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作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完善收儲制度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舉措。目前,這項制度在建立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減少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和庫存、加快種植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本文利用市場供求模型將生產者補貼制度與收儲制度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制度實施后消費者剩余更大,并且研究表明單純通過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并不能達到去庫存的目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因此,進一步完善補貼制度,建立完善的儲備機制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去庫存
一、引言
自2008年起,我國為應對全球糧食危機問題,出臺了玉米、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并且宣布連年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以保障農民的收益。但收儲制度的實施和最低收購政策的保護使得國內糧食價格普遍較高,造成了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現象,而且導致玉米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庫存大量積壓,玉米供需結構嚴重失調。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玉米庫存高達258億噸,嚴重超出了國家倉庫的存儲能力。在此背景下,2016年我國實施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政策中提出要減少玉米庫存,并在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實施生產者補貼制度,即“生產者補貼+市場化收購”的制度來取代臨時收儲制度。
二、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與臨時收儲制度的經濟效益對比
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替代臨時收儲制度,其目的在于降低市場價格,保障農民的收入,減少進口沖擊,從而達到去庫存的目標。由于我國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只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實施,這意味著在政策實施區域實行“生產者補貼+市場化收購”制度,而在其他非政策實施區域,只存在“市場化收購”制度,無生產者補貼。
農產品市場可看作完全競爭市場,滿足供求模型的使用條件,因此,下文運用市場供求模型,分析制度實施前后消費者剩余的變化。假設玉米的需求曲線為D,供給曲線為S,P0為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Q0為市場均衡產量。如下圖所示,當實施臨時收儲制度時,P1為臨時收儲的目標價格,此時市場供給量為Q1,市場需求量為Q2,市場的供給量大于需求量,存在超額供給的情況;國家實施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代替臨時收儲制度時,一方面要保證農民收益不變,在收益不變的情況下由農民決定玉米播種面積或產量;另一方面,農民生產出的玉米全部由市場需求來吸收,即市場處于出清的狀態。在生產者補貼制度下,農民的收益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是政府補貼,另一部分是市場價格。政府補貼與市場價格之和應等于原來的臨時收儲價格P1,實際上就是等同于目標價格。在完全競爭市場下,農民生產玉米的所獲得的邊際收益等于價格。所以,當目標價格為P1時,農民的邊際收益也為P1。由推導供給曲線的過程可知,圖中玉米供給曲線實際上是農民生產玉米的邊際成本曲線。根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農民要根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決定產量。在實行生產者補貼的情況下,農民的供給曲線應該向右下方移動,即供給曲線由原來的S1移動為現在的S2,供給曲線S2與需求曲線D應在Q2的產量下相交,此時處于市場均衡的狀態且符合農民利潤最大化的生產原則。根據市場出清的假設,移動后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于均衡點C,農戶產量和市場需求量均為Q2,玉米的市場價格降為P*。在新的市場均衡點下,要保障農民的收益不發生變化,每單位玉米產量的補貼額應為(P1-P*),供給曲線向下移動的垂直距離也為(P1-P*)。在C點處,玉米市場處于出清的狀態,即玉米的庫存為0。
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衡量了買者所獲得的額外利益的總和。從需求曲線即可推導出消費者剩余的大小,需求曲線不僅表示價格與商品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理解為在購買特定數量時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但對消費者而言,市場價格是給定的,所以消費者為得到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愿意支付的數額與實際必須支付的數額之間存在差值,這就構成了一種“心理剩余”。從幾何上看,消費者剩余的大小可以用需求曲線以下,價格線以上所圍成的面積來衡量。
當實施臨時收儲政策時,政府按照P1的價格收購,市場供給量為Q2,而市場需求量為Q1,供給大于需求,市場超額供給量為(Q2-Q1),供需結構存在不平衡現象。根據消費者剩余的定義,其大小為圖形中的三角形AP1D的面積;當實施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時,移動后的供給曲線S2與需求曲線D相交于C點,此時,均衡價格為P*,均衡產量為Q2,市場供需平衡。消費者剩余的大小可以用需求曲線以下,價格線以上的面積來衡量,即ACP*D的面積。通過比較制度實施前后表示消費者剩余的幾何圖形發現,當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取代臨時收儲制度時,表示消費者剩余大小的幾何圖形面積增大了,即消費者剩余增加,增加的面積為ACP*P1。
三、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所產生的問題
(一)收入公平問題
目前,我國實施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只在東北三省、內蒙古地區實行,即在政策實施區域,農民每單位玉米的價格為市場價格加上生產者補貼價格,等同于臨時收儲制度下的目標價格P1;但是在非政策實施區域,農民銷售每單位玉米的價格為市場價格,低于臨時收儲制度下的目標價格P1。一方面,由于非政策實施區域的玉米價格低于政策實施區域的玉米價格,這將會使非政策區域內的農民邊際收益低于政策實施區域的農民,在生產相同產量的情況下,政策區域內的農民所獲得的收入高于非政策實施區的農業,由此造成收入不公平現象。另一方面,對于非政策實施區域農民來說,邊際收益的降低將會促使當地農民減少玉米生產的產量,這在一定程度內有利于玉米去庫存,增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效果。但長期來看,非政策實施區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會被大大挫傷,導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降。
(二)去庫存效果欠佳
根據玉米的價格需求價格彈性原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難以達到國家去庫存的理想效果。當實施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后,市場處于出清狀態,這將有利于減少玉米庫存,達到農業供給側結構的效果。但是玉米是必需品,價格需求彈性較小,其值小于1,即價格變動的幅度要大于產量變動的幅度。這就意味著,國家若想達到去庫存的效果,當向市場投放玉米儲備量時,會使得玉米價格下跌的幅度較大。玉米價格的大幅下跌現象對于非政策實施區域的農民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將會造成當地農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產生嚴重虧損。另外,對于政策實施區域的農民來說,政府要保障其收入,就要增加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可能會產生突破某種特定農產品補貼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李娟娟,黎涵,沈淘淘.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出現的新問題與解決對策[J].經濟縱橫,2018(04):113-118.
[2]劉慧,秦富,趙一夫,周向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進展、成效與推進建議[J].經濟縱橫,2018(04):99-105.
[3]王文濤,王富剛.貿易摩擦背景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經濟效應及政策優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2(06):17-23.
作者簡介
段曙彩(1998-),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天津工業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應用經濟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