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其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的重要內容,而這些思想主要蘊含在了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通過對著作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一種人本學的思想,人本主義是馬克思的哲學中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這些早期著作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對于馬克思后期形成一個完整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有著不可撼動的影響力,馬克思也正是在一步一步的對于人本主義與唯物主義的融合中,發展和完善著。
關鍵詞:馬克思;早期思想;人本主義
馬克思的的人本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廣闊版圖上的一個組成碎片,并不是僅僅拼湊和接收前人的思想得來的,而是以他獨具特色的思維否定了其中陳舊、過時的觀點,批判地繼承合理的理論,并結合自身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生成的。根據其人本主義思想逐漸生成的過程以及學術界的普遍認知,我們認為,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的著作可以認定為馬克思早期的著作,從這些著作當中我們可以對其人本主義思想進行梳理。
一、關于人本主義的界定
人本學,通常是指一種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人的形而上學學說。在費爾巴哈之前,并沒有人將人本主義定義為哲學的觀念。一般認為,費爾巴哈在研究人的本質時,率先提出了哲學上的人本主義。
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與其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黑格爾“丟掉”上帝,把這個空缺的位置用“絕對精神”填補,認為“絕對精神”在人之外而獨立存在,它不僅是人的本質,更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所在。起初,費爾巴哈是繼承了黑格爾這一思想的,但隨著他的唯物主義思想逐漸形成,他對黑格爾這一唯心主義思想產生了質疑,轉向了對唯心主義的批判。
費爾巴哈認為“人產生自自然界”[1],人和自然同根同源、無法分離。在他看來,哲學的兩大范疇(思維與存在)走向統一需要有主體,這個主體就是現實的、作為感性存在物的人,而自然就是其存在的基礎。在此前提下,費爾巴哈真正意義上地將“人本主義”作為一個哲學上的概念首次提出,并構建了系統的理論。
“人本主義”這個概念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演變,其最本質的含義雖然并沒有出現過多的改變,但為了考查馬克思的早期思想,在當今時代界定人本主義仍然要考慮到當時的歷史現實。首先,我們可以從人本主義這個概念的字面去概括理解。把所謂的“人本”拆分開來看,就是“以人為本”。“本”就是根本的、本位的,與“人”合起來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其次,結合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哲學思想來看,除了強調人排在前以外,還有強調“人的因素優先于物的因素”的意圖。不管在任何面臨理論上的還是實踐上的問題時,都要將人放在中心地位。最后,在更深層次的價值觀維度上,要多考慮幾個問題:在某一個情境下的人,有沒有體現出其作為人的尊嚴;其作為一個人的權益是否已經充分地得到了各個方面的保障;在這個情境下的人,有沒有感覺到幸福。如果這些問題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也就是可以說,體現出了“人本主義”。對于馬克思早期思想的考查,應當充分考慮以上的幾點。
二、博士論文與《萊茵報》時期:人的本質的探討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探討可以追溯到發表博士論文期間,在這個時期,他的研究偏向理論方面,通過對前輩學者思想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則開始關注社會現實,將人的本質的認識推進到了一個比較平衡的高度。
(一)博士論文時期的“自我意識”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在論文的第一部分,他主要是按照題目的表述那樣分析了兩位前輩學者的思想,為伊壁鳩魯的原子學說在遭到普遍的抄襲指責的境況下進行正名。在論文的第二部分,他主要借助伊壁鳩魯原子偏斜運動的論述來強調自身對人的本質的認識。
馬克思認為,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差別在于必然和偶然的差別,同時,這種觀點也可以與人的運動相呼應,看作是人受到束縛的必然性運動和偶然性條件下人的自由運動的差別。在這種情景下,他將原子代入人的視角,原子脫離那種必然的完全沿著直線的運動的行為就類似于人的自我意識支配下的自由的行為。從這里看出,馬克思初步展現了人的自由的本質的傾向,體現了拒絕被束縛、被控制的觀念。
(二)《萊茵報》時期的“自由”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在他任職《萊茵報》編輯的生涯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和《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這兩篇文章當中。
18、19世紀交界的時代,德國仍舊沒有擺脫封建制度的桎梏,人們的自由仍舊處在被束縛的困境中。《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的發表是針對當時人們被花式限制的出版自由進行的一次尖銳的批判。馬克思寫道:“有這樣一種法律:哪里還有出版自由,它就剝奪這種自由”“通過書報檢查使這種自由變成多余的東西”[2]。馬克思認為,自由的進行表達是人們的權利,爭取出版自由、爭取言論自由是人們走向全面自由的基石,追求自由,是人應當做且必須做的事情。
《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為走投無路的平民百姓發聲,批判普魯士政府對貧民的針對性立法。面對只保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律,馬克思開始感覺到僅僅依靠理論的批判是遠遠不夠的,也開始思考物質利益與法律的關系,認識到在利益與法面前,“利益結果占了上風”[3],也由此推動了他站在現實的維度上繼續思考人的本質問題。
三、《德法年鑒》時期:人的解放的理論
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已經有了雛形,這也為他在思想成熟時期寫作《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傳世經典之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對于人類解放的理念主要體現在《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
