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女子群舞《走在山水間》是由廣西藝術學院附中表演,編導是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殷強教授。殷強是廣西舞蹈家協會理事,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文化藝術與體育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承擔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國古典舞教學法等教學工作。在舞蹈教學期間,多篇論文在報刊上公開發表,指導學生參加各級舞蹈比賽獲得優異成績。作品采用劉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樂,即展現出了壯族迷人的山水景又將壯族女子的勤勞、善良、熱情、開放表現的淋漓盡致。
作品表演團體是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曾榮獲獎項過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編導一等獎、表演二等獎。壯族作為廣西最大的少數民族,也是占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特點鮮明、豐富多彩的壯族舞蹈便是其寶貴的民族藝術文化之一,是中國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民族,信奉多神。壯族舞蹈即源于對古時狩獵的模仿,又常與巫師敬神祈福活動密切聯系。據研究,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便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曾在廣西的漢代墓葬中出土銅鼓、銅鐘、羊角鈕鐘、木腔皮鼓、瑟、笛等,由此表明當時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就十分繁榮。許多壯族舞蹈的動作設計來源于花山壁畫,花山壁畫是指廣西寧明縣花山的崖壁畫,花山壁畫是記錄了最早的壯族舞蹈形態,壁畫中共同表現形式便是巫術舞蹈,先民用夸張豐富的舞姿造型表達對蛙神的頌歌。所以這些因素都是創作壯族舞蹈作品重要的豐富素材。
[創作手法分析]
一.作品題材
該作品題材形式新穎,編導采用“人景結合”的創作模式,既能表現出壯族女子的美麗與熱情,又能展現出壯族的美好山水。編導在創作過程中將演員及當成了“人”又化作了“景”,兩個表現形式即相互獨立又相互交融。編導利用最簡單三角形,表現壯族的“山”。利用隊形的交叉變換,并通過演員身上的銀飾輝映下,表現出了壯族“水”。演員在演繹壯族女子美麗的同時又能烘托出了山水的畫面,兩者巧妙的轉換形式,才能擺脫單一的表現形式。
我們知道在編創過程中編導想要表現山水題材并不難,難在編導既能讓觀眾一目了然,又能讓觀眾感受到少數民族所具有別樣的美,這才是重點所在。所以一部好的少數民族作品,是絕對要植根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之上,這才能凸顯出民間舞創作的“根”。在當今許多民間舞作品中存在著這種現象,編導想要尋求創新,所以另辟蹊徑采用多元或者融合的手段來證明作品的創新價值,但很遺憾的是,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往往是四不像的尷尬境地。所以《走在山水間》作品的出現,就呈現出了一個很好的例證,廣西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長期以來,壯族人民與苗族、侗族、瑤族等兄弟民族聚居在一起,各民族的文化歷史也相互滲透,使得壯族民間舞蹈交叉進了新的民族特色。舞蹈《走在山水間》的編導就很好的利用了新鮮的元素與本民族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在舞蹈的第一段中,就出現了侗族蟬歌的音樂旋律和苗族的舞蹈動律,而編導正是把侗族蟬歌的音樂旋律和壯族舞蹈的動律融合。從手型、舞姿造型以及動律節奏中的處理,給人煥然一新之感。雖然編導在編創過程中賦予出了新的舞蹈元素,但是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并沒有感覺到突兀與不協調。因為好的編導在編創過程中無論如何去創新,怎樣去變,都離不開本民族的中心思想,那就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只要不把民族的“根”拋掉,那創新就是一種延續,一種繼承。
二、作品結構
