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西部藏族聚居區是一個具有獨特形態聚落的區域,擁有著典型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德格縣作為藏族文化中心,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當地的建筑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以德格縣為例,對川西高原藏區鄉村聚落的空間結構以及當地的名族文化保護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藏族傳統聚落;德格縣;空間結構方式;保護與發展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疆土遼闊,有著極大價值的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聚居村落有著悠久歷史,需要保護的傳統村落大約有5000個。隨著社會環境破壞、技術落后等問題的出現,我們所面臨的功能變化、產生老化等現象也隨之而來。本文通過從民族文化保護方向對川西高原藏區傳統鄉村聚落進行研究,以德格縣的藏族傳統聚落為例,分析當地的傳統聚落的空間結構要素特征,探索藏族鄉村聚落最本質的空間結構特征與方式,為以后的工作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
一、概念闡述
(一)川西藏區
川西藏區指的是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區的藏民族聚居地域。四川省藏區民族文化濃厚,自然風光優美,生態條件優越。藏族是這一地區重要的少數民族,主要由安多和康巴兩個民系構成。這一地區包括四川省西部和西北地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彝族自治州大部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是四川境內藏族聚居的集中區域,是四川省境內最大的藏族聚居區,同時也是我國除青藏高原外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區。
(二)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時間較早,擁有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及經濟和社會價值,并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在傳統村落內部,其空間結構應該有相對完整的傳統建筑風貌,傳統村落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彰顯了地區文化特色,折射了地區民俗風情以及地區生活方式,其空間形態蘊含了本土地域文化基因。
二、德格縣藏族傳統聚落總體特征
(一)德格縣概況
德格縣地處金沙江、雅碧江上游,坐落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東與甘孜縣毗鄰,南與白玉縣相接,西與西藏江達縣隔江相望,北與石渠接壤。德格縣交通結構簡單,境內交通主要是依靠國道和省道,川藏公路跨境全長達182km,橫貫全區,聯系著青藏高原與內地。
(二)德格縣傳統聚落的特征
德格地區獨特的悠久歷史、宗教背景、傳統文化、自然環境,使該地區城鎮、聚落之間具有差異比較,并且影響著聚落的發展過程和形成,部分地區由聚落演變成了城鎮,改變了其聚落內部空間的結構方式,但有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聚落的形態。我們由司根龍、巴冷龍、尼根德這3個傳統聚落為例來分析藏族民居的布局特點。
1、司根龍
主要為普通藏區居民的居住地,在地勢比較低的地方建筑形態呈現片狀發展,占地面積少且空間結構緊密。建筑因為集中而帶來使用的便利,聚落空間表現出明顯的向心性,內聚力強,距離中心區域較近的建筑綜合價值越高,而遠離中心地帶,價值逐漸降低。
2、巴冷龍、尼根德
位于歐曲河以北,地勢低處和地勢高處分別為普通藏民和僧人居住。建筑布局較為整齊,并且沿著等高線修建,緊靠土司官寨遺址,集中布置且呈“之”字形盤升而建。很多村落的主要道路相互交叉,呈“十”字、“T”字或“人”字形,以此衍生出眾多的巷道和住宅,形成豐富多變的村落平面布局,我們可稱之為“復線型聚落”。
三、藏族傳統聚落的空間要素
凱文·林奇認為:人并不是直接對物質環境作出反應,而是根據他對空間環境產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動的。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來分析藏族傳統聚落空間有助于發現聚落空間的本質。
(一)路徑
聚落中的道路是被建筑“擠”出來的,藏族傳統聚落中的路徑主要是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們生產、生活所需要的道路,另一種則是人們修功德、祈禱所需要的道路。
(二)邊界
邊界是指聚落中除道路外的那些視覺明確,形式連續且不可穿越的線性成分,它是一種界定領域的特殊界面。其邊界可以是聚落中的入口、溝渠、山麓、森林等,自然形成的聚落邊沿,具有領域界定作用的事物。
(三)區域
區域是城市內中等以上的分區,是二維平面,觀察者從心理上有“進入”中的感覺。公共區域和居住區域就是傳統聚落里面最基本的空間劃分場所。寺廟、河流、廣場等這些為公共區域,居住區域就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功能單元。
(四)節點
藏族傳統聚落中的節點是聚落人群往來行程中集中的焦點,是宗教祭祀場所,是道路的交叉點或者匯集點。德格的德格印經院前廣場和湯加經堂的入口廣場:一個是其藏族傳統聚落的重要聚集場地;另一個呈三角分布,在重大節日會有非常大的作用。
(五)標志
標志是觀察者在聚落區域中的重要參考點,是構成聚落意象要素中的最突出者。對于藏族傳統聚落來說,它多為宗教聚落,所以地標多和宗教有關。
四、德格縣藏族傳統聚落的空間結構及保護發展
(一)空間結構形成方式
藏區傳統聚落主要是以"點——軸一一集聚區",相似中心、方向、領域的聚落空間結構方式,進行空間組織,形成群體空間的變化。
1、點——形成聚落生長點
“點”構建空間的核心,呈放射狀的方式向外拓展。傳統聚落多采取以一山、一池、一房、一樹為中心的向心布局模式,塑造凝聚,均衡、祥和的環境氣氛。
2、線——構建聚落發展軸
發展軸往往與主路相依相存,以大街小巷來控制聚落空間的生長骨架,以道路延伸來決定其生長方向。各個空間規模不斷地擴大,匯集更多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
3、群——匯集聚落集聚區
傳統聚落中通常以具有界面意義的空間要素以及不同功能行為的要素來匯集成群。居住群在傳統聚落中是最基礎的部分。核心群是傳統聚落未來發展核心聚集區。
(二)藏族傳統聚落的保護與發展
對于藏族傳統聚落的民族文化的保護,必須要注重其整體性、原真性、多樣性以及人性化。聚落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所,所以應落實以人為本的保護理念,多在滿足人的需求上勤加思考。
川西藏區高原傳統聚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空間結構以及布局上依山傍水,銜接靈活。很好地把建筑與宗教文化信仰以及周邊的自然環境相互結合,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點。德格縣藏族傳統民居聚落將宗教信仰、功能需求和裝飾技術集中體現于建筑之中,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建筑魅力,是四川藏區眾多藏族傳統民居聚落中較有代表的一類,值得人們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童靜. 四川高海拔地區藏族傳統聚落空間結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
[2] 伏小蘭. 川西藏區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3] 楊炎為,陳穎,田凱.四川藏區城鎮民居初探——以德格縣更慶鎮藏族傳統民居為例[J].住區,2013(01):106-110..
[4] 李夢甜,旦增尼瑪,項青,王丹,次仁,闞璦珂.川藏茶馬古道藏族傳統聚落環境空間結構研究[J].西藏科技,2019(09):68-71.
[5] 城市形態[M].華夏出版社, (美)凱文·林奇著, 2001.
作者簡介:
陳晨(1997-),女,漢族,四川省達州人,研究生在讀,單位:成都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土木水利(建筑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