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城梅 周虹
從著名的“達克效應”來說,家長的自信十足源于自身的認知偏差。如今仍有許多家長認為識字、算數是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他能力都不重要。家長不懂得幼兒教育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幼兒園和教師有責任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我想,無論跟什么樣的家長溝通和交流,專業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華愛華教授曾指出:如果我們沒有專業性,那么我們就跟保姆沒有區別,也就不能讓家長和外人信服。在與(自信十足的)家長溝通前,我們一定要深思熟慮,做足功課。
巧施教育,凸顯專業性。教師可以針對麟麟不會穿衣服等進行幫助和指導,等待時機成熟再與家長溝通。教師要觀察麟麟在穿衣服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客觀評價麟麟的已有能力和心理需求,分析他的最近發展區,并施以必要的幫助和教育指導。不要急于求成,因為麟麟從“不識正反、不會穿衣服”到“主動穿衣服、會穿衣服”,是一個態度、能力(如手部小肌肉力量)等多方面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要做好觀察記錄,收集麟麟在學習穿衣服過程中的動作、態度、情緒等多方面信息,尤其是在教育影響下麟麟能力的提升,為與家長做第一次溝通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要真誠地表達自己對麟麟克服困難取得進步的歡喜,講好麟麟的成長故事,讓家長從生活小事中看到教師的專業能力,從而愿意接受教師的建議,改變自己的育兒方式。
巧用資源,凸顯專業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同伴群體及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為了讓自信十足的家長改變固有的認知,我們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等平臺,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項目或活動,展示每個幼兒的特長,啟發家長思考,學會理性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如將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小花絮做成專輯,在班級群里播放。由于平時家長只看到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狀態,并不知道孩子在班級群體中的表現,更不知道孩子在同伴群體中某些方面存在差距。家長通過觀看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既看到自己孩子的優勢,也看到別的孩子的優勢,更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這樣的溝通,不僅能讓家長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看到幼兒園教育的專業性,而且能讓家長發現自己教育上的欠缺。教師巧用班級群體資源,將口頭溝通轉化成情境性、實證式溝通,就更具有說服力了。
巧處著力,凸顯專業性。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把幼兒給忘了。幼兒是教師和家長共同關心的對象,我們要將幼兒放在主角的位置,甚至可以通過“小手牽大手”等活動,取得預期的效果。如要培養麟麟的運動能力,我們可以把教育內容轉化為麟麟的興趣和需求,讓麟麟來改變家長的態度和習慣,變被動為主動。我們知道,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可以在班級創設某個運動項目的“升級”墻飾,激勵幼兒自我鍛煉,自我評價,不斷升級。拿跳繩來說,起初每個幼兒的學號或照片都在同一起點線上。成功跳一個時升上一級,連續跳3個時升上第二級,連續跳5個時升上第三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幼兒都會不甘落后,自信十足的家長能甘于落后嗎?創設適宜的環境,投放適宜的材料,采用適宜的策略,是教師專業性的具體表現。
沒有一個時代像當今這樣強調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性,唯有專業,方能立足,這是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