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

摘要:目的:探討行為轉變干預在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功能恢復影響。方法:選擇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診的60例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1月—7月收治的患者納入參考組(n=30),將2019年8月—2020年2月收治的患者納入觀察組(n=30)。參考組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術后在參考組基礎上給予行為轉變護理干預。對比兩組干預前、出院時、隨訪6個月的老年髖部骨折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復量表(FRS)評分。結果:出院時、隨訪6個月,觀察組FRS評分均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為轉變干預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能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關鍵詞:行為轉變干預;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術后護理;功能恢復
前言
骨質疏松會引起患者的骨組織微結構退化、骨密度降低,當患者發生碰撞或不慎跌倒時極易出現骨折。常規骨折多采用鋼板或石膏固定治療,但骨質疏松性骨折是由骨質問題所引發,骨骼的恢復速度緩慢,外固定法的療效差,臨床建議符合手術指征患者應盡早手術,預防肢體功能持續減退。有學者研究表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恢復,術后進行有效地護理干預有利于功能恢復[1]。但老年患者依從性較差,常規護理難以達到預期干預效果。行為轉變干預是指根據患者需求,制定不同階段的行為干預策略,逐漸改變患者的不良行為。為探討行為轉變干預在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功能恢復影響,本研究回顧性分析60例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結果展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診的60例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1月—7月的患者納入參考組(n=30),將2019年8月—2020年2月的患者納入觀察組(n=30)。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骨密度值≤-2.5;③意識清醒,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喪失自我護理能力;②經排查,鑒定為病理性骨折。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協會審批。參考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61~75歲,平均(67.12±3.62)歲;椎體壓縮性骨折16例,股骨部位骨折1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1~76歲,平均(68.06±3.50)歲;椎體壓縮性骨折17例,股骨部位骨折13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考組術后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術后臥床靜養,針對患者的疼痛程度對癥處理,預防并發癥,飲食干預,囑患者盡早進行關節活動等。
觀察組術后在參考組基礎上予以行為轉變干預護理,具體如下:①意向階段與準備階段:組建行為轉變干預小組,成員為主管護師2名,護士3名,負責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干預,采用動機訪談法評估患者術后護理需求,列舉影響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因素,與患者觀看相似病情治療成功的短視頻,鼓勵陪同家屬參與護理;與患者共同制定各個階段(住院期間護理、出院后護理)具有個體化、針對性的護理策略,期間講解藥物的藥理機制、健康飲食,為患者做雙側踝關節、健側膝關節屈伸等運動的示范,強調規律用藥、健康飲食、合理作息與功能鍛煉等對康復進程的影響;在小組成員、患者家屬的監督下簽訂契約;②行動階段:按原定計劃循序漸進地開展護理干預,定期輔以飲食、用藥及功能鍛煉等指導;對患者各個階段的進步予以贊揚,鼓勵患者表達感受與護理需求,結合患者身體恢復情況與護理需求適時調整鍛煉計劃;組織病友交流會,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分享心得體會;囑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懷、陪伴,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③維持階段:自患者出院當天至隨訪6個月,間隔7d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肯定其進步,糾正其不良生活、飲食方式,必要時進行家庭回訪。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出院時、隨訪6個月采用老年髖部骨折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復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評估兩組功能恢復情況,該量表含有行走能力、輕家務能力等11項指標,最高分值為100分,分值高表示功能恢復良好[2]。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以t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FRS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隨訪6個月,觀察組FRS評分均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老年骨質疏松癥骨折能通過手術治療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但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機械性損傷難以避免,老年群體的特殊性導致其術后恢復進程緩慢。如何通過有效地護理干預提高老年骨質疏松癥骨折患者的康復信心,調動其鍛煉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其術后功能恢復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隨訪6個月,觀察組FRS評分均高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示行為轉變干預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有利于促進患者功能恢復。行為轉變干預在制定策略時結合患者護理需求,不僅能提高患者的參與感,還能增強醫患間的溝通,有利于后續護理干預的順利開展[3]。準備階段時,為患者做功能鍛煉的正確示范,避免患者動作不規范導致再次骨折。循序漸進式增強肢體及關節的功能鍛煉,增強肌肉力量,防止骨質的鈣質流失,有助于維持骨量[4];對患者的進步加以贊揚,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使其積極參與功能鍛煉,促進功能恢復。維持階段中通過定期隨訪了解患者病情變化,予以指導,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行為轉變干預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能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彭偉嬌,胡杏娟,賴潔珊,等.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02):69-71.
[2]張世民,袁鋒,俞光榮.老年髖部骨折的功能恢復測評量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20):1525-1527.
[3]朱慧,卞龍艷,曾萍.行為改變護理干預可促進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術后康復[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9,38(06):411-415.
[4]方曙靜,劉梅,楊菁.基于動機行為轉化的護理干預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0,35(03):5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