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爾·波普爾是20世紀哲學家,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以及證偽理論的提出者,他的認識論推翻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其理論提出的假設基礎,提醒科研工作者、乃至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警惕無法被試錯的“科學權威”,對科學界和哲學界都有相當的影響。其主要著作包括《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以及《猜想與反駁》等,我閱讀了其中的《猜想與反駁》一書,本書內容豐富,是波普爾科學哲學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其中,我著重閱讀了導論、第三章、第六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內容,在此,針對性地淺析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關鍵詞:波普爾證偽主義
英國學派認為,一切知識的最終源泉是觀察,而大陸學派堅持認為,知識的終極源泉是對清晰明確的觀念的理智直覺。后來經驗主義支配了英國、美國和歐洲大陸,廣為接受,被認為是關于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論,笛卡爾則被曲解成非理性主義的一種。波普爾不支持任何一方,他認為兩者都是錯誤的,不論是經驗主義還是理性主義,都認為知識具有權威性源泉,當知識具有權威性源泉的時候,知識的起源問題就可以證明它的合理性,但是“起源性源泉”這個說法就是宗教性質的,是不存在的,把知識的真理問題變成了知識的溯源問題,因此,應該把知識的源泉問題和真理性問題分開進行討論,應該問“你如何知道你知道的是正確的?”,或者是“我們怎么才有希望發現和消除錯誤?”。
古希臘以來乃至近代的認識論都有一個錯誤的假設基礎,那就是真理顯現論,認識論的樂觀主義者們認為,我們有眼睛和理性的“自然之光”去洞察真理,只要我們明白無疑地找到真理,我們就能明白無疑地認識到這就是真理。柏拉圖認為上帝是知識的源泉,上帝是真誠的、不會欺騙他的子民,我們理智是上帝給予的,是知識的源泉,所以我們有能力認識真理。柏拉圖的樂觀主義認識論影響了笛卡爾、亞里士多德和培根等人,笛卡爾提出了“神賜真理性”,而培根提出了“大自然真理性”,他們都贊同人擁有可以看到真理的純真之眼,知識是人的自然的純粹狀態,無知則是人失去天恩墮落的純真之眼受到的傷害,從本質上來說,這還是宗教學說,認為知識的權威是神性的權威。
盡管這種認識論帶著宗教的性質,笛卡爾和培根又都是反極權和反傳統的,要求人們拋棄一切信仰,只接受那些我們自己發覺其真理性的信仰,人們能夠自己識別真理所以不需要這種權威。這樣的認識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有著無可置疑的進步意味,“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理智和道德革命的主要激發力量,它鼓勵人們為自己思考。它給人帶來希望:他們借助于知識能爭得自己和他人的自由,免受奴役和痛苦”。但是認為人人都能夠看到真理,這就是幾乎一切盲信的基礎,甚至,只要權威日復一日地宣布什么是真理,大家就不會去證實而是選擇直接相信,又可能進一步導致倫理學和政治學上的極權主義。
認識論的樂觀主義把人割裂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超人的,是一種感覺或者理智,是真理的源泉,對我們具有神圣的權威;一部分是人的,就是可錯意見,是我們的錯誤和我們無知的根源。認識論的悲觀主義則認為所有的人類本質上都是無知的,我們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我們都是會犯錯誤的,并且動輒犯錯誤。波普爾也認為人的認識能力具有局限性,且現有知識是貧乏的,但是,盡管我們可能錯過真理,但是我們能夠探索真理,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尊重真理,那我們必須通過堅持不懈地尋求我們的錯誤,也就是不倦的理性批判和自我批判來尋求真理,我們就可以離真理更近。
波普爾認為:“我們應當放棄終極知識源泉的觀念,承認一切知識都是人的知識;承認知識同我們的錯誤、偏見、夢想和希望混在一起,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探索真理,盡管它是不可企及的。”這正是波普爾提出證偽理論的原因,我們不能直接認識真理,是因為沒有什么具有權威性的知識源泉,人也沒有識別真理的自覺能力,更沒有什么可以依據的真理標準,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謬誤的方式來接近真理,大膽猜想,由猜想的證偽得到科學的認知,然后對這樣的認知再證偽,再認知,這是我們唯一能夠靠近真理的道路。
那么證偽主義到底是什么呢?“證偽”是波普爾方法論的核心概念,“證偽”可以分成“猜想”和“反駁”兩大步驟,它既是科學發現的過程,也是科學知識增長的過程,“是否進行證偽程序”是波普爾劃分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
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來自歸納演繹,波普爾則反駁認為,歸納演繹法永遠沒辦法證明“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上帝是存在的”這樣的全稱判斷,而這樣的全稱全稱命題只能通過證偽來予以否定,所以,劃分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在于“可證偽性”,因為證實是不可能的,證偽是可能的,證偽可以使人們的知識更近一步的接近真理。
在第三章中,波普爾提到了三種科學理論觀,分別是本質主義、工具主義和波普爾本人的猜想反駁觀。本質主義認為自然界的現象背后有一個終極法則,這個法則就是本質,本質的理論能夠解釋我們看到的所有現象,而科學家可以通過觀察事物找到背后的終極法則,例如,如果我們知道宇宙中所有行星的的數據,我們就能根據公式推算出宇宙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這是荒謬的,因為人類知識會對自己的行為造成影響,在這樣的基礎上知識可以不斷地再增加,只有在知識被發現的時候,人類才能知道未來才知道的知識在現在造成的影響,所以本質主義和決定論都是一個可能導致盲信的信條。
工具主義認為純粹科學的理論就是計算規則,或者說是推理規則,人們通過用數學工具來測量自然現象,然后反過來預測和描述自然現象。但是工具主義不能說明純粹科學家對與真理和謬誤的興趣,所以它無法說明嚴格的檢驗對于科學的重要性,與純粹科學家所必須具備的那種高度批判精神相反,工具主義的態度就是對于應用科學的成功的沾沾自喜。
波普爾認為,只有通過觀察,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從實踐中通過批判檢驗來證偽猜想,更新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這個從猜想到反駁不斷循環的步驟,才是人類發展科學知識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9.
作者簡介
黃學佳(1997—),女,漢族,重慶人,藝術學碩士在讀,單位: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