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贛南原中央蘇區是土地革命時期最大的革命根據地,由于歷史原因,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特別是農村地區,發展水平較低,雖然受到振興政策和扶貧戰略的傾斜,但發展速度仍較緩慢。本文嘗試利用面板數據,結合贛南原中央蘇區農村發展現狀,進行細致化分析研究,從經濟和社會發展角度剖析,從而發現其問題所在,并相應提出
1.引言
為了振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2012年中央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扶持贛南原中央蘇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21年,贛南原中央蘇區進入發展的新階段,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加快農村發展步伐,為鞏固脫貧成果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從而實現贛南原中央蘇區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值得進一步研究。
學者們對于贛南原中央蘇區也進行了廣泛的關注與研究,其中吳德進(2014)認為資源稟賦落后和政策支持缺位是其長期貧困落后的原因。曾紀發(2012)認為制約贛南蘇區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歸結于:交通落后、貧困程度深、工業基礎薄弱、政策支持缺位和未能抓住發展機會。李鈞等(2016)認為人才是贛南蘇區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必須高度重視。以及李曉園等(2012)認為增加贛南蘇區的“造血”功能需從財政投入入手。因此,本文參照上述研究,嘗試從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細化研究,科學具體的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此為贛南原中央蘇區蘇區農村發展獻計獻策,促進革命老區建設發展。
2.數據來源
2011年9月1日,關于原中央蘇區認定范圍作出了確認,即42個中央蘇區縣中,廣東省有7個,福建省有22個,剩下的13個均在江西省,即本文研究對象,分別為信豐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瑞金市、黎川縣和廣昌縣。本文將利用《江西省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等獲取數據,整理以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十個時間段建立數據庫。對贛南原中央蘇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行探究,為了能夠更加直觀的反映贛南原中央蘇區13縣(市)的農村轉型所處的階段,特選取江西省其它區域與其進行對比,從江西省五個市中選取了非中央蘇區縣(市),最終選取了江西省除贛南原中央蘇區外中的11縣和江西省非中央蘇區縣中的10個縣與贛南原中央蘇區13縣進行一個對比。并簡稱為非核心蘇區,包括:贛縣區、龍南縣、新干縣、泰和縣、安福縣、永新縣、南豐縣、崇仁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以及非蘇區,包括:東鄉縣、武寧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南昌縣、新建縣、安義縣、進賢縣。
3.現狀分析
3.1經濟發展現狀
(1)核心蘇區人均GDP現狀
GDP通常是一個地區所有企業部門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的所有的社會價值,最能直觀的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統計數據可得,核心蘇區的人均GDP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通過將其與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對比發現,核心蘇區人均GDP一直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雖然它在1978-2005年期間的人均GDP略高于非核心蘇區,但是到了2010年非核心蘇區開始超過核心蘇區,并在接下來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同時它在整個時期內都大大落后非蘇區與江西省的平均水平。就最近一期我們來看,江西省的人均GDP在2018年達到47434元,而非核心蘇區、非蘇區的人均GDP分別為33301元、50361元,核心蘇區僅有27437元,核心蘇區與其余幾個區域分別相差5864元、22926元和19997元,與非核心蘇區的差距最小,與非蘇區的差距最大,將近是本身人均GDP的一倍。但是最值得關注也是深思的是,核心蘇區的人均GDP水平落后整個江西省太多,2018年僅占江西省平均水平的57.84%,所以核心蘇區人均GDP水平處在一個非常落后的局面,值得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
(2)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都處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第二個階段,二三產業產值所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是可以很好的衡量這個區域內產業發展的水平。由數據可以很直觀的發現,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二三產業的比重都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核心蘇區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二三產業的比重基本都落后于其它三個區域,僅僅在1978-1985年期間略高于非核心蘇區,隨后就被趕超,可見核心蘇區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受到很大的制約。就最近一期來看,2018年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83%、86%、89%和91%,核心蘇區的二三產業比重雖然與非核心和非蘇區未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其特殊的環境背景和地理條件等原因,如果不對其重視,很有可能會被拉大;核心蘇區與江西省總體水平還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今后發展的道路中,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和資源特點,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歷程中加強各產業的融合。
(3)人均財政總收入狀況
