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皓
摘要:在我國社區治理研究的多種視角中,“融合型社區”觀點提出實現“政府一社區一居民”合作共治的社區治理模式,實現國家主導與社區自治的統一,是我國社區治理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為了更好實現“融合型社區”的構建,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區經九路社區為例,提出通過社區綠地微更新的方式,更好發揮社區居民的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提高社區凝聚力和居民的社區感,實現社區善治。
關鍵詞:社區治理;“融合型社區”;社區綠地微更新
一、社區治理研究進展
社區這一概念源自于德國學者滕尼斯的學說,滕尼斯在其名著《社區與社會》一書中對社區與社會進行區分,認為社區是一種有別于“社會”的傳統的、富有情誼的社會團體。在我國,社區成為單位制衰落以后社會治理的重要空間和場所,社區是國家與市場等途徑之外的化解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的重要場所,社區在信息傳遞、促進激勵、加強回應性、促進政府與市民互動、加強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特別是在城鄉社區要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近年來我國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中,從“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視角,學者們形成了“國家主導說”、“社區自治說”以及“融合型社區”觀點。持“國家主導說”的學者認為,需要加強社區層面的國家政權建設,形成一種國家主導型的社區治理方式;持“社會自治說”的學者則基于“價值判斷”的“應然”角度認為,社區治理應該發揮市民社會自身的作用,通過社區自治來實現市民社會的自我治理;“融合型社區”觀點的學者認為,社區治理應該實現國家主導與社區自治的統一,這是我國社區治理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此,國家和社區二者之間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關系。
二、社區微更新: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
我國以往的社區建設帶有較強的行政色彩,社區工作主要靠鎮街政府部門發動組織,由社區居委會負責落實實施,居民的參與熱情并不高。新時期的社區治理必須確立社區建設的核心是“人”,價值是“共同體意識”,關鍵是“塑造群眾精神”,治理的切入點凝聚社區居民的“家園意識”。因此,社區治理的重心應該在增強居民幸福感和認同感上下功夫,強化社區居民對自己社區的歸屬感。在社區精神的培養中,社區部門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社區微更新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形成政府部門、社區部門、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密切合作的伙伴關系,實現從政府對社區的行政化管理向“政府一社區一居民”合作共治的轉變,最終實現“融合型社區”的構建。
在新時期,社區推進微更新是推進“融合型社區”的構建的重要推手。社區微更新指的是對社區內老舊建筑和微型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提升,創造有社區歸屬感的空間。其更新的不僅僅是物質、空間層面的改造,更包括社區精神層面的共建共享,需要社區各方力量關注和參與。當前,在城市更新和存量發展的背景下,政府和民眾的關注焦點由經濟建設領域逐步轉向社會生活領域,社區層面的規劃設計以及多元共治更新獲得了各界的廣泛重視。以公眾參與為基礎、微小社區空間和公共空間設施為改造對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為城市更新的趨勢。為了做到對老城區的人、物、空間、構筑、綠植以及生活方式進行多維度的綜合保護,需要對老城區尤其是社區公共空間的景觀進行循序漸進的公眾參與式微更新,培育居民社區精神和社區凝聚力,更好發揮社區治理中社區居民的力量。
三、社區綠地微更新的實踐:基于碑林區的案例
西安市其中一個值得學習的社區綠地微更新案例在碑林區太乙路街道經九路社區,其在社區辦公區二樓平臺上打造了一個600平方米的“生態菜園”,種植西紅柿、茼蒿、蒜苗、黃花菜、西葫蘆、菠菜、芹菜等多種菜種和養殖鴿子、兔子等動物(見圖3-2)。根據社區蔣主任介紹,該社區菜園建于2018年,使用者主要為老人和小孩。社區老人多數有農耕生活經歷,但該社區已經完全實現城市化,老人除了通過種菜尋根農村記憶,同時也鍛煉了身體;社區菜園也是附近沙坡小學的第二課堂(農業實踐基地),促使孩子們走出課堂、邁進田園,也讓他們體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樹立節約糧食的觀念。周六周日來的游客較多,大多是家長帶領小孩體驗農耕生活、進行親子活動。平時社區也會雇人專門打理社區菜園,給蔬菜除草、松土、澆水,收成時節把菜分送給社區生活困難的老人。
為了體現公平的原則,社區把菜園劃分為52塊,并制定了每家種一年,一年一換的原則,還為大家聘請了種植老師,定期來給大家做技術指導。社區居民普遍對社區菜園評價很高,認為其為他們提供了難得的農耕體驗,提高了社區凝聚力。據了解,社區的老年人約有一千一百多人,光是第一批報名申請種植的家庭就有150多戶,平時前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社區菜園通過社區部門與居民共建共享社區綠地的方式,提高了社區的綠地可達性,更可貴的是照顧了社區的老幼弱勢群體,充分體現了社區的家園意識和人本情懷。在社區菜園使用的過程中,平時因城市現代生活方式而區隔的社區個體和群體依靠同樣的話題和活動熟絡起來,以自然、不刻意的方式重塑了“社區共同體”。社區菜園背后體現了“政府支持、社區組織、居民參與”的“融合型社區”的構建,其有效的資源利用方式值得向碑林區全體社區推廣。
四、總結
本文通過碑林區經九路社區的社區菜園的案例闡述了基于社區綠地微更新的社會治理方式,以期推動碑林區構建“政府—社區—居民共治的“融合型社區”。發揮社區的居民的力量,推動綠地分布不足的社區建設社區菜園,不僅擺脫了政府提供綠地單一路徑,提高社區的綠地可達性,更重要的是真正提供了高度可入、可感、可用的社區綠地,捏合了社區內部分割的個體和群體,提高了社區凝聚力和居民的社區感,是一項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社區治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4-59頁
[2]趙丹羽.以城市存量綠地更新探索社區治理實施途徑——記上海創智農園建設始末[J].城市住宅,2019,26(12):46-52.
[3]王軻.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特征、動因及趨勢[J].城市問題,2019 (03):67-76.
[4]牛君.臺灣社區營造政策及其對大陸社區治理的啟示[J].嶺南學刊, 2017(05):107-113.
[5]馬全中.中國社區治理研究:近期回顧與評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02):93-104.
[6]侯曉蕾,蘇春婷.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以北京市常營小微綠地參與式設計為例[J].園林,2021,38(0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