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執行難”長期以來一直是影響司法公信力,損害申請執行人合法權益的頑疾,現實中的執行難問題除了需要依靠民事法律的規制外,還應當發揮刑法的威懾功能,激活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下文簡稱“拒執罪”)的應有潛力。拒執罪作為懲治“老賴”、解決執行難的刑法手段,是維護司法裁判權威、引導社會誠信、促進被執行人積極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義務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本文從拒執罪的法律規范本身出發,結合司法實踐現狀,為拒執罪的完善和發展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司法解釋;追訴機制
一、拒執罪的沿革
從97年以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第一次新增入刑法罪名,該罪在整個我國刑法法律體系從一開始的設立一個孤立的罪名到不斷的完善充實該罪的各方面細節,其中主要包括主體的擴張、追訴機制的變化、犯罪情節的完善、管轄原則的明確等一系列變化。通過一系列法律、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本罪的犯罪主體由最初的被執行人單一主體,發展為協助執行人、擔保人、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作為共犯的執行案件案外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并且由自然人單一主體轉變為自然人和單位并存的主體;本罪的追訴機制由單一公訴模式變為公訴與自訴并行,進一步暢通了追訴渠道;本罪的犯罪情節不斷豐富。所有這些變化既體現了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也與執行難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有著密切聯系。
二、拒執罪的適用障礙
在各級人民法院的奮斗下,對于執行難的問題所需解決而擬定下的目標已經按部就班的實現了。然在司法實踐中拒執罪這一解決執行難的重要手段仍存在制約其發揮作用的不利因素,在適用上仍存有障礙。對此,有必要對其困境重新進行系統梳理。
(一)追訴機制存在缺陷,凸顯法院尷尬地位
控審分離、控辯對抗、審判中立是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證。拒執罪的追訴是由法院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材料線索而啟動,以法院作出裁判而告終。法院在拒執案件中集控訴人、證人、被害人和審判者地位于一身,既侵犯了檢察院的控訴權,同時也導致控審不分,還使得法院的中立地位難以保證,與審判中立的要求相去甚遠。
(二)法院取證困難重重
法院作為我國專門的審判機關,不具有偵查權以及行使偵查權的現實條件,沒有專門的偵查裝備,也沒有收集證據的專業能力。隨著社會生活逐漸多元化,復雜化,司法實踐中拒執行為也日新月異,暴力性拒執行為在現今社會十分罕見,被執行人往往會采用各種隱蔽的方式轉移、隱匿、毀壞財產或者干脆隱匿自己的行蹤、經常居住地以逃避執行,這給法院的調查取證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在執行案件“案多人少”的背景之下,法院要收集證據并做到“事實清楚”實則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拒執罪啟動程序障礙
司法實踐中未如期履行法院判決、裁定的人數要遠遠大于被判處拒執罪的人數,即使大多數被執行人的行為達到了拒執罪的立案標準,最后被判處拒執罪的也微乎其微。適用拒執罪追究被執行人刑事責任相較于司法拘留和罰款無疑具有更強大的威懾力,在追訴過程中被執行人大多迫于刑罰的威懾而履行義務,但為何實踐中拒執罪會陷入追究效果好卻追究比例低的境況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對拒執行為性質認識偏差,危害性認識不足;2.執行法官排斥,追究意愿低;3.申請執行人啟動自訴意愿低。
三、拒執罪適用障礙之應對
通過上文對拒執罪適用障礙的梳理及分析,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面提出構想以期為執行難的深入破解提供路徑。
(一)界定執行權性質,重構執行機制
法學界關于執行權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存有一定的爭議,主要有司法權說、行政權說和司法行政權說之分。筆者贊同執行權的本質屬性是行政權說。執行權的行使更多的是體現以國家強制力來保障生效判決裁定中給付義務的實現,與司法權中立、被動的特性明顯不符。①既然執行權的本質屬性是行政權,就理當與司法審判權相分離,在此有學者建議將執行權移交公安機關行使,筆者對此持肯定的態度。此舉既是解決拒執罪適用難的一劑良藥,同時又節省了審判資源,讓法院能夠集中精力行使審判職能,居中裁判、不偏不倚,提高案件裁判的質量,更好的保障司法權威性,實現司法公正。
(二)完善追訴標準,發揮典型指導案例的作用。
各地對于拒執罪追訴標準的設置有很大的出入,2002年立法解釋與2015年司法解釋均未對拒執罪情節嚴重設定具體的數量額度。筆者認為,設置一定水平的追訴起點既符合拒執罪的客觀要件,又能夠統一公檢法對于拒執行為入罪門檻的認識。但應當注意到當前我國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地在設置追訴標準時需要注意與時俱進、因地制宜,追訴標準應當符合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此外,刑事案例指導制度作為一種刑法適用的解釋機制,其所確立的裁判規則是對相關刑法規范的精確化和具體化,可以起到解釋、明確、細化刑法的作用。②
(三)完善刑罰監禁措施,轉變觀念和意識
我國目前在強制執行程序中對拒執行為人的強制手段僅有拘傳、罰款和拘留,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被執行人只能處以短暫的自由刑以及較輕的財產刑。對此,應當加大執行階段的處罰力度,適當延長拘留期限,對于情節嚴重者可以拘留六個月。③執行人員應當結合案件訴訟標的、拒執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危害性等情況相應給予處罰,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打擊拒執行為人的囂張氣焰,從而逐漸改變抗拒執行的社會心理,保障執行工作的順利進行。
作者簡介
鄧茜(1998年11月),女,漢,湖南懷化。無,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法
注釋
①參見孫業群:《司法行政權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頁。
②參見張建軍:《案例指導制度對實現刑法明確性的作用》,《法學雜志》2013年第9期。
③董少謀:《民事強制執行法》,西北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