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龍
從1958年開始涉足直升機生產至今,我國的直升機工業經歷了引進專利、改裝國產、合作開發和自主研制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已可自主研制新一代武裝直升機,且直升機生產能力已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我國開始引進蘇聯、歐洲的直升機并進行仿制。直-5是我國生產的第一種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直-5直升機是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根據蘇聯米-4的直升機圖紙仿制而成的。隨后于1976年,中方與法國宇航公司簽署合同,允許昌河飛機工業公司生產三發SA321A“超黃蜂”重型運輸直升機,即中國的直-8。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中國屢次想從蘇聯、美國等國采購直升機,均因邊境問題與美國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而宣告失敗,這促使我軍下決心大力發展本國攻擊和偵察直升機。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對從法國引進的直-9系列進行改裝國產化,1992年底直-9中國國產化整機技術鑒定顯示國產化率已達72%。與此同時,我國也積極與法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聯合,成功開發出HC120、AC352等型號的直升機。1994年12月,直11順利實現首飛,我國終于擁有了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直升機型號,開始實現直升機的自主研制。進入到21世紀,在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成功自主研制出中國第一款專業武裝直升機——武直-10。隨后,我國又在直-9的基礎上自主開發研制出中國第一款輕型武裝偵查直升機武直-19。目前軍用直升機主要用于對地攻擊、機降登陸、武器運送、后勤支援、戰場救護、指揮控制、偵察巡邏、反潛掃雷等。根據其用途可以分為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和多用途直升機。其中武裝直升機是直升機家族的“戰斗機”,是配有機載武器或火控系統直升機的總稱,主要用于攻擊地面、水面和水系目標以及護航和空戰。
眾所周知,航空工業直升機所是中國直升機型號和技術的抓總單位。在談及中國直升機發展現狀時,該所所長許建華介紹說,我國直升機工業歷經60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12個平臺、60多個型號的龐大直升機譜系,并具備以直-20為代表的第四代先進直升機自主研制和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輕、中、大型國產直升機型號譜系。特別是直-20直升機的成功研制,掀開了是我國直升機自主創新研發的新篇章,突破了旋翼防除冰、電傳飛控等關鍵技術,也代表了我國直升機技術的最高水平,實現了我國直升機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
那下一步中國直升機將如何發展呢?航空工業直升機所總設計師鄧景輝透露,首先從型號譜系來說,我們需要重型直升機來解決大型裝載物資的運輸。“何時有中國人自己的米-26直升機”是很多熱愛中國航空的民眾所熱切期待的。目前中國正與俄羅斯聯合研制重型直升機。俄媒曾透露,中俄聯合研制的重型直升機項目已經完成談判,“所有研制重型直升機的合同文件都已經磋商完畢,合同進入國家機關審批程序”。鄧景輝還介紹說,從技術上發展上來說,過去我們實現了直升機從二代到三代、從三代到四代的能力提升,未來我們將瞄準以高速為代表的新一代直升機技術發展,實現直升機從四代到五代的跨越。
不過呢,咱們也不能過于樂觀。鄧景輝承認,隨著中國自身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外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我們恐怕很難像以前那樣通過國際合作獲得國外先進直升機技術。他強調,“我們面臨的現狀是,能解決的問題基本上都解決了,留下來的都是硬骨頭了,需要花大力氣去解決。”。習主席說過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要要自己的,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因此立足國內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直升機研制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