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波



螞蟻運糧、蜘蛛織網、蝸牛爬行……孩子一看就入迷,因為他們對蟲蟲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尤其對它們獨特而超凡的本領存在強烈的好奇,時不時天馬行空地把自己想象成小蟲蟲,做出一些超乎尋常的創意之舉,比如把自己倒掛在秋千上搖頭晃腦,自言自語道:“我是蜘蛛,正在織網呢!”于是,我們嘗試充分利用園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引發問題思考與行動發現,支持孩子嘗試多元創意,展開生命對話。
好奇一:蝴蝶打扮自己只是因為愛漂亮嗎?
春暖大地,園里各色花卉陸續綻放,引來蝴蝶翩翩,于是,“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便成了園里時不時可見的生動景象。
● 基于科學認知的藝術創意
孩子們在戶外現場觀察各種蝴蝶,通過拍照捕捉蝴蝶的身影,他們由衷感嘆:“蝴蝶真漂亮!”回教室后,孩子們又在一體機上對影像資料進行定格觀察,找來了科探室的標本、蝴蝶圖卡等細細比較,發現各種蝴蝶在色、形、圖案等方面的不同。
這樣的不同是隨心所欲的嗎?配對游戲“誰是誰的小時候”引發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他們發現蝴蝶和它小時候——毛毛蟲的顏色是一致的,花紋也差不多,如果毛毛蟲時期有毛,變蝴蝶后也會有毛。“沒配對成功的這條毛毛蟲,長大后會變成什么樣呢?”孩子們為它設計了變蝴蝶后的模樣,意外發現:同一條毛毛蟲,大家打扮出來竟然都不一樣。這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基于對毛毛蟲變蝴蝶的基本色、形、圖案的認知,及創造性表達,看到美的無限可能性。當把孩子們的作品投放區域后,有的孩子追求更多可能性,繼續創作,有的找來其他毛毛蟲進行創作,還有的則根據蝴蝶來創意毛毛蟲,樂此不疲。
“它們的打扮只是為了漂亮嗎?”孩子的一個疑問引發大家去查閱資料。分享交流中得知,有的蝴蝶是模仿可怕動物的眼睛作為圖案,讓敵人不敢靠近;有的是模仿有毒蝴蝶的圖案,嚇唬敵人;有的是故意打扮得特別鮮艷,讓其他動物以為它很厲害或者有毒,不敢來吃它;有的是偽裝得和周圍環境差不多,讓敵人找不到它。“哇,蝴蝶的漂亮打扮原來還藏著保護自己的秘密呢,這個本領真厲害!”“假如你是一只蝴蝶,會怎么打扮自己,讓自己又漂亮又安全呢?”于是,一場更深入的創意設計開始了。孩子們自主選擇偽裝的緣由,以此作為依據設計打扮蝴蝶,把美學和科學自然融合,最后投放到班級自然角做裝飾、表演區做頭飾。
● 關于“美和安全”的生命對話
師:為什么都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呢?
幼:美美的,別人看了喜歡,自己看了也喜歡,心里就很開心!
幼:我以后也要每天漂漂亮亮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幼:圓圈圈大點小點都很漂亮,我覺得都可以,都有可能。
幼:毛毛長在頭頂上或是長在尾巴上,都很可愛。
幼:雖然都不一樣,但都漂亮!
師:就像我們,單眼皮雙眼皮不一樣,鼻子大小不一樣,都很特別,都很漂亮很帥氣!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命圈。
幼:光漂亮不行,還要能保護自己。
師:你學了蝴蝶哪種裝扮本領?
幼:我用毒蛇的花紋來裝扮,天敵就不敢靠近。
師:我們是不是也要把自己打扮得又漂亮又安全呢?要注意什么?
