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藝術品的創作要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優秀的作品才能被繼承和發揚。人們的審美心理會影響著音樂的形式美,同樣音樂的形式美也總是要去滿足人們的審美心理。《歌唱祖國》是一部優秀的經典作品,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時代精神和音樂的形式美法則。本文簡要分析《歌唱祖國》的音樂形式美法則,以加強人們對這首作品的認識,以此希望提高國民的綜合審美素養。
關鍵詞:《歌唱祖國》;音樂形式;美學
習近平說:“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作品包含著美學、歷史學等多重精神因素,隱含著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陶冶與提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重視文藝和美育的作用,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中講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正是因為文藝是一個時代時代精神的體現,它可以號召人們,統領時代風氣,所以文藝的作用是巨大的。美育通過對大自然的美、文藝作品的美和社會風氣的美等對我們自身進行教育,從而有效提高公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修養,以此來滲透其他的方方面面,實現人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任何藝術家的藝術品的創作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和時代中的,并且所有的藝術活動都與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美育也是需要迎合時代潮流的。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就要發揚中國精神,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歌唱祖國》是王莘在1950年國慶節前看到煥然一新的天安門和一群朝氣蓬勃的孩子,由此想到中國蒸蒸日上的情景而創作。如今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特征是相同的,中國依然朝氣蓬勃。
《歌唱祖國》體現了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新時代下美育的重要環節。人們的內心審美需求制約著音樂的形式美法則,盡管事物形式的組成要素多種多樣,但是這些組合的形式卻有著內在共同的規律,在音樂的審美過程當中,人既是音樂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音樂的選擇者。作為創造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去創造出新的音樂;作為選擇者,人又可以選擇那些符合人的心理規律的音樂,這種審美的自然心理狀態就是音樂的形式美法則。在《歌唱祖國》中也體現了許多形式美法則。
一、連貫性原則
音樂是“流動的建筑”,人們不習慣那種頻繁轉換的心理狀態,而是希望某種心理狀態的延續。音樂發展一個樂節的旋律后,人們就會期望接下來出現類似的旋律,連貫性需要先后出現的音樂材料之間有一定的延續性。
如圖1-1,這里的節奏律動的相似,情感的平穩進行,在銜接上有一定的連續性,不會讓人感覺突兀,使音樂聽上去非常自然,連貫而流暢,滿足了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
二、對比性原則
人的心理會有一種狀態,當長時間保持一種狀態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要有所變化,這種變化在音樂上可以是節奏、速度、音高的變化等。人們聽到聲音以后就會產生一種心理反應以及緊接而來的心理期待,在這種狀態下會讓人產生緊張,如果接下來的聲音接近人們的心理期待,就會讓人感到滿足。
如圖2-1,在第一樂句這里連續的中低音的進行讓人產生對較高音的期待,隨后出現第二樂句的較高音F就使人心理的緊張感得到了緩解,產生了期望,如果繼續持續進行低音,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平淡感,失去興趣和接下來的心理期待,體現出了對比性的原則。
三、平衡性原則
該曲是A-B-A的三段曲式,在不同的部分之間存在著相似的音樂材料,體現了作品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和呼應,體現著黃金分割的美學比例關系。情緒同樣從激動到平穩再到激動的平穩轉換,同時結束在主調的主音上,有著結束時的完成感,使聽眾獲得滿足的體驗。
四、統一性原則
音樂的旋律線條也具有形式美的法則,通常都會帶有音高、音低的因素,旋律線條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等。旋律線條會呈現出斜線型、波浪形、拱型結構等等。
如圖3-1,歌詞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的旋律表現了統一性原則,旋律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拱形結構的良好結構感旋律,展現出了寬廣的氣息,也符合歌詞黃河長江的寬廣壯闊,表現出了對稱均衡的因素,符合人們的自然審美心理。
《歌唱祖國》所具有的民族時代精神和蘊含的音樂形式美法則,無疑讓它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音樂的形式美會滿足人們對于音樂藝術和美的追求,也會隨著人們的審美心理和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音樂中的情緒可以通過音響對聽眾感官的刺激而直接感受到,因此優秀的音樂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感,凈化人們的心靈,鼓舞人們的意志,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內容也要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特征。對優秀的作品的欣賞會提升我們的審美水平和涵養,又會推動音樂的形式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追求,這也是美育的責任與擔當。總之,音樂創作要塑造各種各樣的、有血有肉的、個性獨特的藝術形象,尤其是要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來激勵廣大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與智慧。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與國家和民族同聲共振,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最大程度地彰顯它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丁茜.音樂形式美的法則中連貫性原則與休止符之間的辯證關系[J].大舞臺,2010(03):38.
[2]王玲莉.論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和諧統一[J].音樂創作,2012(07): 170-171.
[3]李球.音樂作曲形式美的組合法則研究[J].黃河之聲,2017(11):68.
[4]姜霄燁.音樂美學角度下的音樂藝術形式分析[J].戲劇之家,2021(20): 59-60.
[5]馬克,徐德馨.紅色歌曲的藝術特色與傳承意義——以王莘《歌唱祖國》為例[J].當代音樂,2021(06):13-15.
[6]王穗.關于音樂形式的美學討論[J].藝術評鑒,2021(08):16-18.
作者簡介
何琪(1998年2月),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四川雅安,學歷碩士,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鋼琴。單位省市四川省成都市,郵編6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