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初開始,在南非的布爾移民者不斷向向東向北遷移,在約40年的時間里深入內地300公里,他們利用直接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把科伊人的黑塞夸、高里夸和阿塔夸諸部落的土地吞并,大量失去土地和部落的科伊人被奴役,桑人在南非也基本被滅絕。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一直分散在好望角沿海活動的布爾人開始大規模持續地向內地遷移呢?從事實上來看,荷蘭國內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發展比較緩慢,向外移民的需求不高,沒有緩解自身發展和人口壓力的需要。跳出宗主國荷蘭,我們將眼光放到世界商業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開普港的航運價值和經濟地位以及布爾人自身粗放的經濟結構和長期的蓄奴制,就不難解釋十八世紀出現在南非的這一現象。
一、18世紀布爾人遷徙活動的概況
1647年,一次偶然的“哈雷姆”號觸礁事件將荷蘭人帶到了南非這片廣闊肥沃的土地,隨之而來的荷蘭人在此定居,與當地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起初,荷蘭人只是在沿海地區建立開普供應站,他們種植谷物和葡萄,成為當地的農場主。之后,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來到開普并在此定居,他們不斷擴大耕地,與當地的科伊人發生沖突,靠武力搶奪土地,被剝奪土地的科伊人不得不淪為奴隸,為移民而來的農場主服務。在屠殺、趕走和奴役了當地人后,這些以荷蘭人為主體的白人移民在此定居,他們及其后裔被統稱為“布爾人”。
從1652年開普殖民地建立到18世紀初的半個世紀里,以荷蘭為主的白人移民分散在開普附近的沿海地區內,由于人煙稀少,住地分散,多數難以形成集鎮。①這樣的布爾人一家一戶帶著奴隸單獨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內,生產活動和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幾乎全靠奴隸完成。但從18世紀初開始,布爾人加快了土地擴張的速度,各布爾人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在約40年的時間里,布爾人深入內地300多公里,侵占科伊桑人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科伊人的黑塞夸、高里夸和阿塔夸諸部落的土地盡行吞并,失去土地的科伊人淪為布爾人的奴隸,而桑人則在南非基本被消亡。到18世紀70年代,布爾人殖民擴張到開普東部班圖族科薩人居住地帶,搶奪土地,劫掠牲畜,并與當地的科薩人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在向東擴張受到科薩人頑強抵抗后,部分布爾人轉而北上,蠶食奧蘭治河以南土地,1778年他們在奧蘭治河南岸的科爾斯伯格附近設置了北界的路標,這是布爾人由向東轉向北遷徙擴張的標志。
荷蘭國內原始積累過程十分緩慢,其特點是附著于自己小塊土地上的農民長期貧困化,因而沒有產生需要大批移民他國的需要。事實上,荷蘭的外出移民數量不多,到18世紀初,荷蘭來到開普殖民地的移民僅有1000多人,其中一部分是法國移民,直到18世紀中葉也僅有5000多人。②既然沒有緩解國內發展和人口壓力的需要,為什么布爾人在十八世紀初開始一改其十七世紀下半葉扎根沿海地帶的做法,而開始向南非內地擴張呢?顯然,從宗主國荷蘭的國內經濟發展和開普人口的自然增長來分析是行不通的。
二、外部環境的影響
紐馬克在其書《南非邊區的經濟影響》中系統整理了18世紀開普港泊船數字的統計資料,從中可以發現,只要國際上繞行好望角的的船舶顯著增多,布爾人向南非內地擴張的速度和規模就會擴大。③這一現象的內在聯系則是隨著船舶的增多,對鮮肉和活畜的需求增大,肉價提升,僅靠布爾人自主經營的畜牧業無法滿足此需求,因此不得不向內地擴張。而這也與當時占據大西洋和印度洋雙航線交叉口的開普的重要戰略地位及航運價值有關。18世紀,歐洲各國爭奪商業和殖民霸權的商業戰爭頻繁發生。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后,荷蘭人結束了與法國人的長期對峙狀態,重新關注其東方殖民商務,此后十年間,往來開普的船舶從平均48艘增至72艘。1740年爆發了奧地利帝位繼承戰爭,英法在印度的戰爭持續四年,英國艦隊不斷進駐開普并停泊于此補充物資。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艦隊在開普港駐扎兩年。隨著繞行好望角的兩洋航線上的船舶明顯增多,市場對鮮肉和活畜的需求不斷增多,肉價和畜價急劇上漲。開普市場全部庫存肉類售罄,大批牛羊和鮮肉以高于定價4倍的價格出售給外國船只。④飼養牲畜明顯比種植谷物和葡萄的利潤大得多,且牲畜市場較為穩定可靠,牲畜貿易成為最賺錢的生意。高利潤刺激著沿海的布爾農場主紛紛兼營畜牧業,他們開始不斷地向內地擴張,掠奪大批土地和牲畜,大部分斯韋倫丹農場主都離開原居住地,遷入小卡魯地帶建立牧場。
