣,使用親切、流暢、自然的交流方式,實時關照傳承人的受訪狀態,正確引導訪談的話題方向。
后期:辨偽考證。第一,口述文本的整理者要遵照訪談的真實過程,還原訪談內容,涉及方言、人名、地名等信息時需要確認內容的準確性,書寫流暢,保持原有的口語化風格。第二,口述文本的校對者應通過對訪談和文獻的分析、篩選、比照,辯證地看待和整理口述史料,其重點在于如何以客觀的態度辨別口述內容的真實性,還原歷史真相,在多位受訪者中總結其歷史共性。第三,口述文本的研究者要嚴格遵守史學研究的基本精神,實事求是、公正敢言,客觀看待歷史問題,確保歷史事實的高度還原,合理利用口述史學的研究方法,對非遺文化及非遺傳承人的信息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和研究。
口述非遺的研究特性
非遺傳承人作為非遺文化的核心,彰顯著其特有的文化魅力,體現著“人”之于歷史的特殊性:
身份:傳承人的屬性。千百年來,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依托無數傳承人的自然傳承而留存至今,傳承人不限于單純的某個人,而是為歷史作出貢獻的一類人。因此,在口述非遺的研究中,對于傳承人的身份屬性,我們應重新審視與思考:直接傳承與間接傳承、顯性傳承與隱性傳承、譜系傳承與民間傳承,不同身份視角下會帶來怎樣的歷史傳承與形態演進,這是延續非遺精神文化內核的關鍵。
色彩:個性化的敘述。傳承人口述史從“人”的角度記述非遺的歷史痕跡,決定了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個性特征和敘事語言的個體風格。從內在因素看,傳承人來自民間,生長于鄉土,其口述歷史的觀點中包含著自我成長的諸多方面,傳承人受個人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人生經歷、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形成自身獨有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作出相應的人生選擇,確定人生方向,構成獨有的個體視角和歷史評價標準。從外在因素看,不同代系、門派傳承人受生長年代、時代背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建立起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地方色彩的文化追求和審美取向,形成自身的技藝派別與演繹風格。內外雙重因素構成傳承人獨特的話語記憶與敘述方式,賦予口述文本個性、鮮活的歷史描述。傳承人個性化的表達雖不能代替宏觀的集體記憶,卻能夠為集體記憶貢獻嶄新的歷史視角。
記錄:多維度的歷史。作為一種真實還原歷史的手段,口述史不是傳統文化研究和歷史史料的補充,而是呈現歷史多重維度的有效途徑,是研究非遺文化活態傳承與活態記憶的關鍵方法。具體而言,其活態記述的多重維度主要體現在三點:首先是傳承人的維度,我們可從傳承人個體經歷帶來的人生經驗和歷史在場,探查個體之于歷史的價值,以全新的立場再度審視歷史軌跡。其次是時代的維度,我們可從非遺技藝某個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態了解非遺文化與傳承者的生存境況,思考非遺文化歷史推演中的種種現象。最后是文化的維度,由不同民間風俗和民族習慣生發出的非遺文化來解讀非遺傳承人的精神圖譜與理想信念。傳承人口述史用多重視角記載了人類非遺的歷史痕跡,譜寫出多層次、多維度、多視角的歷史篇章。
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傳承人的代代接力,他們用畢生的奮斗將鮮活、生動的民間技藝以言傳身教的形態傳承至今。雖然其在傳承過程中因不同派系或支系的影響在呈現形式上會突出一些個性化特征,但這恰好證實了非遺文化的發展受個體因素影響較多的問題。“口述非遺”正是以傳承人的個體視線出發,以人為核心,通過人物的歷史記憶和親口述說的活態歷史,探求以人為媒介的非遺文化發展史,從而保護真實、鮮活的非遺史料資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作出學術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