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龐德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中,根植于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勾勒了文明、社會控制與法律的關系圖景。他對利益的平衡做出了機制安排,即通過賦予法律權利的方式,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承認并保障某些利益,對利益的重疊和沖突做出調整;對價值標準的選定提出三種評價方法,即經驗、法律假設和權威性觀念。其對法律假設和理想圖景的闡述,對利益平衡和價值標準的判定,無不貫穿著實用主義思維和動態的眼光。
關鍵詞:利益學說;社會控制;實用主義
一、梳理:利益與價值衡量理論的邏輯整理和要點提煉
龐德在《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中,將法律從概念法學構想的完美“法治神壇”中抽脫出來,放置于一個同文明和社會控制互動關聯的現實體系中,以強調法律功能和實效的視角,沿襲從法律權威的淵源到法律調控的最終目的,直至法律的價值評價,由實然到應然、由實證到規范的分析脈絡,層層遞進地審視和解構法律。[1]在本書中,龐德在第三章討論了“法律的任務”,在第四章回應了“法律科學所不能回避的困難問題”——法律價值。
(一)利益平衡的機制安排
1.法律的目的是正義
面對人們繁復交錯、沖突重疊的利益需求,法律對利益的確認、限定和保障必須建立在正當性基礎之上,任意而為的調整只能加劇利益對立,從而削弱法律權威的積累。[2]龐德認為法律的目的是正義,“使生活物資和滿足生活在一個政治組織社會中的人們的各種要求和愿望”,“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盡可能多地給以滿足”。[3]
2.利益是法律的起因而非結果
龐德接受了耶林關于“利益”的觀點,把人們的各種要求、愿望、需要稱為“利益”。在此,龐德批判了懷疑論現實主義者“各種要求乃是法律的一個結果而不是法律的起因”這一觀點,提出“法律并不創造利益”,是利益要求被保障的訴求使得法律現身以維護秩序。而且,法律并不調整所有利益,而是以通過一定的價值標準對利益進行篩選。
3.保障利益——通過賦予“法律權利”
為了達到建立法律秩序的目的,龐德提出了一套機制:人們的利益(要求、愿望、需要)迫切要求得到保障,在人們的現實需要下,法律將利益進行分類,承認部分利益并對其進行保障,并對被承認的部分利益確定保障的限度、考慮司法或行政過程來有效保障它們的可能性。保障利益的方法是把法律權利賦予主張各種利益的人。由此,龐德引出了“法律權利”這一概念。當合理期望(自然權利和道德權利)被法律承認和支持,它就同時成為了法律權利。
(二)利益評價的價值標準
法律并不產生利益,而是將人們基于經驗、文明社會的假設或共同體的道德感而形成的各種合理期望,進行確認和劃定彼此間的界限,通過向法律權利的轉化,賦予利益以法律的正當性。[4]然而對利益的調整不能是任意的,應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確定承認哪些利益,確定保障被承認利益的范圍。
1.龐德的法律價值評價方法
龐德首先梳理了法官、法學家的各種觀點。但由于對法律價值是非取舍的爭論始終難以得出令人信服和遵從的結論,龐德再次在爭論不休的問題上跳出法學理論的局限,祭出他的實用主義大旗,將目光投向價值評價的實踐過程,通過梳理實踐中處理法律價值尺度問題的三種有效方法,從而將分析思路從價值標準的探尋轉換到價值評價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5]龐德提出的三種對于價值的處理方法分別是經驗、一定時間和地點的文明的法律假說、公認的、傳統的權威性觀念。
2.現實可行的方法——經驗
龐德認為,上述三種對于價值的處理方法都有其適合發展的的時空條件,例如,各種法律假定已然為普遍大眾所熟知和接受是運用法律假設的前提條件,公認的理想穩定地滲入人們內心是公認權威性觀念發揮作用的現實基礎。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還沒有充分發展到能容許它制定出一個為所有人都接受的理想(如同所有學派接受上一世紀的理想那樣),或提出我們可以確信其為有效的各種法律假設的程度”。[6]因此,可行的方法是采用經驗的方法。
二、分析:龐德的實用主義傾向和動態眼光
(一)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法律假定和理想圖景
特定時空下的法律假定源于科勒的文明理論,科勒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法律假定,法學家的任務是找出并系統闡述隱藏在背后的法律假定,龐德的法律假定是對科勒所提出問題的回應。[7]龐德提到的法律假定和權威性觀念實際上都是從實用主義思維出發。他得出的法律假定就是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時間條件,以其所處的英美國家而不是第三世界國家為空間條件。
龐德在對公認的、傳統的權威性觀念的論述中也貫穿著實用主義思維,他認為權威性觀念其實是一種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理想圖景。十九世紀的美國社會是一個大片土地無人居住、豐富資源等待開發的社會,在這種背景下的公認理想強調法律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因此,在利益沖突需要取舍的情況下,對個人利益的要求和需要處于優先地位。而進入二十世紀,美國處于資本主義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工業革命帶來的諸如公害嚴重、貧富懸殊、道德淪落、環境破壞等社會問題凸顯。因此,在這一時期他認為的權威性觀念從強調個人競爭、強調個人利益向強調合作轉變。
(二)動態變化的利益衡量和價值標準
龐德理論架構的利益,憑靠法律人的理性而確定特定時空,對法律的先決條件和相關利益進行組合。[8]龐德認為,對于人們提出的愿望、要求的承認或者拒絕承認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當任何一個主張或要求已被拒絕承認或已得到承認并被劃定了界限時,法律對這個主張或要求的任務還沒有最后完成。有些尚未被采納的主張,還在不斷地要求得到承認。有些已經得到承認的主張,則正在不斷地爭取獲得更高的評價”[9],對利益的承認會隨著人們不同階段提出的新的或更進一步的要求的變化而變化。
對于價值標準問題,他認為很難有一個恒定的價值標準讓所有人信服和遵從,因而將目光投向現實社會中價值標準的實際解決方法。龐德提出經驗、假設、權威性觀念三種法律價值評價方法,以此三種方法推出特定社會中的價值標準,因此價值標準是隨社會的不斷變化而變動的。且不同社會所適合運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法律假設和權威性觀念在經過漫長的時間趨于穩定之后才能成為據以作出價值評判的依據,而龐德所處的社會尚未形成穩定的權威性觀念或確定有效的法律假設,便不適宜運用這兩種方法,而應依賴于現實的經驗進行價值判斷,以衡量不同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崔盈.利益分析:法律控制的實用主義維度——從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入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04):650-657.
[2][4][5]崔盈.利益分析:法律控制的實用主義維度——從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入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04):650-657.
[3][6][9]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5.;70;41.
[7]章志軍.利益與價值衡量[D].西南政法大學,2011.
[8]路艷娥.龐德利益學說解讀及其啟思[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01):87-91.
作者簡介
葉心怡(2000-),女,漢族,浙江臺州,本科在讀,江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