18世紀的荷蘭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沒落,工業發展后勁不足,世界商業地位也受到英國的挑戰,僅靠廣泛的商業聯系維持著自身在世界資本主義競爭中的地位。美洲陣地的陸續喪失也使得荷蘭更加重視開普在東西方貿易及航運上的地位及經濟作用。為了維持住開普的戰略優勢,荷蘭官方十分重視對開普港的建設,支持布爾人向南非內地的擴張。隨著東西方貿易的繁榮,停泊開普港的外國船只明顯增多,對肉類及牲畜的補給需求也不斷增加,布爾人農場的牲畜供不應求。有數據顯示,當時往來開普港的外國船只年平均數達168艘,僅供應外船的羊每年就需要兩萬頭。⑤而加姆圖斯河以東地帶是南非水源最好、牧草最茂盛的土地,極宜發展畜牧業,大批布爾牧場主向加姆圖斯河以東地區進發,掠奪新的土地。
布爾人不僅向內地擴張,侵占土地發展畜牧業,也搶奪南非本土居民的土地和牲畜。布爾人用廉價的酒精換取科伊人的牲畜,并利用火器和武力優勢搶奪他們的土地。1707年黑塞夸部落酋長抱怨:“他們粗暴地拉走所有牲口:母牛和小母牛,而把煙葉和珠子拋灑一地。”⑥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政府頻繁通過延伸和“該劃”邊界等手段不斷擴大殖民地范圍。布爾人將其侵占的土地一律宣布為“無人空地”,劃歸東印度公司政府所有,殖民者再從政府手中獲得實際對于土地的“所有權”。事實上,這些土地都是科伊人和桑人世代生存的土地,或者是科薩人世代輪牧的牧場。失去土地和牲畜的當地居民給布爾人提供了大量無償的勞動力,土著居民淪為布爾殖民者的奴隸。
綜上所述,往來船舶的增多刺激了開普地區對鮮肉和牲畜的需求,導致畜牧業成為最為賺錢的行業,僅限于好望角沿海地帶的畜牧業及已無法滿足這樣龐大的需求量,大量布爾人不得不向內地擴展土地發展農場和牧場,同時掠奪大量當地居民的牲畜。而為了維持荷蘭在世界殖民體系中的戰略地位,東印度公司殖民當局也支持沿海的布爾人向內陸擴張,并對此給予政策支持。因此,世界政治格局和國際經濟交流以及開普在東西方貿易中的航運價值和經濟地位是十八世紀南非的布爾人大規模向內地遷徙擴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內在經濟因素
在利潤和需求驅使下進入內地的遷移人口數量畢竟只是少數,而布爾人的遷徙活動卻長達幾十年,這與布爾人的經濟結構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布爾殖民者的經濟是一種以牧為主的粗放型農奴制和奴隸制的經濟,并沒有發展出如美洲殖民地一般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種落后的生產關系下,人們與土地聯系緊密,想要提高生產力,就不得不擴大土地規模。大量的奴隸勞動又使布爾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參加開拓殖民地的勞動,他們逐漸養成游手好閑、不學無術的性格。蓄奴制度也使他們極端鄙視當地的非洲居民并產生以白種人為傲的自負心理。當然,南非土地本就較為貧瘠,載蓄量不高,過分放牧又使得大量牧場使用率不高被荒廢,這就不得不向內地擴展更多的土地,以滿足畜牧業的需要。
開普殖民地一開始是作為“供給站”為沿途的船只補充食物和水源,最初來此的荷蘭移民也不是國內幾無立錐之地的破產農民,他們沒有尋求生存的需要,因此也沒有要自己開拓殖民地的想法。在開普殖民地建立不到6年就引進大量奴隸,不僅從外運進大批黑奴和馬來奴,還奴役當地的科伊人和桑人,到18世紀末,奴隸人數已超過25000人。⑦這就導致白人移民從一開始就形成一種厭惡勞動、鄙視勞動的傳統,其后裔也從小養成抵制體力勞動的惡習,以擁有白皙膚色為傲,幾乎沒有什么生產技能。在開普沿海地帶無以為生的布爾人大都進入內地,侵占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使用農奴或奴隸經營牧場,成為不勞而獲的農場主,這種惡性循環在布爾人族群間一代代延續。奴隸制生產方式的經濟原則決定了布爾農場主只能讓奴隸使用最粗笨的工具,實行粗放經營。農場主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多的畜產品,讓牧奴在同一牧場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過度啃食牧草,破壞生態平衡,使得南非本就不甚肥沃的土地更加貧瘠,載畜量不斷下降。破壞嚴重的牧場需多年才能恢復,因此布爾農場主需要經常更換牧場,擴大土地占有。在畜牧業迅速發展的十八世紀,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向內地擴張,占領新的土地。
南非的布爾人大多缺乏資金和生產技術,且不想勞動,而南非內地擁有廣闊無垠的土地。171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政府為了降低畜產品價格鼓勵向內地發展牧業,制定了“租地農場制度”,規定農場主只需交付名義上的租金,就可以在內地無限租地。⑧這一制度完全適用于那些不學無術且缺乏資金的布爾人,他們只需要擁有足夠的火器就能夠肆無忌憚地搶占當地非洲人的土地并奴役當地人。土地既然能夠靠殖民暴力獲得,布爾人越發肆無忌憚,大量侵占當地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并奴役、毆打、趕走甚至殺害當地非洲人。當時的布爾農場主擁有的農場大都面積廣大,一般均在六千英畝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二、三萬英畝。相比于非洲本土居民的牧業經濟,布爾人的優勢并非在先進的技術、集中的資本以及高載畜量的牧場,其較之本土居民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則是資本以粗放形勢投放在更大面積的土地上。⑨在這樣落后的生產關系下,人們與土地的關系緊密,無論布爾人是處于為開普港口供應更多畜產品的需要還是自身農牧業發展的需要,都必須要占有大量的土地,這就形成一種持續擴大土地面積的惡性循環,擴張土地成為布爾人農場和牧場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續的保障。而擴大土地最高效和最省錢的方法就是向內地遷移,侵占本土非洲人的土地。
