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燕



中國風繪本凸顯中國特色,展示中國本土文化,來自中國人自身的生活,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既有社會各種形態的形象反映,又涉及幼兒母體文化的由來,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載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作品,使之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和優美。”相關研究表明,優秀的文化作品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幼兒的年齡較小,中國風繪本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幼兒,適合融入主題課程,必須合理選材,才能有效發揮其價值。
近年來,學習“中國文化”成為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中國風”繪本被選用于幼兒園主題課程中,彌補了繪本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也豐富了主題課程的內容。但是,在實施課程中我們發現,中國風繪本選材還存在幾個主要問題。
1.只有中國,沒有幼兒。選材較為片面,只要有中國元素就“拿來主義”“有什么就教什么”,出現了很多對幼兒成長無意義的內容。分析原因認為:選材中“教師本位”嚴重,缺乏對幼兒年齡特點和需要的分析,缺乏中國風與幼兒生活相連接的思考。
2.只有內容,沒有融合。繪本是繪本,課程是課程,兩者間缺乏聯系,沒有融合,幼兒缺乏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入學習體驗。分析原因認為:關注了繪本的內容,沒有關注它與主題課程的關系,缺乏中國風繪本與主題課程融合路徑的思考。
3.只有繪本,沒有價值。繪本是有多元價值的課程資源,教師不清楚其價值所在,缺乏對中國風繪本價值的充分挖掘和運用。分析原因認為:教師閱讀量少且對中國風繪本的認識不夠,缺乏對繪本的價值分析,不理解不清楚其多元價值。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選擇適宜的繪本是實現中國風繪本與主題課程有效融合的首要環節,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我們通過“聚焦幼兒需要選繪本的適宜度”“聚焦繪本本身選文本的價值量”“聚焦主題選目標內容的融合性”,甄選適合主題課程、適合幼兒學習、能體現融合價值的中國風繪本,以此為幼兒有底蘊的成長奠定基礎,凸顯中國風繪本對幼兒生活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選擇與幼兒年齡特點契合的中國風繪本
中國風繪本與主題課程融合的根本是“以幼兒為本”,幼兒是課程的主體,我們要聚焦幼兒,關注他們的需要,基于幼兒來選材。能與幼兒生活實際有連接,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又能為幼兒提供豐富表現空間才是適合的作品。
1.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的才是需要的
隨著成長,幼兒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不應只局限于表面,我們要在幼兒理解的基礎上選擇內容和情節較為豐富的中國風繪本,滿足幼兒認知發展的需要。幼兒注意力時間較短,喜歡形象、直觀、生動的畫面,同時,他們的理解力不斷提高,也有了自己的審美取向,開始關注畫面背后的情感、心理活動,喜歡欣賞各種表現形式的作品,具有想象空間和探究意味的繪本也越來越受到他們的喜歡。比如,《我有一盞小燈籠》《烏龜一家去看海》《一百只兔子想唱歌》《看不見的馬》《很小和很老》《一園青菜成了精》等。
2.關注幼兒的生活:有經驗才能有連接
雖然幼兒的世界是現實和想象的綜合體,但這要基于幼兒對世界的認識和經驗。幼兒的生活經驗較為缺乏,對于熟悉、有經驗的事物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所以,繪本的內容應來自于幼兒的生活,或能連接幼兒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融于幼兒的生活。比如,《荷花鎮的早市》描寫的是江南水鄉集市的所見所聞。對于一直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孩子們來說,水鄉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江南水鄉的船、人、事、市都是他們熟悉的模樣。所以孩子們易融入繪本情境,聯系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對于事物的認識,主動參與,大膽表達,得到情感的升華。
選擇與主題課程目標和內容一致的中國風繪本
我們要關注繪本中中國風元素與主題的關系,明晰其價值及與主題相融的路徑,在運用中保持它與主題課程的目標、內容在方向上一致,相輔相承中優化主題課程的實施,強化主題課程的價值,讓幼兒在有中國味的主題課程中生長。
1.明方向,基于主題目標選
主題目標是主題開展的方向。在主題課程開展之前,我們要明確主題的目標和方向,圍繞主題目標的落實來選擇作品。(如表1)
中國風繪本與主題課程融合不是重建課程,而是依托中國風繪本讓課程更適合幼兒,拓展和優化主題目標,所以繪本選擇要保證主題大目標方向不變。
2.促深入,根據課程活動選
