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 黃云燕 陳安琪 龍超云 楊帆
摘要: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非政府組織在社區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說明非政府組織在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必要性。但在疫情防控中,非政府組織依然存在認同感較低、自我定義不明確以及合作單一化等問題。及時地發現非政府組織在疫情期間參與社區治理的問題,對于非政府組織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提升社區治理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社區治理;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2019年12月16日于湖北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接連全國各地相繼出現感染現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并對此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國各地加入了疫情防控的斗爭當中。
湖北省作為抗擊疫情的重中之重,由中央到省、市、縣以及當地政府頒布了多級防控措施,利川市M社區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M社區根據自身情況做出了一套特有的防控措施,其中非政府組織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年由于政府城市建設將M村改為新社區,該政策宣布過后,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積極整合社區資源,充分利用到社區治理當中。當前,M社區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力創建省級公共文化示范區。
近年來,社區治理模式的研究受到社會學界及其他領域的廣泛關注。社區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社區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隨著社區發展治理模式的變化,非政府組織在社區發展治理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在疫情期間充分體現了非政府組織的功能。
國內學者王名對非政府組織定義是:[1]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動的非政府社會組織。它具有三種屬性非盈利性,志愿性,非政府性。
社會發展不斷出現新問題,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政府組織出現不可控的情況,難以滿足社會需求以及對社會治理角色的缺失,導致政府失靈,社會治理出現漏洞和難以預測的問題。非政府組織作為一種公共性的參與組織,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的紐帶[2],在社會地位上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發展趨勢的引領下,逐漸走向大眾,對社會多元性的特點,非政府組織能夠充分展示它的功能,因此探究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當中的功能,能夠更好的開發非政府組織實現社區治理最大化的理想目標。
二、疫情期間非政府組織參與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現狀
1.治理現狀
[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社區在基層治理中的堡壘作用非常重要。在疫情防控中,社區處于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線。現實來看,城鄉社區在疫情期間暴露了治理短板,社區治理能力有待提升。[4]針對疫情期間防控措施出現的問題,暴露出有些社區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以及資源鏈接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即社區治理在疫情背景下集中體現為社區服務能力,而社區的服務效果體現了治理效能的差異。社區防控能力參差不齊,一些老舊小區,防控措施不到位,成為暴露在疫情中的脆弱地區。而有些社區,例如湖北省利川市M社區,在非政府組織(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協助下,疫情期間感染人數為零,社區疫情防控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M社區處于中間調節和協助的位置。Y社會服務中心與社區管理人員之間是互相協助,與社區群眾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疫情期間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對于M社區在的援助主要有以下:第一,在社區門口設置卡點,對來往車輛和人員做體溫監測和通行證檢驗(是否超過有效期)。在社區內設置留觀室,對于外來及發熱人員進行消毒隔離,確保進入社區的人都符合正常指標。第二,M社區的志愿者以及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開啟線上線下服務,并且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疏導社區居民對疫情的恐慌設立了專門的心理輔導小組。第三,物資的采購和派送。從外面采購物資,根據社區管理人員提供的信息派送物資。
總之,疫情期間,M社區在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援助下有效的對社區人員的以及外來人員進行核查,確保了社區安全。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社區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減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也正是有Y社會中心的援助,讓M社區從疫情發生至今仍然沒有一例感染病例發生,并且得到了上級對M社區工作的肯定和認可。
2.存在的問題
疫情期間,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參與M社區的疫情防控治理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第一,非政府組織(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M社區中的知名度并不高,社區居民缺乏對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認識和了解。大部分的M社區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工是一個助人的職業,也不知道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工作內容,這樣居民會因為對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因缺乏了解而產生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會造成一些有需要的居民得不到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服務,也就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展開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第二,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自我定義不明確,也就是在M社區工作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清晰,這就會造成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M社區的合作方式單一化以及整合社區資源的困難。最終會導致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無法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專業化的社區服務,同時也會縮小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服務范圍。
三、疫情期間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主要功能
1.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疏導。疫情期間社會組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M社區的志愿者以及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開啟線上線下服務,并且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疏導社區居民對疫情的恐慌設立了專門的心理輔導小組。
2.創新服務機制。M社區和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居家隔離的社區居民提供了新型救助渠道,主要表現在聯合社會、政府部門以及其他志愿者機構為社區居民提供線上線下的幫助,及時有效的滿足社區居民在困境中的需要,建立了聯合服務機制。
3.有效分配資源,優化治理結構。M社區在服務社區居民時,根據居民提出的需求,對其進行評估,有效合理的分配資源,使社區在治理過程中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其優勢,協調各方面問題,更好的服務社區。
4.有一套完整的社區治理體系。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加強疫情防控措施,設立了一套完整的、特有的治理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的,有效的服務,在M社區的居民,正是有了規范化的管理,才沒有一個人感染,這一套完整的治理體系對社區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四、對策
基與疫情背景下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提升非政府組織在社區中的認同感
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對M社區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從防護層面講:通過嚴格篩選外來人員,定時消毒主要街道等手段,達到切斷傳染途徑,守護居民的安全和健康;其次,從生活供給層面講:在新冠疫情期間,由志愿者完成生活物資的派送。但在調查中發現M社區居民大多不認識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區居民對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因缺乏了解而產生不信任,也為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工作帶來困難。
因此提升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認同感成為當下的重點。第一,通過社區公眾號推送相關組織信息。第二,社區管理人員要及時了解信息,并向社區居民提前通知。第三,發揮宣傳合力,采取多種宣傳方式,提高非政府組織在社區中的知名度。
2.完善非政府組織的自我定義,尋求與社區的多元合作
國內學者王名對非政府組織的定義是[1]: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動的的非政府社會組織。它具有三種屬性非盈利性,志愿性,非政府性。調查發現,雖然在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援助下取得不錯的成效,但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M社區的合作是有限的,主要是進出人員的詢問以及物資的采購和派送,合作方式單一化,且在合作中也暴露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問題。為今后發展,非政府組織應不斷完善自我,突破自身缺陷,積極尋求與社區的多元合作。
3.利用新技術手段提升防控效能
調查發現,為了提高救災物資的實效性,因此M社區和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有效的應用互聯網,仿照物流快遞相似的模式進行對社區人員進行提供物資,同時對全國各地馳援的物資利用新興物流和供應鏈的優勢,利用社區公眾號平臺對社區中居民的物資需求進行聯系,志愿者進行一一對應送達,確保救災物資能夠及時送達隔離群眾和避免更多的人員交叉感染和接觸。在對社區、單位、社區組織、志愿者等人力資源充分動員的情況下,還需要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提升基層防控公共衛生的效能。新冠疫情期間,M社區和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利用新技術手段在取得不錯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名,劉求實,中國非政府組織發展制度分析[J].中國非盈利評論,2012(4)
[2]陳剛,淺析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J],2008(9)
[3]姚君,疫情防控下完善社區治理機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02):102 -103
[4]張大維、趙益晨、萬婷婷,將服務帶入治理:社區能力的現代化建構——服務要素疊加框架下武漢社區抗疫多案例比較研究[J].社會政策研究, 2021,(02):107-124.
作者簡介
張雅(1999年4月--)女,穿青人,籍貫:貴州省,本科,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社會科學。
黃云燕(1999年3月--)女,仡佬族,籍貫:貴州省,本科,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社會科學。
陳安琪(2000年2月--)女,漢族,籍貫:安徽省,本科,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社會科學。
龍超云(2000年2月--)男,穿青人,籍貫:貴州省,本科,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社會科學。
楊帆(1999年4月--)女,苗族,籍貫:湖北省,本科,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