幼:有些裙子、皮鞋很漂亮,但運動時不能穿,跑起來危險。
幼:經常看看鞋帶系好了沒,散了不好看,容易摔跤。
幼:有些發夾、別針很漂亮,但是容易劃到小朋友,上幼兒園不能戴。
——漂亮必須以安全為前提。
從最初純粹追求視覺藝術美,到遵循色、形、圖案等方面的基因影響,再到兼顧偽裝藝術,幼兒的經驗一次次得到提升,驚嘆蝴蝶的求生智慧,并聯系自身,在求美和自我保護之間架起橋梁。我們不是孤立地來研究蝴蝶的美,而是把它放到蝴蝶從小到大四次變身的生長過程中去研究,這是蟲蟲所特有的本領,隱含著生命的多樣和輪回。好奇二:蜘蛛為什么每天要織網?
戶外觀察蜘蛛吐絲、織網、捕獵后,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在地上爬來爬去,還搖晃著小腦袋假裝吐絲。有孩子好奇蜘蛛為什么不會從網上掉下來,這引發孩子們再次深度觀察,發現蜘蛛一直是在自己織的網線上爬行,所以不會掉下來。教師抓住這一點,連接沿線爬的動作發展需要,設計了游戲“蜘蛛覓食”。
● 基于動作發展的運動創意
孩子們變成了小蜘蛛,牢牢記著“只要蜘蛛絲在雙手的中間,雙腳的中間,小蜘蛛就不會從網上掉下去”,先在直線跑道上學習手膝著地沿線爬的基本動作,再到不同曲線上探索如何爬過彎道,最后大家一起努力“織”了一張大大的網,等到有蟲蟲飛來被粘在網上時(教師丟出去的飛蟲圖卡),小蜘蛛們就自主創意不同線路爬到獵物地點,美美地“飽餐”一頓。支撐力強的孩子還自主創意其他難度更大的爬行動作來完成覓食。
● 關于“勞動和生存”的生命對話
師:蜘蛛真勤快,每天晚上都要重新織網。休息一天不行嗎?
幼:不行的!今天不織的話,明天它就沒有網抓蟲吃,就會餓肚子。
師:等餓了再去織唄?
幼:餓了就沒力氣織了,就要餓死了。
——勞動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幼:就像農民伯伯每天要種地,否則我們就沒糧食吃,人類就會餓死。
幼:還有捕魚的、養雞的人,大家要是不勞動,菜場里就沒菜了。
——人類的存活也離不開勞動。
師:有道理!那有哪些事,是我們自己不去好好做,就會活不好的呢?
幼:要自己學會好好吃飯,不會吃就會餓死。
幼:每天要刷牙,偷懶的話牙齒就會蛀掉,就沒法吃東西了。
幼:每次上完廁所要把褲子系好,小肚子不能露在外面,要是著涼生病就慘了!
幼:還有不能淋雨,要給自己打傘。
幼:手臟了要馬上洗干凈,不能讓它長細菌、病毒,否則人也會生病。
幼:每天還要打掃一下自己的小房間,把玩具整好,否則媽媽會生氣,我也活不好了。
——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會讓我們活得更好。
除了爬,孩子們還從蜘蛛身上學到了倒掛、收藏的本領,在爸爸媽媽的協助下也進行了創意體驗。同類學習還有由“蛐蛐摔跤”創意的對抗賽,男孩們意外發現居然“斗不過”女孩,他們勵志要加強鍛煉,找回男子漢的力量。正如馮曉霞教授所說:“他們最知道自己想玩什么,想怎么玩,怎么才能玩得更盡興、更有成功感。”自由、自主、愉悅的創造中,孩子對動物本領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玩過以后思考為什么以及我們是怎么樣應對這些事的,便有了豐富而有深度的生命對話。
好奇三:蝸牛能參加跑步比賽嗎?
