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王福金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涂鴉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隨后以凱斯·哈林的涂鴉藝術為例,從形象、線條、色彩幾個方面分析了涂鴉藝術的形式美,并從反叛性和宣泄性、自我表達性幾個角度闡述涂鴉藝術所體現的情感特征。
關鍵詞:涂鴉藝術;凱斯·哈林;符號
正文
一、涂鴉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據考古學家推測,最早的涂鴉可追溯到人類的原始社會。這個時期的涂鴉大多是一些表現遠古人類活動情節和生活氣息的巖畫,如狩獵等。到20世紀,歐洲現代主義盛行,這一時代的藝術觀念普遍帶有一種批判性。從初期的達達主義和在其基礎上發展的超現實主義都表現出一種反傳統的社會觀念以及反傳統的美學觀念,藝術家們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來表現藝術的絕對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工業、科技和經濟都在不斷的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抑。各種新興的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潮沖擊著人們的思維,“后現代主義”隨之出現。反應現實生活,代表大眾文化的波普藝術繼承達達主義的藝術精神而發展成一個全新的藝術流派,使藝術走向生活走向大眾。
涂鴉藝術作為新波普藝術則是以實際行動使藝術更貼近現實生活。20世紀60年代,結合了“嘻哈文化”的涂鴉藝術開始在美國興起。大部分的涂鴉者都是一些街頭少年,早期涂鴉基本以文字為主。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很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涂鴉內容的文字也逐漸減少,轉變成精致的卡通圖像。70年代后期,涂鴉因許多學院派藝術家的參與而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很大的發展創新,涂鴉藝術逐漸變得具有觀賞性,開始駐入藝術畫廊。涂鴉藝術的代表人物凱斯·哈林則以他獨特的涂鴉藝術風格被譽為美國涂鴉藝術之父。
二、涂鴉藝術的形式美
1.形象
凱斯·哈林的涂鴉作品大多是充滿濃厚象征意義的卡通形象,他作品中的嬰兒、狗、小人等這些形象則是作為一種精神意象的載體和符號存在,也是他涂鴉創作中的經典符號,這些經過高度提煉的符號化的形象蘊藏著復雜的情緒和思考。例如“嬰兒”這一形象,嬰兒作為世界上最純潔最美好的存在,代表了未來的可能、希望和完美。哈林希望通過“嬰兒”這一形象來作為一種隱喻,以此喚醒在工業社會中貪婪的人們的覺悟。
2.線條
線條是最原始、質樸,也是最直接的造型表現方法,人類原始時期的巖畫以及童涂鴉階段都用線條來表現。在繪畫語言中線條也是帶有情感意味的,如垂直線給人以堅定、正直之感,水平線給人安定、沉穩之感,曲線給人活潑、自由之感等等。在涂鴉藝術中,線條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它具有純粹且隨意的個性特征。涂鴉藝術家會依據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而選擇不同的繪畫方式來表現線條的內在力量。哈林描繪的空心小人的形象大多都是采用粗狂豪放、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他以標志性的粗線條給他所描繪的空心小人增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時也向觀者傳遞出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3.色彩
在涂鴉藝術中,色彩不會去考慮傳統繪畫中的固有色、環境色等因素,涂鴉者所運用的色彩都是他們真情的流露,是自由隨心的。涂鴉用色單純,大部分作品都會使用純度高的色彩,這種飽和度高且對比強的色彩能使創作者的情緒得到充分表現。哈林涂鴉色彩一般用未調和的純色來進行平涂,不同色塊的碰撞傳遞出不同的情感。《發光的嬰兒》這幅作品是哈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幅作品用藍色作為背景色,嬰兒用橙色,橙藍兩種對比色突出了嬰兒的形象,使畫面和諧統一,簡潔而令人印象深刻,這些鮮明的色彩在增強畫面視覺效果的同時也給觀者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
三、涂鴉藝術的情感特征
1.反叛性和宣泄性
涂鴉藝術的興起是工業時代被壓抑的基層群眾的心里宣泄,它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反叛意味和發泄傾向。他們反抗傳統的藝術觀念和社會機制,反對藝術只為社會上層服務,于是他們通過涂鴉的行為來發泄他們心中強烈的不滿。涂鴉藝術完全傾覆傳統藝術的審美標準:在內容上遠離現實生活;在形式上打破墨守成規的造型法則,不局限于透視、光影關系等。
涂鴉者們打破規章制度,在公共場合大肆涂抹,用鮮明的色彩去宣泄他們內心壓抑的情緒。他們利用公共場合把藝術帶入大眾視野中。80年代的美國,交通工具迅速發展,地鐵站作為公眾場合,成為了涂鴉創作者的天堂。哈林就在地鐵站的黑色廣告招貼板上畫下了他的首幅涂鴉作品,并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創作了大量的地鐵涂鴉。他每天在地鐵站與警察玩捉迷藏,帶著被警察追捕的刺激,用涂鴉盡情的抒發自己的情緒。哈林曾說:“對我而言,我在地鐵中的一幅畫與標價幾千元的一幅畫之間沒有什么不同。”在他看來,藝術并不只是少部分社會上層人士才能擁有,他在地鐵站涂鴉為的就是把藝術分享給更多人。
2.自我表達性
70年代的美國經濟文化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也存在很多問題,紐約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底層人民受到不平等對待,他們內心渴求自由平等,于是用涂鴉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哈林延續并發揚了他們的涂鴉精神,他作品中那些符號性的圖像正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達。他的作品充斥著對暴力、毒品以及對社會不平等的譴責。
80年代艾滋病在美國肆虐,而哈林自身患有艾滋病,他身邊許多朋友因艾滋病去世,他的許多作品也表達出對病毒的恐懼和呼吁人們對艾滋病的防御。在《沉默=死亡》這幅作品中,倒轉的粉色三角形在納粹時代的拘留營中被作為分類同性戀的符號標志,同時也被視為同性戀自由的標志圖案。作品中的空心小人做出遮眼、掩耳、捂嘴的動作,哈林以此來隱喻社會對艾滋病的無視,同時呼吁大眾去防御艾滋病。
四、結語
凱斯·哈林的涂鴉藝術對當代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將街頭涂鴉帶入畫廊和博物館中,讓藝術界肯定涂鴉藝術的價值。在藝術觀念多元發展的今天,涂鴉藝術的發展使藝術更加大眾化、生活化,它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自由的創作方法作為一種潮流藝術進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對它美學價值及情感特征的探究應該更加廣泛深刻。同時,在當下的藝術環境中,涂鴉藝術創作不僅要秉承傳統,更要制隨時變,在傳承涂鴉藝術審美價值的同時賡續涂鴉藝術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霍夢閣.凱斯·哈林涂鴉作品探析[J].藝術科技,2019,32(08):172.
[2]李琳琳.涂鴉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09.
[3]周艷.涂鴉藝術的審美探析[J].大舞臺,2012(12):116-117.
[4]吳向煒,劉琳.解構涂鴉藝術[J].考試周刊,2008(37):228.
[5]吳衛,汪奇彧.涂鴉藝術大師凱斯·哈林作品探析[J].包裝學報,2014,6(02):41-44.
作者簡介
王璐瑤,1997,女,湖北,湖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油畫。
王福金,男,甘肅,湖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書法篆刻臨摹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