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具有預防失業、補救失業和失業保險等多元功能的失業保障制度,但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現有的失業保障制度卻凸顯出很多弊端。通過比較研究、實證研究等方法討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影響,對失業保險制度現有的功能進行再反思,進而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制度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字:公共衛生事件;失業保險;基本保障
一、引言
2019年12月在我國出現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以來,對整個社會就業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尤其在采取封城、居家隔離、春節假期延長等舉措下,尤其對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影響較大,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養殖大戶,并對餐飲、住宿、電影娛樂、交通運輸等季節性較強的行業受到沖擊。失業保險制度除了在常規情況下的對失業群體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之外,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如何更加有效的發揮其積極的保障作用,這既是我國失業保險制度設立的初衷所在,也是回應公眾關注、促進社會正義的應然要求,更是保險制度發揮好在突發事件中處置緊急情況的本意。
二、現階段我國失業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失業保障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國的失業保險法律制度仍處于行政法規這一層面,立法層次較低。1999年《失業保險條例》頒布成為我國失業保險的重要的法律依據,但實施十幾年仍舊未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很大程度上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強制性。[1]2010年我國正式頒布《社會保險法》,但其關于失業保險的立法上的規定仍舊比較宏觀,可操作性差。其次,失業保險執法領域存在問題:一是處罰力度較小。一些地方保險管理部門僅采取限期繳納通知、罰款等措施催繳,沒有切實的懲罰措施,不足以對相關企業形成威懾力。[2]二是失業保險基金具體管理不到位,許多地方繳納的大量失業保險基金存在被挪用、濫用、擠占的等違規行為,使失業保險的基本保障功能被削弱。
第二、當前失業保險基金存在大量結余且發放水平低。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公布的《2018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①顯示:2018年全年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171億元,基金支出915億元,2018年年末失業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817億元。截至2016年底,失業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333億元。當下失業保險基金大量結余和突出的失業問題長期并存,很大程度上影響勞動力市場穩定。失業保險基金大量結余也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面臨很大的保值增值風險。[3]因此,我國現階段失業保險基金大量結余呈現出一種效率較低、風險較高、資源浪費的狀態。但隨著失業保險基金的大量結余,失業保險水平卻并沒有提高。
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失業保障制度的再完善
第一、完善現有的失業保險法律體系。雖然現有的《失業保險條例》對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和促進失業保險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存在的缺陷問題很突出。例如管理費用過高、失業保險費收繳難、救濟金發放不合理、資金挪用嚴重、失業保險管理秩序較為混亂等。[4]縱觀國外,目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失業保險制度都以法律形式確定,規定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及責任,以發揮失業保險法律該有的震懾力。
第二、逐步擴大失業保險覆蓋群體。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對失業者關注忽視了數量龐大的農民工,他們收入沒有保證,工作多具有臨時性,受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出現大量失業者,尤其農民工數量最多。因此,當前的失業保險制度要做好擴大覆蓋面的工作,但擴大覆蓋面并不意味著我國要實施“全民失業保險”,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基數大的情況與國外存在著巨大差異,也沒有高福利的歷史傳統,故提供較普遍的失業保險和我國國情不符。[5]
第三、失業保險金發放水平與失業保險基金收入須適應。從目前現行的失業保險體制來看,我國失業保險基金每年都有大量的結余,如此龐大的資金每年都被閑置不用,極大浪費公共資源,這也進一步說明提高失業保險金的水平有一定的空間。筆者認為失業保險基金的運作應該是現收現付制,其給付標準和水平應該隨著國內就業環境的不斷變化而作出調整。建議失業保險金的領取應該建立動態給付標準,根據不同的群體而設置不同標準,制定一個具有動態的給付標準。
第四、完善促進就業保障功能。失業保險的真正目的并非為失業者提供長久的保障,而是為失業者在重新就業之前提供一個短暫的救濟而已,關鍵是促進失業者再次就業。因此針對工作不穩定的臨時工和受重大衛生事件影響較大行業的失業群體來說,有必要建立“失業保險個人賬戶”制度。[6]基于丹麥和美國等國家的經驗,我國可以面向上述群體設立失業保險個人賬戶,個人向賬戶按30%比例繳費,失業保險基金按70%比例向個人賬戶繳費。當上述群體失業后,在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向管理賬戶的部門直接提取,從而實現緩解失業者一段時間的經濟困難。二是針對大學畢業生應該建立“實習崗位補償制度”。我國每年有近900萬的畢業大學生并未參加失業保險,故因建立“實習崗位補償制度”,資金由失業保險基金和當地政府財政共同承擔,主要是針對相關企業積極為未就業大學生提供一定時期的實習崗位而補償企業。
四、結語
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對于一個國家的保險、衛生、醫療保障體系來說是一場考驗,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失業保險在此次事件中應對乏力。因此,建立長效有序的失業保障機制對當前我國失業保險和就業來說是刻不容緩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故在現有的失業保障機制的框架下,尋求一個既能應對常規情況下的失業狀態,又可以應對突發事件下的失業狀態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據取自人社部2018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參考文獻
[1]王顯勇.回歸與變革:我國失業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之路[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138-149.
[2]魏春暉.現階段關于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功能轉型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02):30-35.
[3]馬永堂,國外失業保險制度改革及對我國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的啟示國勞動.2015(7):36-39.
[4]曾玉竹.我國失業保險基金大量結余問題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 (11):79-81.
[5]宋磊.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沿革和發展方向[J].經濟師,2016,No.327 (05):57-58.
[6]張???失業保險制度再就業促進功能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作者簡介
王發旺(1994-),男,甘肅酒泉人,蘭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