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愈來愈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現階段我國僅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入刑法,我們不僅要根據動物的多樣性明確其范圍,而且應當分級采取保護措施;對于其余動物的保護我們也不能敷衍對待,尤其是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傷害動物的行為更應嚴懲;我們應秉承預防性原則,加大優先保護,合理地限制利用動物資源,正視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刑法對于動物的保護要符合公眾的認知及情感,提高公眾對動物的保護意識,攜手向和諧社會前進。
關鍵詞:刑法;動物保護;公眾意識
一、我國刑法動物保護的現存問題
首先,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及第三款規定簡單來講,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與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陸生野生動物罪就是(以食用為目的)用殺害等手段非法損害珍危(陸生)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因此,對犯罪對象——珍危野生動物的認定是構成該罪的前提。
可是,我國刑法未對珍貴動物和珍危野生動物的范圍和種類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我國僅珍貴、瀕危動物和“三有”動物是野生動物保護法所保護的野生動物,在實踐中主要依賴于國家主管部門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具有潛在公共健康風險的物種,反而作為一般動物被排除在該法調整范圍之外。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交易市場長期混亂,有甚者成為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遮羞布”。
其次,目前我國刑法對動物的保護,僅限于“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陸生野生動物適用條件嚴格;而家養、流浪動物、甚至一般水生野生動物,都不是其保護對象。筆者認為,刑法對動物保護,應當適當擴大范圍。比如囊括進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懲罰以殘忍手段虐待、殺害動物,造成嚴重影響的行為等。
再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反映出事后救濟的動物保護模式不足以保護我們自身。事后救濟存在的滯后性,如何能對動物起到更大作用的保護,有效防范公共衛生風險,平衡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
二、對刑法動物保護現存問題的看法建議
(一)犯罪對象及犯罪標準的確定
長遠地來說,我們可以先從行政領域入手,完善行政野生動物分級管理,進而推動刑法修改,明確規定不同種類、不同性質行為的具體刑事責任。目前,為了維護刑法的穩定性,我們可以靈活補充司法解釋,運用司法解釋來彌補刑法對于野生動物保護的不足。筆者認為,應以價值為標準采取加量處罰,以食用為目的的從重處罰。對于這類行為犯,不能單單看其傷害的野生動物數量,更應注重價值。對于價值的估量應由專門部門及專業價格認定機構一同做出,提高可信度和公正性。其次,發揮好地方法的作用。各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區動物多樣性情況,制定相應詳細的法規以規范管理,保護野生動物資源。
(二)動物保護范圍的擴大,還需一個過程
對于家養動物(一般為寵物)的虐待,通過網絡的發酵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動物作為伙伴陪伴著人類,小生命被虐待致死卻只是道德上的譴責,行為人接受不到足以使他悔過的懲罰,不僅阻礙文明社會的進步,還對法治社會形成了挑戰。面對血淋淋的現實事件,怎能不令人動容。借鑒國外經驗,筆者認為虐待動物,情節嚴重,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屬虐待罪,由相關機關代為起訴。流浪動物數量的增多,無疑給收容救助站增加了壓力。原主人遺棄沒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動物無疑是將它們推向死亡。同上,筆者認為遺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或者丟棄多次,情節嚴重造成較大影響的,應屬遺棄罪。對于一般野生動物,尤其是有潛在危害公共安全危險的野生動物,對于足以造成嚴重后悔或者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可采用現有罪名定罪處罰,如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等。
第三,對于動物保護現存的事后救濟模式狀態,讓很多人以為自己找到了法律監管的漏洞,可以牟取暴利并順利脫身,在此次新冠疫情中,野生動物買賣市場暴露,這是讓人心痛的,也反映出了監管不力、執法不嚴的問題。從全面保護動物出發,嚴格禁止濫食濫用野生動物和過度商業化利用,逐步完善動物保護入刑,這一做法本身就起到了震懾和預防作用。建立職責清晰的執法監管體系,在平時,執法部門也應嚴格依照法律堅決取締和打擊違規交易,防患于未然。預防性措施最關鍵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落實。
三、思想觀念及公眾意識
(一)轉變思想觀念
隨著經濟、科學的發展,我們對野生動物的研究不斷伸延,在野生動物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方面人們有了全新的認識,資源利用成為主導思維,且對生態系統與生物安全缺乏足夠的重視,這些導致了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肆意掠奪,催生了一系列有關野生動物的犯罪。
現階段,我們迫切需要扭轉“重利用輕保護”的思想傾向,在野生動物保護治理體系中,秉承“保護優先”的原則,限制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完善對舉報違法行為的獎勵與保護,發揮群眾力量。生命無大小,也不分高低貴賤。對于其它動物,它們是人類忠實的伙伴,不是肆意擺弄的玩偶,我們應在思想上給予其相對平等的地位,以平等之心去看待動物,上述建議才能取得想要的成效。
(二)提高公眾意識
如果動物保護的刑法規定飽受公眾質疑,不為其所接受,那么有關動物保護的一系列措施將難以推進。所以,動物資源的刑事保護既要符合公眾認知程度,也要尊重公眾情感。動物的刑法保護必須與公眾的認識、情感達成共識。人必然與地球上萬萬千千的生物有著聯系,無論是對野生動物,還是家養動物,我們的傷害行為都可能間接的對某個區域甚至整個自然系統產生影響。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真正理解其內在規律,通過真實接觸或媒體報道來培養我們的愛心,是提高公眾意識的根本。
結語
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之一就是動物,其生衍死滅都與我們關系密切。選擇“動物友好型”生活方式,盡我們所能讓它們在我們身邊,而不是成為博物館里冷冰冰的化石。對動物的保護,不應僅是道德倫理上的取舍,還應當成為法律的規定。將我們所想的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去關懷它們,用法律武器更加強有力地去保護這些可愛的生命。歸根結底,保護動物也就是保護我們自身。
參考文獻
[1]張麗榮1,孟銳1,金世超1,潘哲1,周佳2,董金池2,王夏暉1,王金南1,常紀文3.實施最嚴格的野生動物保護:中國現狀與改革方向[D];[S].北京:中國環境管理.2020.
[2]宋華琳.野生動物保護治理的法律改革之道[D].杭州:浙江學刊,2020.
[3]羅鋼.動物刑法保護的公眾意識與規范反思[D].濟南: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9.
作者簡介
高麗倩(2000年-),女,漢族,籍貫:山東濱州人,臨沂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