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自抗擾控制器參數調整對經驗依賴大,并未優化的問題。研究以ITAE最小作為系統參數整定的目標,結合ITAE最佳傳遞函數與線性自抗擾閉環傳遞函數,得到基于ITAE最佳的靜態參數優化方法,從而優化自抗擾控制器參數的調整。
關鍵詞:自抗擾控制;參數調整;ITAE
0引言
從控制工程角度,低階控制器易于被接受和推廣。工業控制中普遍采用的PID控制,就是典型的低階控制器。因此,本文擬討論二階線性自抗擾控制,利用擴張狀態觀測器給出的系統輸出、輸出一階導數和總擾動的估計值,構造控制律,優化其參數整定方法,以獲得理想的控制性能。在二階線性自抗擾控制的基礎上,引入ITAE最優的思想,設計ITAE最佳的自抗擾控制參數靜態優化方法。通過典型被控對象的傳遞函數,從數值仿真角度,檢驗所提參數整定方法的時域和頻域性能。
1自抗擾控制
自抗擾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是由中國科學院韓京清教授提出的一種新型的控制策略,它是韓老師在反思控制的本質后,由非線性PID控制(Nonlinear PID control,NLPID)[1-2]逐漸演化而成。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圖中,ADRC由跟蹤微分器(Tracking differentiator,TD)、擴張狀態觀測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非線性狀態誤差反饋控制律(Nonlinear state error feedback law,NSEF)組成。TD用于安排輸入信號的過渡過程,并獲取其微分信號;ESO實時、主動估計系統狀態和系統總擾動;NSEF則是系統的控制律部分,它是狀態誤差和觀測擾動的非線性組合,用于控制系統動態并補償總擾動。自抗擾控制因不依賴模型的具體信息,且能主動估計并實時補償系統內部的不確定因素和外部擾動,而得到廣泛應用[3-6]。
雖然非線性自抗擾控制性能良好,但其參數較多,不易整定[7]。高志強教授又將ADRC從最初的非線性形式簡化為線性形式,即線性自抗擾控制(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ADRC),LADRC的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
對比圖1與圖2可見,LADRC省去了TD,用簡單的PD代替原有的非線性狀態反饋,保留了自抗擾控制的核心?—擴張狀態觀測器。LADRC將控制參數表示為控制器帶寬和觀測器帶寬的函數,減少了可調參數、降低了參數的調節難度,便于工程應用,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控制效果[8]。
由于ADRC結構簡單、抗擾性能強、可以同時處理系統的模型誤差與系統的不確定性,使得它自提出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許多工業領域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2自抗擾控制參數整定方法
二階LADRC的控制結構如圖2所示,圖中 是系統的設定值, 表示控制律, 表示系統的輸出, 代表被控對象, 代表控制器參數。
線性自抗擾控制參數由式(8)和(10)表示,其可調參數由6個變為3個: (ωc為控制器帶寬,ωo為觀測器帶寬)。上述的參數整定方法即為帶寬參數化方法。
3基于ITAE最優的自抗擾控制參數靜態優化
帶寬參數化方法利用控制器帶寬和觀測器帶寬表示控制器的參數,減少了可調參數,降低了其調節難度。然而,參數整定對經驗依賴大,且系統的性能并未優化。本節引入實用性強的系統性能評價指標(Integral of time-multiplied absolute-value of error,ITAE),以ITAE指標最小指導系統的參數整定,優化帶寬參數化方法,以期提高系統性能。
因此,系統的可調參數在此時將變為
由此,線性自抗擾閉環傳遞函數經過ITAE最優傳遞函數標準化后,可使系統參數整定以ITAE最優為目標,改善系統的快速性與準確性。稱這樣的參數優化方法為靜態優化方法。
4仿真研究
筆者將通過4個不同類型的被控對象的單位階躍響應來驗證所提方法。表1為帶寬參數化方法與基于ITAE最優的靜態優化方法的參數。
為比較兩種方法的性能差異,表2列出帶寬頻率ωb,增益裕度Gm和ITAE值。
從表2可以看出,靜態參數優化方法的ωb2均大于帶寬參數化方法的ωb1,這表明通過基于ITAE最佳的靜態參數優化方法獲得的系統響應速度更快。此外,靜態參數優化方法的Gm1和帶寬參數化方法的Gm2比較接近,說明采用ITAE最優方法的系統穩定性基本不變。同時,靜態參數優化方法的ITAE2小于帶寬參數化方法的ITAE1,這證實了所提靜態參數優化方法的ITAE指標更小。總之,從表2所列指標可以看出,基于ITAE的靜態參數優化方法可提高系統的快速性與準確性。
5結論
本文研究的基于ITAE最有的ADRC參數靜態優化方法通過仿真及各參數對比,驗證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表明了所提方法在傳統帶寬參數化方法的基礎上,不僅保證了系統的穩定性,在系統響應速度、系統的準確性方面得到了明顯提升,可進一步為LADRC參數調整方法在實際應用提供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韓京清.非線性PID控制器[J].自動化學報,1994,20(4):487-490.
[2]韓京清.從PID技術到“自抗擾控制”技術[J].控制工程,2002,9(3):13-18.
[3]黃一,薛文超.自抗擾控制:思想、應用及理論分析[J].系統科學與數學,2012,32(10):1287-1307.
[4]Fu C, Tan W. Decentralised load frequency control for power systems with communication delays via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J].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2018, 12(6):1397-1403.
[5]Sun Z, Zheng J, Man Z, et al. Sliding Mode-Based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for Vehicle Steer-by-Wire Systems[J]. 2018, 3(1):1-10.
[6]Zhang G, Wang G, Yuan B, et al.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Signal Injection Based Sensorless IPMSM Driv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2017, PP(99):1-1.
[7]梁青,王傳榜,潘金文,等.線性自抗擾控制參數b0辨識及參數整定規律[J].控制與決策,2015(9):1691-1695.
[8]Wang W, Guo J, Jiang Z, et al. Application of 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for photoelectric tracking system[J]. High-tech communication, 2017, 23(3): 315-321.
[9]Gao Z. Scaling and bandwidth-parameterization based controller tuning[C]. Proceedings of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3, 4989-4996.
[10]Graham D, Lathrop R C. The synthesis of optimal transient response: Criteria and standard forms[J]. 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Part II Applications & Industry Transactions of the, 1953, 72(5): 273-288.
[11]項國波.ITAE最佳調節[J].冶金自動化,1979(04):1-10.
作者簡介
沈旭東(1994.08-),男,漢,貴州。研究生,研究方向:自抗擾控制,單位: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