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然
摘要:全面依法治國方略需要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具體社會實踐,本研究圍繞法治觀念、體制機制、執法效果及群眾獲得感等方面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在加強法治體系、完善工作機制等方面較深入地分析了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工作成效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法治化工作;基層治理;全面依法治國
基層在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方略中是一個重要環節,其法治建設水平對于法治化進程將產生直接影響,基層治理法治化在對穩定改革發展大局的維護、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落實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基于此一定要對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對基層治理法治化的主要內涵準確把握,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深入分析,在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工作中積極探索其有效路徑,將基層治理工作做好,確保基層社會治理額可持續發展,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一、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常見問題
1、基層干部群眾缺乏較強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
我國尚未形成“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基層治理法治化在實施主體方面,還缺乏清晰的推進路徑和規劃圖,在決策中應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加強法治建設,提高法治建設意識,在深入貫徹執行決策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妥善解決,缺乏完善的管理等,一些領導干部還有待提高法治思維的運用、社會事務管理及改革發展,公民缺乏較強的法治觀念、思維及精神。
2、還存在執法不嚴、不公等問題
司法環境不佳,“司法行政化”在司法機關有程度不同的存在。一些公職人員存在職權濫用、徇私枉法、失職瀆職及執法犯法等問題,使國家法治尊嚴和權威受到損害。一些公職人員對憲法和法律的敬畏不夠,在法治軌道上對權利運用未形成正確習慣,突出存在執法碎片化、部門利益化問題。因未理清部門的主要權力和職責,權力清單還需進一步細化和規范,使執法在主觀上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客觀上容易發生疏漏和一定程度的偏差,影響執法整體性,不利于國家法制建設統一。一些部門有利益執法或違法行政問題,在執法中容易產生部門利益化問題。一些執法主體的合法性嚴重不足,執法需要采取臨時人員聘用方式。未能深入開展聯合執法及綜合執法,與嚴格執法、文明執法之間存在相對較大的差距。
3、缺乏健全的體制機制
尚未形成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的完善體系,在監督工作中未形成合力。人大受一些因素的影響,重大事項沒有完全采取討論決定制度,人大依法主動監督力度不夠。在依法接受監督工作中,監督對象缺乏主動性,達不到良好的監督效果。在行政、民主、司法、社會及輿論等方面還需加強監督,未嚴格落實、缺乏完善的措施、嚴格追究行政執法過錯及責任制度。在干部考核、晉升中未將執法過錯記錄及法治建設成效列入其主要內容,違法成本不高,使行政執法及司法人員對此未引起足夠重視,對存在的不作為、亂作為等常見行為亟待進一步采取妥善處置措施。
4、法治宣傳教育與預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在學法、懂法、用法及依法辦事等方面,宣傳客體使基層群眾缺乏濃厚氛圍,達不到較高的自覺性及積極主動性。在實施中,未能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一些活動有形式化表現,缺乏較多的法治宣傳辦法、豐富的渠道載體。針對青少年、重點人群等未能深入開展宣傳法制教育,與預期教育效果存在一定差距。
5、亟待加強法治惠民、法治保障,使群眾進一步提高獲得感
法律服務體系在基層亟待進一步健全,法律援助未完全延伸到基層,群眾在法律方面產生的訴求還需進一步處置,基層治理法治化效果不明顯。在進企業、校園及社區等方面,法律服務未達到普惠性,應不斷強化和擴大。對法治工作需加強領導和保障相關工作,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一些部門缺乏較高重視程度,工作需進一步細化,在年終目標考核時只對上年材料稍作修改,針對依法治理工作不夠認真。
二、基于全面依法治國對基層治理法治化工作推進路徑的有效對策
基層治理法治化應與基層實際工作相結合,采取針對性措施,對社會治理思路善于運用法治思維進行謀劃、社會治理實踐用法治精神進行引領、用法治方式對社會治理難題進行破解,使基層社會治理提高法治化水平。
1、對“四個體系”在應用中逐漸完善,在基層治理中與實踐探索相結合
一是對基層治理法律法規應結合實際情況逐漸完善。使基層社會領域法制體系與基層治理配套制度體系配套建設,使基層治理規章制度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為基層治理法治化工作提供重要依據。加強制定基層法律法規并不斷完善,在基層治理中妥善處置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立法應側重于重點領域。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在立法過程中更關注于民主性、科學性,提高地方法規的立法質量和實用性。在新常態下立法中應結合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在重點領域優先考慮,采用地方性法規形式進行固化,基于法律框架為地方和諧規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使基層治理進一步提高法治化水平。
2、通過“四個機制”的建立使基層治理工作開創新局面
一是對普法加強宣傳,為法治營造良好氛圍。二是在法治方面加強正能量建設。三是深入開展“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
在政府內部建立權力運行約束機制并不斷健全。一是對“四項清單”制度的深入實施,在政府辦事中建立“程序清單”,對依法行政建立“落實清單”。二是針對行政應訴及行政敗訴建立責任追究制。
在基層矛盾調節處理化解中建立工作機制。一是對矛盾化解機制的建立并不斷健全。二是工作機制的深化聯動。
在下移重心、下沉力量方面建立法治工作機制。一是下移服務。二是下沉人才。
3、通過“四大工程”的實施使基層治理提高新水平
一是加強平安建設工程。二是加強信訪維穩工程,加強管理特殊場所、人群及重點行業。三是加強法治惠民工程。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在基層治理方面使群眾感受到新變化,提高安全感和滿意度,提高公共法律服務的便捷性。四是加強隊伍建設工程。基層領導干部隊伍加強建設。基層領導干部應提高法治意識,堅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帶頭嚴格遵守,為群眾作好表率。在基層加強培養普法隊伍,加強隊伍建設,建設與新媒體普法格局相適應、對多媒體技術掌握熟練、對網絡輿論善于引導的專業普法隊伍。加強法律服務及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落實招錄應屆畢業生或法律專業人才選調的用人機制。通過不同方式使司法人員缺編問題得到解決,并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依法治國中基層是重要根基。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基層治理法治化這一重要內容,在思想上一定要提高重視,在工作體制機制方面結合實際,工作思路應適應基層治理法制化發展趨勢,使基層治理提高法治化水平,制定措施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基層深入落實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確保基層社會治理額可持續發展,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為社會法治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竇玉沛.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8.10
[2]唐壽東.對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認識與思考[J],理論與當代,2018.21
[3]李睿,王之睿.“政經分開”與基層治理: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J],學習論壇,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