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區位、石油資源、大國爭霸、戰爭頻發等因素,中東地區問題仍然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其中,大國爭霸是中東地區戰亂頻發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研究當今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中東政策對于探討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核心利益、美國維持其全球霸權的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通過探討美國的中東政策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中東反美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本文選取了有關美國中東政策的一本代表性著作:凱莉·巴克斯特(KylieBaxter)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Shahram Akbarzadeh)的《美國中東外交政策:反美主義的根源》(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 the roots of anti-Americanism)。本書是研究美國在中東地區政策的重要著作,通過對本書的分析與介紹,可以了解美國在中東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其與中東反美主義的聯系。
美國系統的中東政策基本可以說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整個冷戰時期,美國中東政策是∶把中東納入美國全球戰略,使其成為遏制蘇聯的前沿陣地;控制中東的石油資源,爭取更多的現實利益。盡管美國歷屆政府所采取的具體政策措施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是圍繞此核心目標展開行動。冷戰結束,美國、中東都進入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影響美國中東政策的國際格局、國內環境和地區形勢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在中東利益驅動下的政策既延續和繼承了以往政策中根本性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與調整。時至今日中東地區問題仍然是引發全球關注且亟待解決的焦點問題。因此研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構想對于厘清美國中東政策的發展脈絡以及中東反美主義的產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筆者將對該書的主要內容做一介紹并對其具體分析,并力求在客觀、公正、全面的情況下作出進一步的探討。
一、章節及架構清晰
《美國中東外交政策:反美主義的根源》2008年首次出版,學術價值較高,該書最大的亮點就在于詳細指出了美國政策與中東反美主義之間的關系。書中說明了過去的60年里,美國一直是中東政治的主要參與者。從1950年代的伊朗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再到當代伊拉克的毀滅,美國政策對中東地區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反美主義就是現代中東輿論的普遍特征。但對美國的反對不是“穆斯林宗教文化”所固有的,而是與美國推行的地區政策直接相關。凱莉·巴克斯特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通過探討中東地區每個危機發生的關鍵節點來論述美國政策與中東反美主義的內在聯系,如五次中東戰爭、伊朗1979年革命、海灣戰爭、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伊斯蘭運動的興起等,并且闡述了美國政策與中東民眾對美國不信任之間的聯系,除此之外,本書還探討了與中東地區在地緣戰略上有至關重要的地區(如蘇聯)、事件(如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及雙方之間的關聯性。
本書共有8章,主要章節內容如下:第1章主要講述了20世紀初美國外交政策所帶有的利己主義性質開始進入中東地區;第2章探討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對中東政治地理的影響,并為之后美、以特殊關系埋下伏筆;第3章解釋美、蘇在全球范圍的冷戰如何給中東地區造成了動蕩;第4章介紹伊斯蘭政治,并對政治伊斯蘭教或伊斯蘭教的主要概念進行了調查,以便為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關鍵事件提供文化上的背景;第5章講述的是1979年初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與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后之間的相互關系;第6章敘述了中東的地理中心地帶—波斯灣周邊地區的重要性,并探討了1980—1988 年的兩伊戰爭和1991年的海灣戰爭對中東地區的影響;第7章敘述了美國在冷戰后世界中的區域主導作用與巴以和平進程之間的關系;第8章分析了美國在“反恐戰爭”中的戰略,以及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破壞,進一步說明了美國政策的不合理性。凱莉·巴克斯特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認為正是美國的政策才導致了中東地區接二連三發生了重大的危機。
二、觀點及內容闡述詳實
