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莫迪上臺以來,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意識形態的莫迪政府就在外交中頻繁援引宗教理念、機制、組織和實踐,宗教色彩也因此在其外交戰略、外交政策和具體的外交實踐中逐漸變得濃厚。
關鍵詞:莫迪政府外交;印度教;印度教民族主義;中印關系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在印度幾乎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因此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大約有80%的人口信印度教。在印度教中,神圣與世俗之間、宗教儀式與日常生活之間,以及宗教與文化之間都沒有真正的差異或緊張關系。①并且,作為一個在歷史從來沒有實現過政治(領土)統一的國家,宗教文化作為一種整合的力量在印度的民族認同和統一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在印度,宗教擔負了太多本應該由政治經濟制度所負責的重擔,滲透了印度的政治、社會、歷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隨著當前宗教在全球復興的態勢,世界許多國家在其外交中都開始不同程度地援引宗教元素,印度就是其典型之一。脫胎于印度教民族組織RSS的印人黨,從執政伊始就在其外交中表現出強烈的宗教色彩。而莫迪上臺則更是擴寬了宗教進入外交的渠道,也加強了其外交中的宗教援引水平。在外交中,莫迪政府不斷強調宗教話語、宗教理念、宗教淵源等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強化與別國的外交關系。并通過起用宗教事人才、搭建援引宗教因素的新型外交機制和把宗教文化轉化為軟實力外交資源等方式,提高宗教在其外交中的占比,從而達到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等目的。
一、宗教與莫迪政府外交的關系
宗教學所定義的宗教包括四個要素,即宗教的觀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儀式)、宗教的組織和制度。②宗教可以通過這四個因素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到莫迪政府的外交當中,具體表現為:
第一,宗教觀念之影響。在印度教的吠檀多哲學中,各種宗教都是“永恒宗教”的不同方面或表達,且印度教徒堅信自己所信仰的“永恒的法”就是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地方的永恒法則。在此影響下,莫迪經常在外交中將印度描述為“Vishwa Guru”(世界古魯,世界大師),認為世界未來的出路將在印度。同時,莫迪政府也因此在外交中將寬容一詞定義為印度文明的標志,認為這是印度給予世界最好的禮物;
第二,宗教情感之影響。印度人民強烈的宗教情感、對宗教文化的自豪,和愛國主義情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這使得印度在外交中變得更加強硬,在外交理念上逐漸轉向實用主義;
第三,宗教活動之影響。印度教中的一些實踐活動如瑜伽、阿育吠陀等直接成為了外交的一種軟實力資源。并且印度教中的一些習俗如對牛的崇拜,也加劇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沖突;
第四,宗教機構之影響。以國民志愿團(RSS)為首的團家族,由于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在印度政治議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RSS不僅是印度人民黨的母體組織,而且是其組織部和思想庫,因此在國際上被稱為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府的莫迪政府在外交也必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二、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莫迪政府的外交特色
隨著宗教在莫迪政府外交中的重要性逐漸上升,其外交也在外交戰略、外交政策和外交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外交戰略上,以“領導性強國”為目標。如前文所述,印度一直以“世界古魯”自居,因此在戰略認知里,印度一直將自己視為世界性大國,并且是精神一流的世界大國。如今,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底色的莫迪政府在外交戰略上更加迫切地追求大國地位,明確要將印度建設成為一個“領導性強國”,而且是一個能在道義上勝過國際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國家的“文明大國”。
第二,在外交政策上,以實用主義的問題外交為導向。在印度,濃厚的宗教情感與愛國主義情緒相結合,形成了強烈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帶有濃厚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莫迪政府使得莫迪政府必須在外交中要以本國利益優先,所在外交政策上也逐漸偏向實用主義。如在大國外交上,莫迪政府傾向于在具體問題上的問題外交來推進大國外交,在中美之間尋求動態平衡。而在鄰國范圍內,莫迪政府也一直堅持“鄰國優先”政策,強化區域一體化、擴展鄰國范圍的同時,又加強對巴基斯坦的打壓和孤立。
第三,在外交方式上,以增強軟實力的文化外交為重點。莫迪政府外交的一大特色就是對印度的文明價值觀的重視,強調要運用宗教和軟實力外交來提升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瑜伽外交,莫迪多次在講話中強調瑜伽是古印度流傳下來的寶貴禮物,它對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健康、環境等問題有著巨大的幫助。莫迪上臺不久后就迅速推動完成了兩項關于瑜伽的重大舉措,一是在聯合國大會上呼吁將6月21日定為國際瑜伽日,二是對政府管轄瑜伽的部門進行了改革。并且,莫迪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中、在正式的外交場合中、在與各國領導人的會晤中,也都有大量提及到瑜伽,并圍繞瑜伽舉辦過多次全球性的活動。此外,在莫迪政府的外交中也特別強調阿育吠陀、民主政治、海外僑民,以及寶萊塢、印度音樂和舞蹈等文化元素。
三、帶有濃厚宗教特色的莫迪政府外交的影響
自莫迪上臺以來,其外交中對宗教的援引水平就在不斷提高,也因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外交特色。但是在國際關系中,宗教既是“動亂根源”又是“和平使者”,所以莫迪政府在外交中大幅援引宗教因素所產生的效應也是兩面性的。
一方面,對宗教道德價值觀的強調,和對一些宗教資源如瑜伽的推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印度的軟實力,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的同時也能增強自身的道義影響力。同時,這種軟實力外交也能夠幫助創造一個有利于實現國家利益和目標的環境。
但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在外交中顯示出的強烈的印度教民主義也會逐步加劇印度國內外的宗教沖突,從而不利于印度乃至地區的和平穩定。此外,莫迪政府在努力利用宗教文化增強自身的軟實力的時候,似乎忽略了硬實力的建設。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自身的軍事武裝力量似乎沒有太多的提高,疫情之下印度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也一直停滯不前。因此缺乏對硬實力的發展,莫迪政府對外圍繞文明價值觀而進行的積極外交可能都是空洞的。
自2014年莫迪上臺以來,宗教在其外交中的重要性就逐漸攀升,宗教的道德價值觀成為其外交政策的一項重要考量,宗教文化也直接成為其軟實力的重要資源,莫迪政府外交因此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
作者簡介
汪運吉(1997—),女,漢,四川蒼溪,研究生,研究方向:印度外交
注釋
①邱永輝:《印度教概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頁。
②呂大吉編著:《宗教學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