主題的目標和價值依托各種活動來實現,我們要根據活動屬性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中國風繪本,支持活動有效開展的同時彰顯中國文化的力量。
(1)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
幼兒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他們最佳的學習環境,而實踐活動是他們探索的重要途徑。我們選取與幼兒現實生活相關的繪本,并將繪本與幼兒活動相連接,形成“跟著繪本去旅行”系列實踐活動,讓幼兒行走在實地、實景、實物中,親身感知繪本中的世界,在充分體驗中深入學習,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如“秋天”主題下跟著繪本《落葉跳舞》行走于秋天的樹林,與落葉互動游戲,細看落葉的美等。
(2)助力活動室活動有滋有味地開展
專業活動室的學習指向為某一領域或者某一具體方面的學習和體驗,更具有針對性。我們根據“專業”的不同,針對性地選擇中國風繪本。
造“中國藝術”的美術活動室
中國風元素包含了大量中國“美”的元素。我們根據主題下幼兒的發展需要,選取蘊含“青花瓷”“水墨”“水彩”等元素的中國風繪本,在美術活動室創設“中國風書畫角”,讓幼兒學習、欣賞、模仿、操作,在多元的中國元素學習和表現中體驗、享受美。如繪本《夜游》中中國畫的天藍暈染,《一園青菜成了精》的彩墨畫等。創設“國風手工藝區”,選擇幼兒熟悉且喜歡的“剪紙”“陶泥”“皮影”等表現形式的中國風繪本,如《老鼠嫁女兒》(皮影)、《尋找九色鹿》(剪紙)等,讓幼兒能借助繪本的情節內容體會各種藝術形態的美,以情節帶動幼兒主動學。
融“二十四節氣”的小廚房
民以食為先,小廚房是幼兒喜歡的專業活動室。中國元素里還包含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很多傳統節日都和美食密不可分,很多美食背后也都蘊藏著中國文化。節氣與自然變化和產物息息相關,是幼兒經歷著的生活。小廚房從二十四節氣和幼兒喜歡的中國美食出發,選取了幼兒熟悉的“節氣”和“美食”系列中國風繪本,在引領幼兒閱讀了解節氣和美食的故事后,再進行美食學習和制作。(如表2)
節氣繪本的融入,讓幼兒在中國風繪本中領略中國的飲食文化,品味原汁原味的中國,美食不再僅僅是一份食物,更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呈現方式。
選擇具有多元文本價值的中國風繪本
中國風繪本內容融合了多領域的內容。我們要聚焦中國風繪本的“多元”,不僅要“知其然”,還要“明其用”,通過二度審議充分挖掘有價值的中國風元素,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使幼兒能深入體驗,在文化的潤澤中獲得認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
1.一度“審”:讓來源多元
教師閱讀足夠多的中國風繪本是進行有效繪本選材的重要前提。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對于中國風繪本的閱讀量較少,每學期自主閱讀只有0~3本。無源哪有活水,現有的閱讀量讓教師幾乎“無材可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選材的“多元”及教學的正向開展。
我們首先要清楚“中國風”到底是什么,“中國風繪本”又是什么?中國風繪本是含有中國元素的繪本,而非中國古代故事。中國風繪本指以中國文化為內容,或以中國特色藝術表現形式為呈現方式的繪本,它展現了中國元素的美與力量,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面向家長、教師、社會等多方力量發布中國風繪本“搜集令”,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行動,參與我們的活動。在搜集令的倡導下我們收到了近300本不同的書籍,涉及語言、科學、音樂、社會、美術等多個領域,實現中國風繪本數量上的“多元”。
搜集的基礎上,教師先進行自主閱讀,了解每本書的內容、結構,增加閱讀量,增強閱讀體驗和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此基礎上,每月每位教師選擇3本中國風繪本進行精讀,并通過“閱讀會”分享自己對于繪本中的中國風以及內容的感受、理解。
2.二度“審”:分析價值體現
在領略多元的中國風繪本內容,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后,我們要分析其對幼兒發展的“多元價值”,改變拿來主義現象,注重自己對教材的深度思考。教師拿到繪本后,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其內容、表現形式、有價值的中國元素,分析其涉及的領域及價值所在。(如下圖)
這樣的分析不僅使教師全面地了解繪本的價值點,也加深了教師對中國元素的學習和認知。對繪本和主題的預思考讓教師選材不再盲目、隨意,能發揮好中國風繪本的多元價值,更能體現融合的意義。
中國風繪本與主題課程融合,選材至關重要。選材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質量以及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立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需要,遵循主題課程本身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多元價值,甄選中國風繪本,實現中國風繪本和主題課程的價值最大化。
本文系第二屆“張雪門教育思想”征文獲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