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文化繁榮發展成為國家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和保護提供了新的途徑,數字化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的關系。本文就數字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和保護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數字化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與保護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勞作和智慧的結晶,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古代中醫技術、傳統戲曲以及民俗文化等。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和保護對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準確的展現出不同時代背景下中華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巨大的變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和保護產生了較大的威脅。本文就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和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利用數字化技術不斷強化其保護措施。
1、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和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1現有的非遺傳承人員數量不足
由于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工藝性,需要傳承人日復一日的堅持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傳承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增加一定的困難。根據我國頒布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錄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60歲以上,存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1]。另外,還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家族之間傳承、甚至只傳男不傳女的現象,造成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員數量少之又少,直接導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逐漸消亡的問題。
1.2數字化技術存在落后的問題
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逐漸消亡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對其再現和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意識到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國處于非遺保護的數字化初期時代,數字化技術還不夠成熟,從事數字化技術的專業人才比較稀缺,為非遺保護工作增加難度。另外,我國非遺文化數量和種類多、分布廣泛,許多非遺文化都保存在沒有被開發的山區或者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因為不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所以保存的比較良好。但是同樣也存在鮮為人知的問題,國家投入的資金大部分都用在我們已經知曉的非遺文化方面。導致非遺文化再現和保護工作整體上受到制度、資金以及數字化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再現和保護方法存在單一性的問題。
2、數字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與保護措施
2.1加強數字化管理,提高非遺文化再現和保護工作效率
數字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和保護工作主要是利用影像、錄音、文字以及數字化多媒體等形式對非遺文化進行收集和記錄,從而建立系統化、真實性的非遺文化數據庫。雖然當前圖文掃描、三維掃描、運動捕捉以及云盤儲存等數字化技術相對比較發達,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較大,地區分布范圍廣,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作相對比較困難和復雜[2]。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其數字化管理,各地區要建立非遺文化再現和保護部門,并且所有地區相關部門要建立相互聯系和溝通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將非遺文化再現和保護工作形成系統化、規?;芾?,將各自地區現存的非遺文化進行收集和記錄,然后進行有效整合建立一個完善的非遺資料數據庫。并且各地區應該制定非遺文化保護制度,從而使得非遺文化再現和保護工作具有法律保障,促進其工作效率的提升。
2.2利用數字化技術,規范非遺文化分類標準以及檢索技術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及類型豐富多彩,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主要分為:民間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等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傳統美術、書法這六大類[3]。因此,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和保護工作中,我們要根據非遺文化的內容將其進行規范化的分類和檢索,為非遺文化再現和保護工作人員提供具體的標準,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以充分實現非遺文化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隨著非遺文化數據庫逐漸擴建,人們對非遺文化檢索需求的增加,相關管理人員也要不斷加強對非遺文化檢索技術的管理工作,提高非遺文化資源檢索的功能性,將非遺文化資源在互聯網中產生較強的關聯性。比如,在以往傳統的非遺文化檢索中經常出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在人工注釋中,檢索內容也存在不夠準確的缺陷。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將非遺文化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和整合,根據不同的類別整理成規范化的非遺文化檢索系統。另外,還要根據非遺文化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分析,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非遺文化的演變時間、相關地區、內容形式以及表現形式和涵義等方面進行相關的描述和介紹,方便更多的人進行檢索和查閱。
2.3利用數字化技術將非遺文化進行再現
當前我國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逐漸發展成熟,我們可以利用VR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仿真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在互聯網上建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三維動態展覽館,讓更多的人在線上就可以觀看,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向我們身邊的人傳遞非遺文化知識[4]。另外,對于已經遭受破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數據庫的信息,我們可以利用AR技術進行重建和修復。比如,因為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影響受到損壞的歷史性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管理人員通過先進的AR技術,將已經存在消亡的建筑進行重建和再現,也增強了人們對非遺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2.4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傳播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關系,我們對非遺文化物質的需求促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而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又依賴于數字化技術,而技術的進步推動著非遺文化傳播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發展。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影像、圖片、錄音等數字化技術,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推廣途徑。例如,我國在2008年舉辦的世界奧運會中的開幕式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向世界人民展現出我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有充滿民族特色的京劇、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漢字唐詩等等,將不同類型的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幕式中展現出來,然后通過電視媒體傳播和推廣到全世界,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和保護工作,既是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和尊重,也是向世界各國人民傳播和推廣中華優秀文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優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和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使其再現和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昌敢.體驗經濟視角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策略探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30(01):25-31.
[2]曹琪琳,趙忠波.基于數字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與保護[J].戲劇之家,2020(29):207-208.
[3]田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創新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9(08):81-86.
[4]郭巍,梁徐靜.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中的數字化技術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04):96-99.
作者簡介:邢宇航(1992、1)女,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