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孔瑞江 李璐





摘要:甘谷驛油田顧屯區目前屬于中含水階段,在后續的油田增產的階段,研究分析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潛成為主攻方向,為了深入研究顧屯區長4+5、長6油層組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通過地質資料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分析[1],總結分析前學者的科研成果,研究本區目的層段的剩余油分布規律和控制因素,最終分析剩余油潛力。研究認為,通過油轉注角井挖掘剩余油潛力;完善注采對應關系,擴大平面及縱向波及體積,提高水驅動用程度的潛力;完善補孔提高單層儲量控制程度,改善開發效果的潛力;完善局部注采井網,提高水驅儲量動用程度的潛力;高含水區域調整注采結構的潛力。
引言
剩余油研究方法有物質平衡法、巖心分析法、開發地質綜合分析法、井間地震法、試井法、油藏數值模擬法、沉積微相法等多達十幾種研究方法,但不同的的方法適應的范圍不同,有些方法可從宏觀上研究油藏剩余油,有些方法只能研究井點或局部的剩余油,有些方法只能定性研究剩余油,有些方法能半定量研究剩余油,有些方法能定量研究剩余油。根據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掌握和擁有的資料不同,可選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1區域地質背景
甘谷驛油田顧屯區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甘谷驛鄉境內(圖1)。該區的主力含油層系是長6油層組。滲透率基本分布在0.2~1.2×10-3μm2之間,屬于特低滲透~超低滲透儲層,顧屯區塊發育相對穩定,局部受構造影響[1],發育一些小型鼻狀隆起,但對油氣聚集沒有控制作用[2]。控制本區油氣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為巖性和物性,屬于典型的巖性油藏。顧屯區塊非均質性強,油水分布復雜,開發技術政策適應性差,導致開發效果未達預期目的,目前該區域采出程度低,單井產量也較低,趨于開發效益的臨界值。所以,開展剩余油評價工作研究勢在必行,也是現階段油田開發的需要。
2剩余油分布研究
根據目前顧屯油藏的實際情況,選用物質平衡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物質平衡法從宏觀上研究油藏或層系的剩余油總量,物質平衡法依據油藏內的總儲量與采出量的關系,確定剩余油量和剩余油飽和度。該方法主要用來研究油藏、開發單元或開發層系的剩余油,從宏觀上把握油藏的剩余油總量[3]。
油藏的原油地質儲量為:
N=100AhΦSoiρO/Boi
當油藏開發一段時間后,累計采油量為Np,而地下剩余油的儲量為:
Nor=N-Np
根據上述方法,首先計算出每口油井的地質控制儲量,然后減去每口油井的累積采油量,即可算出每口油井的剩余地質儲量。
根據地質成果及動態特征分析,主力油層長4+5、長6剩余地質儲量計算得出:
目前油藏累積產油4.69×104t,采出程度為1.53%,剩余地質儲量292.64×104t,單井平均剩余地質儲量0.68×104t,潛力較好。
3剩余油分布特征
從剩余油分布和含水分布圖(圖2~3)可以看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的中南部、東南部,這些地區開發相對較晚;北部由于含有面積較小,剩余油相對集中,不利開發;西部以及中西部有零星分布的高剩余油區[4]。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剩余油分布規律主要有如下幾點:
1)生產井之間泄油半徑之外為剩余油富集區,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油藏具有較強的非均質性,流體滲流速度較慢,油藏滲透率較低,井間尤其原始含油飽和度較高地區存在大量剩余油,在投產較晚的生產井之間更加明顯。
2)平面上來說,井網控制差、油井受效差的部位,以及井間分流線附近是剩余油分布較多的區域。
3)油砂體的分布主要受砂體微相和成巖作用控制尤其是砂體微相決定了含油砂體的展布、厚度變化、幾何形態、空間配置和連通性。
4剩余油分布影響因素分析
注水開發油藏剩余油的富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地質因素,另一類是開發因素[5].其中地質因素又可細分為:沉積微相類型、儲層非均質性、儲層物性、原始含油情況等;開發因素包括:注采井網、射孔情況等。研究認為顧屯井區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沉積微相、生產開發因素。