馬克思認為,既然人類解放的使命交到了無產階級的手里,那么唯一的道路就是共產主義道路。就像他在著作當中提到的那樣,人類解放是“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條件下,人只會越來越服從于資產階級定下的游戲規則而變得扭曲,與人的本質的分離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異化的困境幾乎不可能翻轉,所以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的基石上才可能實現自由的發展。
在馬克思之前也有很多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思潮以及帶有明顯空想傾向的假設,馬克思在研究了前人的思想之后,重新規劃了未來共產主義下實現人類解放的藍圖。
第一,否定舊時的私有制,在經濟制度的層面為人的自由發展掃清障礙。這種否定并不是對私有財產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揚棄。需要拋棄的只是異化勞動,否定只是作為一種手段,將人所創造的財富真正地變成為人所占有。第二,人是社會中的擁有全面本質的人。人的本質對于每一個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孤零零的個體來說都與自身相異化,異化成與一個無比強大的存在反過來支配人、控制人,甚至于奴役人。而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則是達成個人與社會統一的擁有百分之百本質的人。第三,實現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有機結合。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現實的人的解放既要保留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又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
四、手稿時期:人的異化理論的闡釋
“異化”這個詞的淵源頗深,而且不僅僅經常在正統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里出現,還在許多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思想里有重要地位。費爾巴哈率先將這個詞融入到人本主義當中,并借此展開了對傳統神學的沖擊。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昭示的異化之后,進一步完善了人的異化理論。
(一)人的“勞動異化”理論的闡發
馬克思之所以比費爾巴哈更加進步,就在于他對異化的分析遠遠不止停留在傳統的層面,他注意將這些異化層面的思想推及到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層面進行分析,充分地考慮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事實,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
馬克思發現,“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加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4]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條件下,工人們并沒有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自身勞動的不斷增加而收獲越來越多的財富,反而與資本家的差距越來越大,變得越來越貧窮。工人的勞動(以及產品)不再是受自己支配,卻顛倒過來變成壓迫和奴役他們的東西,走到了他們的對立面,成為異己的那一類。這也就是所謂的“勞動異化”。在《手稿》中,馬克思對人的勞動異化理論有四個維度上的界定,分別強調了勞動者與生產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者與勞動活動本身相異化、在勞動與類本質的維度上的異化以及在人與人的維度上的異化。
(二)關于人的本質的全新認識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的類本質就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5]
馬克思認同“類”的概念,將人視作一類存在物,但引入了自由的概念,認為類本質的特征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人與動物之所以是不同的,體現在類本質上,就在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自由地支配自己。人不只是進行和其他動物一樣的本能的生命活動,還能夠與他人一起創造性地進行生產、生活;不只是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必不可少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是實踐中的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凸顯人的主體性,人與人在實踐的交往中建立了種種關系,所以人的本質應該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充分認識到了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實踐的。
五、結論
通過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關于人的思想里面非常鮮明地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特征。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自覺的活動,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得人的本質出現了異化,甚至于出現了物凌駕于人之上的情況,要改變它就必須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實現人類的解放。如同本文一開始對人本主義的界定一樣,馬克思正是因為關注人的地位,關注了尤其是無產階級廣大工人的尊嚴、幸福,才得出了上述的思想理論。這些思想并沒有隨著馬克思學術研究歷程的向前推進被拋棄掉,而是傳承了下來。至于在《資本論》等公認的成熟體系里的唯物史觀,也是有這些早期人本主義思想的體現。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強烈討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勞動者的嚴重摧殘和奴役,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人道性質,在《剩余價值理論》第一冊中則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淪為生產資料、勞動條件的附屬物的現象,無一不體現著馬克思在闡發唯物史觀的同時,不曾忽略過人本主義的思想。
因此,馬克思的早期晚期思想之間是有一致傳承的因素在的,只是晚期思想在早期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不能說早期的思想就是不成熟的。
參考文獻
[1][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6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作者簡介
莫文凱(1996—),男,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50358,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