財政總收入可以很直觀的反映一個地區的收入狀況,其變化不僅體現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速率,同樣也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處于何種階段的重要參考因素。在1978-1995年之間,各區域間的人均財政總收入都處在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各區域間也未存在較大的差異,自1995年之后,各區域間的差距開始顯現,核心蘇區一直落后于其它三個區域,而且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所以從人均財政總收入方面可以發現,核心蘇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相當的落后,雖然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但是其它區域增長的態勢也相當明顯。就最近一期來看,2018年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人均財政收入分別為3342元、4150元、7659元和5120元,其中核心蘇區與非核心蘇區的差距最小為808元,與非蘇區的差距最大為4317元,是核心蘇區2018年人均財政總數的一倍之多,所以核心蘇區與非蘇區經濟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最后我們來觀察2018年核心蘇區與江西省的人均財政收入,江西省的人均財政收入可能可以代表江西省人均財政總收入的一個及格線,但是核心蘇區沒有達到這一水平,僅為江西省的65.28%,所以核心蘇區的下一步規劃對其發展極為重要。
(4)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現狀
固定資產投入是指對一個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國有企業單位的投入、城鎮集體經濟單位的投入、房地產開發投入、城鎮和農村固定資產等多個方面的投入現狀,它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核心蘇區固定資產投資一直處于一個上升的趨勢,但是相較于其它三個區域,一直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就最近一期來看,2018年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的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19749元、36781元、56687元和52794元,此時他與非核心蘇區的差距最小為17032元;與非蘇區的差距最大,相差了36938元,相差三倍之多。核心蘇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僅占江西省總體水平的37.41%。綜上不難得出,當前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對核心蘇區的投資與其它區域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要想改變核心蘇區當前落后的發展現狀,加大對它基礎建設和產業的投資顯得尤為重要。
3.2社會發展現狀
(1)農村勞動力現狀
各個區域的人口規模不一樣,單單依靠農村從業人員數來觀察當前農村勞動力現狀,很難發現彼此間的差別,所以本部分通過農村就業人口數除以農村人口數的比重來反映當前的農村勞動力現狀當前階段,無論是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還是非蘇區,農村的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均呈現上升的趨勢。2018年最新數據顯示,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的的農村就業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53.38%、64.63%和55.54%和71.94%,核心蘇區的比重最低,可能由于核心蘇區發展落后,很多農村居民認為在此不能有一個好的發展,所以選擇外流;比重最高的為非核心蘇區,此外其實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和非蘇區都低于江西省的水平,這樣很不利于農村的健康發展。
(2)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
就業結構的變化可以反應當地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合理的就業結構不但可以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還是評價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指標。上文提到核心蘇區的鄉村從業人員比重一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隨著贛南蘇區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外出務工人數增加,鄉村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也隨之一直變化調整。核心蘇區的農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農村從業人員的比重一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值得關注的是在2015年后核心蘇區的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超過非核心蘇區和非蘇區。
(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良好衡量農村地區的人民自由支配的水平,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個地區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同時也是農村居民實際生活水平的體現。由于數據限制,以人均純收入表示2013年前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78-2018年各個區域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從圖中還能發現,自2000年后不同區域之間開始出現差距,最為明顯的就是核心蘇區開始落后于其它區域,且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0984元、14534元、16233元和14459元,依舊可以發現,核心蘇區的收入最低,落后于其它三個區域。與非蘇區的差距最大,相差5239元,與非核心蘇區的差距最小,同時核心蘇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江西省整體水平的75.96%,所以農村居民收入有待進一步提高。
(4)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現狀
各行各業出售給居民或是社會集團的消費品,均納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衡量范圍內,該指標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是否景氣。圖3-8給出了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1978-2018年的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化情況。圖中可看出各區域間在1978-2000年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未出現明顯的差距,自2000年后區域間的差距開始顯現出來,尤其是核心蘇區落后于其它區域很多。就最近一期來看,2018年核心蘇區、非核心蘇區、非蘇區和江西省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6247元、9668元、12381元和16280元,其中核心蘇區與江西省平均水平相差最大,且僅為江西省的38.37,由此可見,核心蘇區的消費能力不是很高,這與自身的收入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現狀村子很大的關系。
