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竟芳
摘要: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問題,亦發現了諸多景觀設計上的缺陷,由此引發人們對后疫情時期景觀設計的思考,同時需要整個景觀設計的創新和變革,人居景觀、公共景觀以及街道景觀迫切需要升級。本文通過研究疫情時期人們在防疫方面的觀念和行為習慣的變化,分析人居景觀、城市公共景觀和街道景觀設計發展趨勢。
關鍵詞:后疫情;人居景觀;景觀設計
新冠肺炎從2019年末出現疑似病例起逐漸發展成為影響全球的重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不僅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改變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狀態。零接觸模式導致人們對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線上購物、線上醫療的關注度劇增。在此宏觀外部環境下,疫情究竟對設計產生了何種影響,設計又如何滿足疫情狀況后的需求,該話題受到了業界人士的強烈關注。基于此筆者將對當下疫情所引發的設計的具體轉變進行思考和探索,對現代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一、對人居景觀設計的思考
人居景觀不能只簡單地滿足審美要求,還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功能需求。對居住區景觀及服務的功能性要求更高,新冠疫情的肆虐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居住區作為城市最重要的生活單元,在追求優良的環境品質同時,還需要考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對居住區的的要求。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次瘟疫的肆虐,本質上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所引發的,而每一次瘟疫的流行又會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場瘟疫可以摧毀一座城市,亦可以促進城市更好地重建,有助于城市公共衛生環境的進步和公眾環境意識的提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作為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單元組成部分的居住區環境品質提升尤其重要。
疫情發生時,對于以前的人居景觀功能性較少,可供人們活動范圍小,小區景觀空間設計不能為人們提供在疫情時期的日常活動,不能保障居民的安全。不出小區能夠滿足業主所有的活動需求是未來住宅規劃的趨勢。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實行封鎖管理,如果在小區內可以滿足就醫、蔬果供應、社區活動等功能,“被宅”時光依然美好。
二、對公共景觀設計的思考
在未來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注重公園活動空間的功能布局與設計尺度,過密不利于安全防護,影響景觀功能;過疏又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等隔離資源,造成浪費。向科圍繞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等展開辯證的討論,通過對疫情期間,物理性公共空間與虛擬公共空間的變化的研究,指出在快速變遷和不斷拓展的現實中,需要反復思考公共空間公共性的立場,從而構建新的公共空間結構、內容和形式。
將健康影響評估納入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全過程城市規劃以保障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有必要將健康影響評估納入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實施的全過程。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應急響應能力規劃、建設部門應當與公共衛生部門和應急管理機構協同,針對進入應急狀態的城市公共空間制定特別建設與使用規則,并與應急醫療體系協同。應急樞紐以大型城市公共空間及其周邊具有應急彈性的公共設施構成,配置相應的公共生應急設備物資,提供一定的診斷和應急治療功能,根據具體需要迅速改擴建所需的室內外公共空間。建議在城市各類廣場和公園彈性設定一部分空間作為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的人員避難、隔離、療愈場所使用,研究和制定這些空間的應急配置標準,并納入城市常態運管。同時提高公共設施空間通用性和穩健性。
三、對街道景觀設計的思考
街道既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街道的休閑娛樂性一直都是設計師們想要推行的方向。而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街道休閑娛樂性的進程。因為當大量公共室內空間關閉時,人們發現身邊的街道成為娛樂、活動、就餐的臨時場所。街道在疫情期間成為承載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由此可見,在未來后疫情時代,設計師們對于街道的設計除了需要滿足居民戶外交通行走的要求外,還需要激發居民的參與活動,設計出相應的空間供居民停留、觀賞、休閑以及社交,使得街道空間變為線性公園,口袋公園,藝術互動空間,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級更優質的服務。
為降低疫情再次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將引導、規范群眾保持社交距離的意識,以多種形式融入街道景觀設計中,是街道景觀設計在后疫情時期不可忽視的設計要素。合理的街道景觀設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為民眾提供更安全、更具吸引力的戶外活動場所,以保障居民在鍛煉時,彼此之間接觸的安全性和達到預防疾病傳播的目標。
街道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疫情時期,順應時代發展不斷完善其功能配備,能從根本上抑制病毒的傳播。未來,街道景觀設計將為人類創造更加合理化、宜居化、現代化的環境,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展。
四、結論
本文聚焦于疫情下人們對景觀設計產生了新的要求,主要討論了對人居景觀設計的思考、對公共景觀設計的思考以及對街道景觀設計的思考。通過這幾個方面的探討,對重大疫情下人們生活方式選擇和需求進行了剖析。這充分顯示出,疫情后人們擁有重構一種生活方式的美好愿望。后疫情時代為我們打開了對于生活方式的另一維度的思考和選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社會信任的形成,都將為疫情后生活方式的選擇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美〕維克多·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5.
[2]蔣勇.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街道景觀設計研究[J].福建建筑,2019(12): 34-36+47.
[3]劉冬.中國生活方式研究指標體系建構:歷程、特征與展望[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64-71.
[4]王雅林,賈稚巖.社會主義的生活方式問題[J].江漢論壇,1982,(10):39-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