“蟲蟲運動會”上,孩子們選擇了各種自己認為速度比較快的蟲蟲準備參加比賽。有個孩子看著一只蝸牛猶豫了半天。
● 基于人文關懷的科學創意
“我的蝸牛也很想參加這場比賽。”孩子們反對聲一大片,“不行不行,蝸牛太慢了,肯定最后一名。”“這么慢,比賽都沒法結束了,大家要等到什么時候?”……“可是,我的小蝸牛真的很想參加一次跑步比賽,這是它的夢想。”大家陷入了思考,最后異口同聲地說:“好吧,我們幫你!”蝸牛怎么才能爬得快呢?孩子們查閱了一些資料后,靈感迸發:裝火箭、裝輪子、裝竹蜻蜓、裝翅膀……他們找來相應的材料,對小蝸牛進行創意改造。最終,小蝸牛參加了比賽,孩子們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
● 關于“長處和短處”的生命對話
師:小蝸牛在大家的幫助下順利參加了這次比賽,非常感謝大家!
幼:小蝸牛,雖然你爬得很慢,但是你一筆畫畫得很好啊!其他蟲蟲都不會。
幼:每個人都有自己做得特別好的事,也有做得不太好的事。
幼:就像我,折紙折不好,但唱歌好聽。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
幼:小蝸牛,你平時多練練,可能就會爬得快了。
幼:不可能快的!它爬得慢是因為一直要背著家,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躲進去保護自己,所以爬得慢不丟臉,沒關系的。
——理解和包容別人的短處。
幼:其實有時候慢一點也沒關系。
幼:我給你念首詩吧!《牽著蝸牛去散步》……(聽得大家不禁鼓起掌來)爸爸對我說過,慢也有慢的好處,散步可以比別人看到更多的風景呢!
幼:對對對,積木搭得高了的時候就要慢一點,更加小心,快了就很容易倒。
——辯證地看待長處和短處。
孩子們從對蟲蟲本領“揚長”的創意,自主轉向“補短”的創意,這個意外的背后飽含了孩子們的慈悲和智慧。成全小蝸牛的夢想,就是在成全自己的夢想,成全平日里一些被大人視為“不可能”的奇思妙想,安慰小蝸牛就是在安慰和開導自己。對話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長處和短處的認識已經有了不少經驗,理解上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所以,這樣的成全對生命的滋養就變得特別有意義。
好奇四:螞蟻為什么總是要一起行動?
戶外觀察螞蟻,總是看到一只只小螞蟻井然有序地排著隊,忙忙碌碌地做著各種事情。
● 基于科學探究的藝術創意
孩子們不僅會盯著小螞蟻們看,還會循著螞蟻的隊伍尋找源頭,看它們究竟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在干什么。他們一邊觀察,一邊做出一些出其不意的事,比如用手指把螞蟻的隊伍打亂,看它們會怎么樣;給隊伍設置障礙,看它們會怎么樣;把其中一只螞蟻挪走,看剩下的螞蟻會怎么樣;丟各種食物在園里不同的地方,看螞蟻會不會來把它們背走……
結合觀察和記錄,孩子們還查閱了相應的圖文和影像資料,不僅積累了螞蟻運糧的各種發現,還有螞蟻搬家、螞蟻斗敵等。孩子們不滿足于用語言跟小伙伴交流分享,就來到美工室,用各種自然材料創意出螞蟻集體行動的各種場景,以組合畫展的方式把這些神奇的發現告訴大家,提醒大家平時走路如果看到小螞蟻們齊心協力在干活,盡量別打攪,更別踩,它們很辛苦的。
● 關于“集體和個體”的生命對話
師:為什么螞蟻一定要一起行動呢?
幼:在一起的話,假如遇到很大的食物,一只小螞蟻搬不動,大家就可以一起搬,就能很快搬完了。
幼:就像我們戶外游戲結束,大家一起搬器械,很快就能搬好。
幼:在一起的話,就算出門遇到敵人,也能像《螞蟻和大象》的故事一樣,大家一起進攻,打敗敵人。
幼:就像我們小朋友,不能自己一個人上街,必須和大人一起上街一樣,大家在一起才安全。
——人多力量大,更有安全感。
師:就沒有一只小螞蟻只喜歡一個人過日子的嗎?