首先,對美國中東政策上引發的影響上,作者認為正是由于美國的的中東政策導致了中東問題頻發乃至于中東反美主義的不斷發展。凱莉·巴克斯特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在描述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時指出“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平民在‘反恐戰爭’中遭受了苦難,這在中東地區造成了非常消極的影響,也推動了中東反美主義的產生。”①凱莉·巴克斯特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所舉的更加鮮明的例證是美、蘇冷戰給中東的影響,其指出“隨著以色列一再卷入區域沖突(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與對阿拉伯的反對是逐漸走入兩個極端化的。”②除以上幾位學者的觀點一直外,其他有一些國內外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國內學者趙克仁在《美國與中東和平進程研究1967-2000》一書中回顧了巴勒斯坦問題的歷史演變后,從中東和平進程的角度剖析了美國中東政策的核心“美國調節阿以沖突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利益”。③例如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勞倫斯·平塔克(Lawrence Pintak)是一個廣受贊譽的研究美國與伊斯蘭世界關系的記者和學者。他的著作《仇恨的種子:美國中東政策的缺陷如何點燃了圣戰》認為,美國在巴以沖突上厚此薄彼的政策埋下了阿拉伯人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反美的種子。④
三、資料及論證嚴謹
本書是基于政策的視角來看待危機的產生。他們認為正是美國的政策才導致了中東地區接二連三發生了重大的危機,進而導致了中東反美主義的產生。文中指出“自195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是中東地區的主要力量。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該地區的主要權力經紀人,在地方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力往往與地區國家本身一樣大。除此之外,美國還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意愿,采用更傳統的“硬實力”工具來推進其區域議程,這也就導致了中東反美主義的興起。”⑤在資料的使用上,《美國中東外交政策:反美主義的根源》一書凱莉·巴克斯特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引用了大量有關美國政策的資料,其中包含一些美國政府剛解密不久的重要文件和外交資料。因此,讀者從該部著作的閱讀中可見作者大量使用原文著作、文件和報刊資料, 符合規范且十分清楚。綜合來看,本書在資料的引用上比較詳實。
四、結語
綜合來看,筆者認為此書還存在些許的不足之處,凱莉·巴克斯特和沙拉姆·阿克巴爾扎德在書中關于中東各個問題的內容鋪陳似多了些, 時間線稍微長了些。在時間上,也許可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開始敘述,而中東反美主義的產生恰恰就是在二戰之后,這樣敘述相對更加合理。此外,還可以對二戰后影響中東歷史發展進程的一些問題進行提煉,這樣更加可以突出書中想要表達的主題。
就筆者個人對本書的綜合看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此書是美國參與中東問題的學術文獻瑰寶,其作出的貢獻是難以磨滅的,中東方向的學者們也將欽佩它對美國動機和政策的廣泛研究和深刻分析。通過此書美國政策的目的來看,二戰后,中東一直是美國關注的重點戰略地區之一,從杜魯門到如今的拜登政府,盡管每一任總統的具體政策不同,但總的戰略目標是相同的,即維持美國在中東的霸權地位。二戰結束后不久,美、蘇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這也為美國推行全球戰略提供了口實,也為美國在中東采取行動提供了借口。冷戰結束后,世界、美國、中東都進入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影響美國中東政策的國際格局、國內環境和地區形勢均發生了重大變化,而美國確立了在世界上確立了無與倫比的霸權地位,蘇聯在中東地區留下的權力真空被美國迅速填滿,并在中東地區實施了較之前更加露骨與不公正的中東政策,這進而滋生了更加激進的反美主義與恐怖主義,加劇了該地區的動蕩不安。
綜上所述,美國在中東地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導致各類中東問題以及中東反美主義產生的重要根源,通過對美國的中東政策進行梳理,對于下一步如何解決中東地區一直存在的宗教、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沖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定位以及反美主義對中東地區的特殊價值。
作者簡介
趙春超(1996—),男,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關系史,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單位所在省市:山東省濟南市,郵編:250300
注釋
①Kylie Baxter and Shahram Akbarzadeh,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The roots of anti-American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p. 181.
②Kylie Baxter and Shahram Akbarzadeh,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The roots of anti-American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p. 87.
③趙克仁:《美國與中東和平進程研究1967-200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
④Lawrence Pintak, Seeds of hate: how America's flawed Middle East policy ignited the jihad, London and Sterling, Va.: Pluto Press, 2003.
⑤Kylie Baxter and Shahram Akbarzadeh,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The roots of anti-American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p.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