4.1沉積微相影響
在構造演化、沉積環境、地層特征和物源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內的測井資料,總體上,該區發育三角洲平原亞相,砂體平面上呈帶狀展布,砂體微相決定了含油砂體的展布、厚度變化、幾何形態、空間配置和連通性。因此顧屯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的砂體中(圖4~7)。
水下分流河道主體微相是研究區剩余油主要富集相帶,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6]:
(1)分流河道主體是辮狀河三角洲平原的主體部分,分布面積廣,砂體厚度大;
(2)分流河道主體內砂體連通性好,孔、滲較高,為原油的儲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原始含油飽和度大;
(3)水下分流河道主體砂體是研究區目前原油采出最多的砂體,但其原始地質儲量大,依舊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區[7];
4.2生產開發的影響因素
生產開發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油藏在剛投產時采用的是天然能量開采的方式,沒有有效的進行開采,導致產量遞減快,剩余油殘余多;
(2)在2014年開始注水開發,注水系統不完善、注水效率低;
(3)從目前剩余油分布特征、注采井網圖、注采見效圖來看,井網密度小、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地區,剩余油較為富集;
(4)研究區在開發上壓裂效果差,以及未射孔的地方,剩余油較為富集。
5結論與認識
結合顧屯油藏剩余油分布特點和規律,可以看出,顧屯油藏開發潛力在以下幾方面:
(1)通過油轉注角井挖掘剩余油潛力
由于井間具有不易滲流區帶的存在,低滲透油藏的儲量具有動用低、平面動用不均衡,而且動用的儲量主要集中在生產井周圍,無井控制區域儲量未動用的特點。此類井間剩余油可通過局部加密調整技術手段動用,達到提高區塊整體儲量動用程度的目的[8]。
(2)完善注采對應關系,擴大平面及縱向波及體積,提高水驅動用程度的潛力[9]。
注采對應關系較差區域,由于注水波及不到,導致縱向上部分層段儲量基本未動用。對這部分潛力可通過完善補孔,改善注采對應關系,提高水驅動用程度。
(3)完善補孔提高單層儲量控制程度,改善開發效果的潛力
從長4+5、長6層位分析看,部分油井僅僅射孔生產其中的一個砂層,導致井網控制程度較低,剩余油相對富集。此類剩余油可通過油水井完善補孔,提高單層儲量控制程度,改善研究區塊開發效果。
(4)完善局部注采井網,提高水驅儲量動用程度的潛力
區塊的邊部區域沒有注水井補充能量,平面動用狀況相對較低,下步可通過部署注水井或油井轉注,來完善注采井網,水驅儲量控制程度[10]。
(5)高含水區域調整注采結構的潛力
對于目前以高含水的區域,具有通過調整配產配注、調驅等手段,改變液流方向,結合壓裂、酸化、堵水、補孔等技術進一步提高波及體積系統和驅油效率,增加可采儲量。
參考文獻
[1]吳仕恩.甘谷驛油田顧屯區域長6油藏地質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1.
[2]辛江.甘谷驛油田顧屯區延長組長6油層組儲層評價及控制因素分析[D].長安大學,2018.
[3]沈渭濱,王飛,張林,王振生,張錄社.ZC油區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評價[J].非常規油氣,2018,5(03):52-55+30.
[4]王欣然,李紅英,劉斌,文佳濤,韓雪芳.渤海H油田不同夾層模式下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J].天然氣與石油,2018,36(04):86-91.
[5]楊博,任戰利,鄧亞仁,韓波,朱麗,萬軍,崔軍平,馬文強.志丹正359井區延長組長4+5段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分析[J].非常規油氣,2017,4(05):76-82+ 87.
[6]王東辰,周宗良,曹國明,劉建.文明寨油田沉積特征與剩余油分布[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6(02):8-12+4.
作者簡介
李玉,男,1985-,漢,陜西延安人,本科,工程師,石油勘探開發;
孔瑞江,男,1987—,陜西咸陽人,本科,工程師,油田開發
李璐,女,1987-,陜西延長人,碩士,工程師,石油勘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