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老師:
您好。
感謝您提出了這么好的一個問題,相信很多老師帶領孩子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都面臨過類似的問題:當幼兒的探究興趣與對生命的愛護發生沖突時,我們該如何取舍。
從您的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善于質疑和思考的老師,是一位以兒童為中心,能從育人的角度出發思考教育和自己的工作的老師。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問題:
1.螞蟻是“害蟲”還是“益蟲”(我們借用孩子的語言繼續使用“害蟲”和“益蟲”)?
2.動物是否可以被制作成標本(不管是“害蟲”還是“益蟲”)?
3.兒童的探究興趣與對生命的愛護發生沖突該如何取舍?
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其實觸及到了生命科學、生命科學教育的許多核心問題。我們來逐一討論。
問題一:螞蟻是“害蟲”還是“益蟲”?
核? ?心:人類不是世界唯一的標準
很高興看到您支持、引導了孩子們對“害蟲”和“益蟲”的討論,相信您慎重對待生命、生物的觀念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們。而且,從科學教育的角度看,對問題的討論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做法。更何況本案例完全是孩子們生成的討論,這種探究與討論是由孩子們的認識沖突所產生的,所以其承載的教育意義更大。
對于幼兒科學活動中常見的“害蟲”問題,生態學家有明確的態度:首先,所謂的“害蟲”是針對人類而言的,消滅“害蟲”也是出于人類生存利益來考慮的;其次,一種“害蟲”到底對人有益還是無益,也還是很復雜的一件事情。比如,蚊子、蒼蠅、蟑螂等是“害蟲”,似乎是人類有共識的,但生態學家經過研究認為,這其實是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需要去消滅的,但如果這些“害蟲”在森林里,在濕地里,就完全不需要我們專門跑到那里去消滅它們。而且,生態學家說了,也許它們在那里自有它們的功能和作用呢。的確,我們人類對世界、對大自然的認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些“害蟲”隨著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人類對它們的認識也在發生著變化。
所以,當老師沒有把標本制作當作活動的主要目標,而是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害蟲”與“益蟲”的討論時,在這次科學活動中,孩子收獲的不僅僅是標本制作之類的經驗,而是他們在活動中的思考與討論,在討論中他們的思考角度與視野會變得開闊。相信幼兒通過思考與討論獲得的想法和觀點,一定會影響他們未來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方式,這正是幼兒科學教育、幼兒教育的本質目的。
問題二:動物是否可以被制作成標本?
核? ?心:人類的道德視野必須擴大到自然
試想,當我們支持孩子把活螞蟻做成標本,雖然學到了不少知識,發展了某些能力,滿足了探究好奇之心,但孩子就更有可能將蜜蜂、蚯蚓等各種活的生物做成標本,還包括將各種花草采集來做成標本。當我們幼兒園、學校都這樣去做,那會有多少生物遭殃?大家都想盡一切辦法(甚至是違背生態環境的發展需要)去建我們的植物角、養殖區和標本室等,再加上大家對這些生命的隨心所欲、沒有原則地制作和處理,這無論從關愛、保護生命的角度,還是從保護生物環境的角度,都是應該思考與警醒的。筆者多次見到幼兒園在青蛙產卵時節從很遠的地方取回大量的青蛙卵,但在大量小蝌蚪出來時,除了讓孩子“觀察探究”,大多就讓這些小蝌蚪自生自滅了。想想有多少蝌蚪沒有了。且不說會有多少生態遭到破壞,就是孩子對生命與環境的關愛與敬畏之心也會慢慢淡化進而變得蕩然無存。很有可能我們培養的人會變得無視生命,會變得無情與冷漠,甚至殘酷。這就不怪類似硫酸潑熊(懷著探究心理去做的)等諸多事件會發生,而且類似這樣無視生命的行為還會不斷出現。
問題三:探究興趣與珍惜生命如何取舍?
核? ?心:科學教育不是獵奇、占有和掠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但這些探究興趣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以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遵循自然法則為基礎。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抱持對生命的敬畏態度,尊重自然和法則,我們才能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自己。這是我們幼兒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與內容。這也使我想到一位日本教育家說過的一句話:科學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
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劉華杰曾說:博物教育應去掉那些注重獵奇、占有、掠奪的成份,要充分考慮現實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同樣我們在進行兒童科學教育時,探究行為也不能無節制、無限制和無底線,更不應該單純地注重獵奇和占有,不應以占有和剝奪作為我們科學教育和生態教育的追求和特征。我們應具有基本的生態道德意識。
《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一文中指出,“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
生態道德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類的道德視野必須放大到自然,這是人作為最高生命物種對自然所應有的道德關懷。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由此,我們也需要從生態道德教育的角度反思一下當前幼兒科學教育中的植物角、飼養角以及科學標本之類活動的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手段等的問題。在自然角的教育中,同樣也需要把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愛惜和敬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幼兒園教室中的植物角是為幼兒提供感受自然及生長的一種特定的環境。雖然我們通常感到它主要是針對科學領域的教育而存在的,但它卻承載著更多、更全面的教育價值與教育功能。一方面它承載著幼兒對植物、種子、小動物、土壤、水、花盆容器、勞動工具以及生物的生長特征的探究與認知需求,另一方面它更擔負著幼兒的觀察力、認知能力、愛心、責任感、勞動習慣、人格發展以及對自然的態度和價值觀啟蒙等的培育功能。自然角設置的首要價值就是培養幼兒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愛,這也是生態道德教育層面上的價值。因此,在自然角的設置與活動中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熱愛自然和珍惜生命都應是我們始終遵循的原則。然而,當前有些自然角創設過于求新、求異,冷漠、占有、浪費和管理不善乃至無視生命,特別是小動物飼養中的缺乏科學性,以及更換的頻繁性和隨意性都對孩子生命意識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因此,從生態道德教育的角度講,無論自然角、飼養角以及種植角,還是大自然中的科學探究活動都要以尊重、敬畏、關愛和熱愛為前提。如果不這樣,我們孩子成長中的價值觀、生命意識都會存有潛在的危機。正如劉華杰教授所言:“不可爭辯的事實是,人這個整體在生態上犯了大錯,侵害了其他物種的利益,而導致自己的整體生存環境變得艱難,人與自然矛盾加劇,演化論上稱為‘不適應。現代性的危機早就存在和潛伏著。”我們的幼兒科學教育必須著眼于未來。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里的意思是講,大自然和萬物是有著自己的美的,這一切不需要任何的干涉,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和作為,應自然而然。
童年是培養兒童對自然感情的關鍵時期,曾老師能夠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的珍愛生命、愛護小動物這一原則提出來進行思考和討論,讓我們看到了幼兒教師的人文修養與專業修養的體現。這一問題的思考對我們當今幼兒科學教育的發展大有裨益,因為它讓我們重新思考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和原則。幼兒科學教育是幼兒對世界、對大自然的探究,但它又不同于職業化的科學家的探究。幼兒以及幼兒教師還不能以專業的、安全性的和倫理性的方式處理和對待科學探究中的諸多問題。劉華杰教授認為,“有別于職業科學家,普通人通過日常生活、日常活動的觀察、感受來記錄大自然的現象,思考發現大自然的現象、規律,理解、贊美大自然及其自然演化,知道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準確位置”,筆者認為,這正是幼兒科學教育應該持有的態度。為幼兒科學教育準確定位,關系到幼兒未來對世界、對大自然、對一切生物以及對生命的態度和認識,也會關系到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曾老師的思考與提問真是太有意義了。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廖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