舞蹈作品的結構就代表著編導創作思路的框架。編導創作的思路清晰,自然呈現出來的作品結構也是干凈明了的,舞蹈作品《走在山水間》通過分析可以把結構劃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主要以動作設計為主,突出環境幽靜的同時塑造出壯族女子的拼搏向上的生活態度。在編創作品的時候,作品的第一段是起著至關重要的做用,它不僅代表者作品的主題,更影響著是否能抓住觀眾的眼睛。所以編導要推陳出新抓住一個亮點,將其擴大化。作品編導將所有的動作都在三角形上完成,通過層次的變化,重復著基本的半蹲造型,手臂與腰部動作較多,利用攤掌、側腰、抬頭加以體態動律的修飾,完成壯族女子的弧線搖擺、手臂交疊、手掌晃動的靈動舞姿,并將其動作發展賦予生命,使人感覺到所有的演員都在壁畫中走出。這一段的處理,讓觀眾深深的將壯族女子的妙曼身材和熱情的狀態刻入腦海。
第二段主要以隊形變化為主,突出壯族的山水環境。群舞隊形的編排根據人數的多少變化也是無窮,在編排隊形的時候,編導不能一昧的追求效果,也要考慮為什么變、怎么變和變的目的,這樣出來的隊形效果不僅是流暢的也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抱著“為什么”的角度去欣賞《走在山水間》編導想要表現的隊形變換的目的。作品的名字就是走在山水間,所以要把壯族女子身邊的山和水“變”出來。作品編導通過原地三角形的設計,代表著壯族威嚴的“山”。利用卡農的動作編排,代表著壯族流動的“水”。而通過三角形變化出來的兩個斜排,代表著中間是“山”兩邊是“水”的目的。編導獨具匠心的設計,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力是很強大的,這和它隊形變化有很大的關系。三角形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種力量的集中,陣容的龐大,編導以三角形作為支撐讓演員“走”出了更多的山和水。所以當我們在設計隊形的時候,在一個隊形上“玩”到極致,威力發揮到極致。這樣才能更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主要突出“大”的狀態,做到動作幅度大、情緒氣勢大、隊形變換大,以借助“大”將作品推向高潮。在音樂上編導采用劉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樂,將壯族女子勤勞、善良、熱情、開放的一面,以及山歌伴隨他們走過山水間這樣一種情景展現出來。《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壯族有名的山歌,劉三姐的故事也是壯族人民家喻戶曉的,當激昂音樂放出時,情緒也是自認而然的被帶出,所以用這首曲子用作高潮部分是非常巧妙的。在音樂的渲染下,編導把動作的幅度更加放大,利用快速的旋轉、跳躍、擺手來強化出內心的變化。在隊形變化上利用整體快速的流動,這樣出來的效果更具有沖擊力。通過作品的編導對高潮部分的處理,作品的高潮也是編導想要表現的精髓。而本作品的編導就很成功的將壯族女子熱情向上的一面成功的展現了出來。
第四段是作品的回歸段落,與第一段相互照應、相互對稱。這樣更加強化作品的主題,將想要表達中心思想重歸與觀眾視線之內。編導成功運用四個段落,將壯族女子的樂觀充滿希望的狀態和壯族的迷人的山水風景,詮釋的即清晰又到位。雖然作品沒有情節的貫穿,但依舊給觀眾留下了美的享受。
啟示:《走在上水間》作品的成功不不止是演員好,動作好、結構好、音樂好,而是編導真正的將壯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點展示了出來,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算作成功的民族民間舞蹈。壯族舞蹈《走在山水間》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編導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將壯族山水情通過肢體藝術展現出來,既表現出了壯族女兒對民族的熱愛,又通過作品讓更多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我們通過這個作品可以認識到,一個好的編導是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全面的藝術把控能力。不管是音樂、服裝、動作、調度等等,都能通過自己得角度呈現出不一樣的壯族舞蹈。經典的作品需要全方位的去雕刻每個細節,這樣呈現出來的作品才會是經典的。但是“經典“往往是少數的,所有我們要多看、多想、多學,汲取不同編導身上的特點,來學會思考。思考我們如何離經典能更近一步,編創出更加有藝術內容的作品,來服務社會。
左麗夢(1991),女,漢族,河北滄州人,舞蹈碩士,任職于蘇州市吳江區工人文化宮教師,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