南非的自然地理環境也決定了布爾人實行以牧為主的粗放式的經營。布爾人向東擴張到達塔里巴赫至布里厄河谷地一線以東,進入干旱的卡魯地帶,地廣人稀、水源不足、交通閉塞,干旱河酸性土壤在缺乏水利灌溉的條件下十分不利于農業發展,但適合放牧牛羊。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布爾農場主慢慢重視牧業,而經營牧業需要同時擁有多個后備牧場,以適應變幻莫測的氣候。這樣,布爾人就需要大面積的土地來滿足放牧的需求,他們不得不不斷向內地遷徙擴張,侵占大量土地。
由此可見,在南非地廣人稀、缺水干旱的自然條件下由蓄奴制度下不學無術且傲慢清高的布爾人發展的農牧業是一種對土地依賴極強且需求極高的粗放式農牧制和奴隸制經濟。這種粗放型經濟結構存在內在的矛盾,刺激了布爾人的惡行土地膨脹。
四、結語
十八世紀南非布爾人向內地的遷徙活動是十九世紀布爾人大遷徙的前奏,是南非歷史上第一次土地擴張高潮。在此之前的白人移民者并不多,荷蘭國內的原始積累緩慢,并未產生大量移民的需要。在開普殖民地建立后的半個世紀里,白人移民者(布爾人)也大多分散在好望角沿海地帶活動,沒有出現向內地進發的趨勢。那為什么在十八世紀開普沿海地帶的布爾人開始大量且持續地向東向北遷移擴張,這不僅需要考慮當時的國際環境,還要分析布爾人自身的經濟結構和生產關系。
十八世紀世界商業殖民霸權的爭奪愈發激烈,東西方貿易頻繁,往來開普的商船持續增加,對鮮肉和活畜的需求量也不斷上漲,肉價飆升。開普港的牧業發展無法滿足這樣大量的需求,且在世界商業格局中占據弱勢地位的荷蘭為了保住開普的經濟優勢和航運地位,鼓勵布爾人向內地擴張土地。長期的蓄奴制使得布爾人鄙視和厭惡勞動,他們不學無術,以白皙膚色為傲。荷蘭東印度公司政府制定“租地農場制度”適應了這些不學無術且缺乏資金的布爾人的需要,在政府的鼓勵和自身的需求下,他們大量涌入內地,擴展土地,奴役當地的科伊人和桑人。粗放的經濟結構也意味著布爾人對土地的極高的依賴性,南非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牧奴勞動使得牧場的載畜量普遍不高,需要用又大量的土地以滿足牧場需求。
總得來說,世界商業殖民霸權的爭奪、東西方貿易的頻繁以及開普絕佳的航運價值刺激了布爾人向內地擴張土地發展畜牧業以滿足沿海船只對鮮肉和活畜的需求;而布爾人本身粗放的經濟結構、蓄奴制度及南非的自然地理環境做包含的內在矛盾使得布爾人不得不擁有大量土地,其土地擴張具有惡行膨脹的性質。在這樣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十八世紀南非的布爾人開始大規模持續地向內地遷移擴張,這一活動不僅造成大量科伊人淪為布爾殖民者的奴隸,也使得南非的桑人幾乎滅絕。
參考文獻
[1]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葛佶,南非——富饒而多難的土地[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3]鄭家馨,南非開普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擴張[J],世界歷史,1981(06)
[4]孫紅旗,阿非利卡人的土地觀念與殖民南非[J],西亞非洲,2007(09)
注釋
①葛佶,南非——富饒而多難的土地[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第33頁
②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218頁
③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218頁
④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226頁
⑤鄭家馨,南非開普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擴張[J],世界歷史,1981(06)
⑥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224頁
⑦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221頁
⑧孫紅旗,阿非利卡人的土地觀念與殖民南非[J],西亞非洲,2007(09)
⑨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222頁;靜水,布爾人大遷徙的經濟因素淺析[J],西亞非洲,1988(01)
作者簡介
劉競陽,女,1997.12,漢族,湖北鐘祥,研究生在讀,上海師范大學,非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