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一份記載了24名律師行賄副院長的判決書曝光,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當前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已經初步形成,然而一系列法律職業倫理道德失范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出現,引來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結合《法律職業的精神》一書,探討法律職業背后的倫理與道德。建設法治國家,實現良法之治,離不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努力。
關鍵詞:法律職業共同體;法律職業倫理;法律職業精神
一、法律職業與法律職業共同體
艾倫特在為《法律職業的精神》作序時寫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每當法律職業的影響力居于支配地位,杰出的法官和行之有效的司法便會應運而生;一旦法律職業的影響力屈從于帝王、政治和商業,結果就會大相徑庭。”①可見法律職業在一個國家所處的地位對法治文明、社會進步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法律的實施,離不開一個個法律人和他們所聚集成的法律職業群體,而“當專門的法律人員、專門的法律機構、法律人員的專業化向社會表示著的是同一種東西——法律,宣示著的是同一種力量——正義時,法律職業群體便轉化成了與法律職業者個人相區別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目前法律職業共同體不僅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學者這四類典型代表,還包括法律顧問、公證員、仲裁員、政府部門中從事行政處罰、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的人員、立法工作者等。②建設法治國家,實現良法之治,離不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努力。
二、法律職業倫理的困境——當職業成為交易
拉羅什弗科說:“在所有職業中,每種職業都規定出一副面孔,以表示它想成為人們認為它應當是的那副樣子。”法律職業倫理便是法律職業所規定的這副面孔。它是在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之外的,對法律職業共同體擁有獨立的人格和道德素養、始終追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的更高價值追求。
長期以來法律職業倫理在國內學界、實務界、法學教育并不受到重視,直到一系列法律職業倫理失范熱點事件的出現,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反思。2021年6月,濟南市中院副院長孫永一行賄一案牽出一份24名律師、6名公司法務和法律顧問的行賄名單。在過去幾年,武漢中院13名法官受賄44名律師幫忙的“司法腐敗窩案”,青島中院原副院長劉青峰、湖北省高院張軍“開房門”、重慶高院烏小青“包養門”等權色交易丑聞、一樁樁“檢察高官腐敗案”常見報端......“法律職業并非交易,這是對每一個法律職業人員來說都具有極大的警醒。”③法律職業倫理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清正廉潔、防止腐敗。當法律人喪失法律職業倫理道德,當法律淪為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的工具,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形象、法律的權威、司法公信力、社會公平和正義便蕩然無存。
三、恪守法律職業的精神——職業并非交易
“任何有志于法律職業的人都應當從羅馬時代的法律職業精神來定位自己的職業價值防止將法律職業為非法交易的工具。”④《法律職業的精神》中這樣寫道。從古羅馬到英國再到美國,法律職業在悠久的歷史洪流中生生不息,從法律職業誕生之日到職業組織、職業階層的形成,律師、法學家、法官在為爭取公民自由、社會正義、司法獨立付出了艱難的努力,不斷涌入的法律從業者歷經大浪淘沙、薪火相傳,推進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也形成了法律職業獨特的精神內核——法律人自身有其神圣的歷史使命,他們無視階級和等級,無論貧窮或貴賤,都以真正的職業態度平等對待;對待公益事業態度的價值的領導作用、有別于利己主義與自我膨脹的歷史擔當、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提出:“透過任何一項事業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發現有一種無形的、支撐這一事業的時代精神力量;這種以社會精神氣質為表現的時代精神,與特定社會文化背景有著某種內在的淵源關系;在一定條件下,這種精神力量決定著這項事業的成敗。”正是這樣的法律精神,不斷推進著法律職業走向鼎盛。
法律是理性的,選擇了法律職業便選擇了成為法律的代言人,法律職業者不僅要通過對法律本身的闡釋,使社會公眾理解法律遵守法律,還要從更高的道德層面,克服自身的劣性,尋找法律自身的意義,成為一個理性的人。讓人類擺脫情感的沖動,狂熱的躁動,愚昧的無知,取而代之,通過法律,讓理性代替情感,以沉穩代替躁動,以博學代替無知。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可稱之為“法律的人性化和人性的法律化過程”。人性的法律化則是法律人將法律中所蘊含的的價值標準,轉化為一種世界觀和人身觀,剔除狹隘的私益。“在這種法律人精神的指導之下,美國開國元勛們才能開創美國憲法,才能實現三權分立,才能實現美國社會的理性民主,防止權力專制和暴民政治。在這些巨匠的帶領之下,形成了法律人階層。他們具有共同的理想、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思維、保守的作風和勇敢的開拓精神”⑤。
要使法律職業倫理的權威獲得法律職業共同體所有從業人員的尊重,不僅需要外部的制度規范約束,還需要內在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約束。道德的首要原則就必須是“從其自身”而被認識,法律職業倫理的價值必然源于法律職業本身,法律職業者也應當有一個清晰的自我定位。⑥法律人應以自身對道德和法律的認識,在法律與社會發展之中,尋找平衡之點。
四、結語
法律職業者應及時反思,防止物欲熏心、違背法律之精神。排斥以國家利益為名的干預,也不迫于社會公眾的輿論壓力,以包容、豁達之心,以公平、正義理念,來解釋法律,來明示真理。當然,一國法治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要相信經歷過法治中國建設和司法改革,經歷過不斷的反對和無數的反復,法律職業界不懈的堅持,終將建立起“法律是理念”,而非“法律是意志”的理念。一個遵守法律職業倫理、內心對法律“信仰”且榮耀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將不斷發展完善,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羅伯特·N·威爾金:《法律職業的精神》,王俊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李本森主編:《法律職業倫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3]胡玉鴻主編:《法的原理與技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葛洪義:《一步之遙:面朝共同體的我國法律職業》,《法學》2016年第5期。
[5]張文顯、盧學英:《法律職業共同體引論》,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02年第6期(總第48期。
[6]柴鵬:《法律職業倫理現狀及其培育—以實證調研數據為基礎》,《證據科學》2015年第23卷(第2期)。
[7]王申:《法律職業倫理規范建設必須回應新時代的道德需求》,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
[8]許涵:《我國法律職業倫理規范研究》,海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9]李學堯:《非道德性:現代法律職業倫理的困境》,《中國法學》2010年2月。
[10]陳景輝:《忠誠于法律的職業倫理_破解法律人道德困境的基本方案》,《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16年第4期(總第130期)。
注釋
①羅伯特·N·威爾金:《法律職業的精神》,王俊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②張文顯、盧學英:《法律職業共同體引論》,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02年第6期(總第48期),第14頁。
③羅伯特·N·威爾金:《法律職業的精神》,王俊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④羅伯特·N·威爾金:《法律職業的精神》,王俊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⑤羅伯特·N·威爾金:《法律職業的精神》,王俊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頁。
⑥王申:《法律職業倫理規范建設必須回應新時代的道德需求》,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第96頁。
作者簡介
尚琛琛(1995年10月——),女,漢族,籍貫山東省青島市,學歷研究生,單位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律(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