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內”說為孟子所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儒學心性學體系,是儒學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傲x內”思想對中華民族崇善重善、尚善倡善的社會心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其進行闡釋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對部分涉及孟子“義內”思想的文獻進行梳理和闡述,以期對孟子“義內”說的研究提供些許的助力。
關鍵詞:孟子;義內思想;文獻
仁義內外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義內說,由孟子所開,是孟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孟子所提“義內”說,是對“義外”說批判基礎上的創新,是儒學思想史的深刻轉變,亦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轉向。而促成這次轉向的關鍵是孟子與告子的辯論。告子認為仁內而義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保ā睹献?告子上》)孟子駁斥“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他的弟子孟季子也認為“義,內也”(《孟子.告子上》)。在此基礎上,孟子對“義”作了說明,并進一步提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這表明義是內在于人的,是主體內在的構成和表現。在此基礎上,孟子進一步說仁、義“非由外鑠我,我固有之也。”指出仁義是內在于人的,是生來就有的,不是后天外在于人的,明確“義內”的思想。孟子所說“義內”,是指“義”的判斷根據的內在性,也就是說道德判斷的對象與判斷所依據的準則是外在的,但此判斷的淵源卻是內在的。另外,在《孟子.離樓下》里講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這里形象地說明道德活動的自律性,即從道德實踐層面明確說明仁義的內在性。在這里,仁義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它是道德行為的內在根源和最初動力,而非外在目的。
在孟子之前,較為流行“義內”之說,除告子之外,《墨子》和《管子》中已有相關記載。如“仁從中出,義由外作”(《管子.戒篇》),再如“其為仁內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墨子.經說下》)《郭店楚墓竹簡.六德》中亦有“仁,內也。義,外也……內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婦也”。在郭店楚墓儒家類的竹簡中,《性自命出》是十分重要的一篇,從這篇來看,雖然沒有出現義外的字眼,但是可以看出是主張義外的,也就是說義在性情之外。根據現有史料,基本可以認定孟子首提“義內”說,開辟了儒學心性學發展路徑,促成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談及孟子思想,多會談及其義內說。
朱子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時,以“言因時制宜,皆由中出也"為注。在《朱子語類》中,認為孟子對告子之辯,“皆是辯倒著告子便休,不曾說盡道理?!彼赋雒献诱f長人之長,是指“誠敬之心發自于中,推誠而敬之,所以謂內也?!彼痔岢雒献又x內,不是指義“謂義專在內,只發于我",他說“先酌鄉人與敬弟之類,若不問人,怎生得知?’’故他認為孟子義內,不同佛學“不得擬議,不得思量,直下便是"之說,而是對現實情況有所了解,才生出一誠敬之心。
黃宗羲在《孟子師說》中對孟子“義內”思想也有闡釋:“夫所謂理者,仁義禮智是也。禽獸何嘗有是?如虎狼之殘忍,牛犬之頑鈍,皆不可不謂之性,具此知覺,即具此性。晦翁言‘人物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故氣質之性,但可言物不可言人,在人雖有昏明厚薄之異,總之是有理之氣,禽獸之所稟者,是無理之氣,非無理也,其不得與人同者,正是天之理也?!孀蛹纫褳槔聿辉趦龋瑒莶坏貌磺笾谕猓蝗唬瑒t內外兩無所主焉;能自立其說哉!”黃宗羲從人獸之性的理氣之別,進一步闡釋了孟子“義內”的思想,即義是內求于心的。
近代以來的學者中,金景芳先生在《金景芳先秦思想史講義》中言道:“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認為“義”所對應的是門內,所謂門內門外是依據血緣親疏而來的,這與孟子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具有內在一致性。說明孟子主張“義內”,但義所施行的對象范圍是有差異的,確切來說是基于血緣關系的親疏而產生的差異。
唐君毅先生在《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認為孟子的義內,是“發自我之主觀內在之心性,故可只視為外,亦當視之為內,而與仁為內同也?!碧凭阆壬耙詢葦z外”說明孟子義內之意,實際上也涵蓋了告子所說的義外:“若視之為內,則內可攝外,義之為客觀普遍,亦同時為主觀內在之心性,表現在‘我與所謂客觀對象之特殊關系中’”。所以唐君毅先生說孟子的義內,既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又有主觀性和特殊性,這才是孟子義內思想的全部內涵。
牟宗三先生在《圓善論》中認為孟子之“義內”是從道德層面論義是內發的,是由道德理性發出的,并且這種發出是“性之自發”而并非后天人為造作成的。并認為告子之謂義外,是知識層面之“義”,是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而非孟子所指之價值層面的“義”,是道德意義上的“義”。他指出“即使是倫常,亦本諸人類的道德心靈而如此規定親親之殺,而每一人亦即由此同一心靈而發尊敬之義?!?/p>
蔡仁厚先生在《孔孟荀哲學》中指出,告子將義放在認知對象上看,把義看成是外在的約制,而不明白“行事之宜”的“義”也和“仁”一樣,其實是由“內”而發的,是一種內在的約制。孟子講的義內,是指“對這種實然的存在而加以道德的判斷,以決定相應的行為準則,這才是‘義’”。
陳大齊先生在《孟子代解錄》中,認為告子之義外,是“完全取決于外在的客觀",而義內則是“以內在的主觀為依據"。他指出雖然孟子反對告子之義外說而主張義內說。其實孟子所講的義是指價值性的,而告子所指的義,是從事實性的。價值性的判斷是主觀的,所以必由內而出,事實性的判斷,當從客觀上分析。告子與孟子的義內義外之辯,源于兩者對義所側重點不同。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楊國榮.孟子的哲學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4]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牟宗三.圓善論[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7]蔡仁厚.孔孟茍哲學[M].臺灣: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4.
[8]陳大齊.孟子待解錄[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9]李世平.再釋孟告之辯[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1(3).
作者簡介
王曾(1986-),女,漢,四川自貢,助教,碩士研究生,阿壩師范學院,623002,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