4.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核心蘇區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相較于發達地區,贛南原中央蘇區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核心蘇區農業和農村人口的占比都比較大,城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責任更加重大。從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來看,2018年,核心蘇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789元,江西省和全國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4460元和14617元,差距分別為3671元和3828元,明顯低于全國和江西省的發展水平。衡量該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的其它影響指標如人均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也同樣低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和江西的發展水平。從上述表述不難發現核心蘇區社會發展水平雖然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其相較與江西省和全國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核心蘇區鄉村生產基礎薄弱
振興蘇區以及鄉村振興中解決好產業發展問題是關鍵。產業發展是地區居民收入和可持續發展的定心丸。核心蘇區產業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業產業規模較小。農業種植主要是分散管理,種養技術落后,農技培訓力度不足,高質量的地塊較少,抗風險能力不足,加之土地流轉意愿低,難以形成規模種養,這些消極因素都使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難以達到預期值。其次,在進行與農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的資金力量不夠充分。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過程中,核心蘇區多為丘陵地形,在工程配套建設過程中只能選擇適合當地的,在建設過程中政府的管護以及資金的投入存在明顯的不足。第三,特色農業發展落后。核心蘇區有著高質量的農產品,但為人所知的僅僅只有贛南臍橙,核心蘇區大多農業品牌認知度不高,營銷推廣力度不夠,財政投入還不夠大。
5.對策建議
(1)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贛南原中央蘇區要想加快農村轉型、農民增收應放在核心位置,以提高贛南原中央蘇區內生發展能力為主線,抓住地區特色,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贛南原中央蘇區的特殊性體現在很多方面:片區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優勢條件;第二產業整體水平較低,無法對經濟產生顯著的拉動作用;片區發展對國家政策、政府投資的依賴性較強;片區特色生態資源、旅游與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等。結合地域實際,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發展休閑農業和特色種養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農業;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加強旅游業和農業文化產業的結合。
(2)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率。無論是政府財政部門還是社會群體,加強對農村區域發展的投資。在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加強對支農項目的管理和考核。從而最大程度使資金的利用達到最高效率。對應的農村地區自身也應當體會和深刻把握國家的相關政策優惠,主動尋找發展農業過程中的資金籌集渠道,并在使用過程中加強機制的監督管理,維護所籌集資金的使用,真正使所投資的農業相關基礎設施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物質支持。緊密依靠和聯合科研院所,運用他們的最新成果整合科技資源,在產學研的融合過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農業科技。
(3)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高值農產品。贛南原中央蘇區區域優勢是其它地區難以匹及的先天資源,包括獨具特色的地形地貌、種類豐富的農業資源、清新宜人的生態環境等。這些優勢為該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和經濟組織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面對這些優勢,贛南原中央蘇區首先要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以大農業大流通的格局因地制宜,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農業結構的升級,發展高值農產品。調整農產品的種類,增加特色品種和高質量的農產品,找到農業生產的亮點;大力發展林牧漁業,發展更為高效的產業,提升第二、第三產業在該地區農村經濟中的整體占比。
參考文獻
[1]吳德進.閩粵贛老區振興新路徑——基于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發展的視角[J].金融經濟,2014(22):35-37
[2]曾紀發.振興贛南蘇區的財稅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23):15- 17+67.
[3]李鈞,宋偉.培養地方特色衛生管理人才,振興贛南蘇區經濟建設[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1):249-250.
[4]李曉園,張云,賴利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人才隊伍現狀與建設對策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5(05):75-80.
作者簡介
陳凱(1995—),男,漢族,山西太原市人,農學碩士,單位: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村發展專業,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
基金項目
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贛南原中央蘇區政策支持績效研究:基于準自然實驗方法》;項目編號:YC2020-S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