幼:一只小螞蟻自己住的話,生病了都沒人照顧,它會死的。
幼:螞蟻們很聰明的,它們會分工,有的找糧食,有的做窩,有的運糧,有的養蚜蟲,蟻后就什么都不用干,只負責生小螞蟻。一只螞蟻的話,怎么做這些事呢?喜歡也不行的。
幼:就像我們玩切西瓜的游戲,要有人圍西瓜,有人切,有人跑,有人追,才好玩,一個人怎么玩呢?
——集體能帶給個體生命更多的趣味和溫暖。
螞蟻是所有蟲蟲當中最接近人類智慧的一類,它們的本領非同一般,很早就會飼養蚜蟲以換取蜜露,會運用枯草培植菌菇,會建造龐大的地下王國,還有“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隨著孩子們對螞蟻本領的深入了解,他們不禁感嘆:“如果有一天人類被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干掉了的話,那一定是螞蟻!”對群體本領的領略讓孩子們對個體不足掛齒的小小螞蟻再不敢小覷,對自己的生命成長也多了幾分勉勵。
好奇五:為什么說蟲蟲是人類的好朋友?
當信息在大腦里越堆越多,大腦就會對這些信息進行重組,從而產生新的發現,孩子們對蟲蟲本領的了解就是如此。隨著學習與探究的不斷拓寬、深入,孩子們發現蟲蟲各自的本領都是指向服務自我的,為了讓自己好好活下去。他們還發現,蟲蟲各自的本領之間還存在共性,可以服務他人。比如蜜蜂、蝴蝶、花金龜都會采蜜,這個本領首先都是為了喂飽自己。其次,它們在采蜜的過程中也完成了授粉,這個本領可不得了,有了它,地球上的其他動物包括人類才有果實吃,植物物種才能得以延續。這種指向生態關系的進一步思考激發了孩子們新的興趣,也讓研究更深入。
·基于科學探究的語言創意
孩子們說,要來一場“夸贊大會”,夸夸偉大的小蟲蟲。因為要比一比哪一組夸得最好最多,孩子們進行了更大量的資料查閱,商議確定了各組夸贊的主題,組織了夸贊詞,并且進行了保密式練習。
“夸贊大會”在孩子們的期盼中到來了。會上,有的組以“小小氣象預報員”為主題,介紹了蜻蜓低飛、螞蟻上樹等現象,都是蟲蟲在提醒我們要下雨了;有的組以“小小環境監督員”為主題,介紹了有蜘蛛織網、蝴蝶群飛、螞蚱齊跳的地方,都是生態環境特別好的地方;有的組以“小小路線導航員”為主題,介紹了要是在野外迷了路,只要跟著蜻蜓、蝴蝶飛的方向走,就能找到水源;有的組以“小小采蜜授粉師”為主題,介紹了蜜蜂、蝴蝶的特殊本領和偉大貢獻。比賽結束,每個孩子還用自己創意的蟲蟲勛章獎勵了他贊賞的小伙伴。
● 關于“情感和表達”的生命對話
師:你們都用了什么蟲蟲作為勛章圖案?為什么?
幼:我畫了蝴蝶。因為蝴蝶經常兩只一起飛舞,我也想經常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玩。
幼:我畫了蜜蜂。因為如果敵人欺負蜜蜂的朋友,蜜蜂就會一起圍上去放刺扎敵人,哪怕自己因為放刺會死掉,也要救好朋友。我是想告訴我的好朋友,別人要是欺負他,我一定會保護他。
幼:我畫了螞蟻。我希望我們倆永遠都會相互幫助,在一起。
幼:我畫了蜻蜓。我希望我的好朋友能有一雙像蜻蜓一樣厲害的眼睛,早日摘掉眼鏡。
——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意義,可以象征和傳遞不同的關懷。
多么美好的創意與表達,孩子們不知不覺中感悟生命個體的意義,更感悟生命之間的關系:相互關愛,相互學習,彼此尊重,彼此依存。
回顧整個對蟲蟲本領的探索過程,孩子們在蟲蟲的艱難求生中、在蟲蟲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不僅讓創意活動有了生命力,更讓兒童這一生命體本身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