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滕懷澤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青島 ?266580
摘要:海綿城市是解決我國城市水問題的重要舉措,本文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針對城市內澇、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三大核心問題,就目前“PPP”模式下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弊端,以及海綿城市建設中LID模式(低影響開發)下綠色設施與灰色設施相比的優缺點為重點,探討海綿城市實施的關鍵內容。
關鍵詞:海綿城市;PPP模式;綠色設施;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潔凈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享受著城鎮化紅利的同時,城市的水生態環境也暴露出日益嚴重的三大核心挑戰:水污染、城市內澇災害、以及水資源短缺。探究出“PPP模式”下海綿城市綠色設施正確建設的方案,找到科學的適用方向并加以推廣,為海綿城市的合理發展提供現實保障,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青島市海綿城市建設基本情況
2016年4月22日,青島市入選為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試點,確定李滄區圖示范圍作為青島市唯一試點片區。李滄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分為樓山河匯水分區項目包、板橋坊河會睡分區項目包、大村河匯水分區項目包三個流域包,共包含8大類269個項目,總共投資約48.46億元。其中: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建設項目162個,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項目31個,海綿型公園與生態修復建設項目20個,水系整治與生態修復建設項目9個,管網建設項目39個,內澇治理項目3個,防洪類項目4個,監測與管控能力建設項目1個(監測等設備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秉持著滲、滯、蓄、凈、用、排的核心理念,在試點區內通過構建源頭、過程和末端控制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的目標,解決水生態功能較脆弱、黑臭水體、城市內澇風險等問題,有效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源,增強城市防內澇能力,提升李滄區海綿試點片區整體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現有設施存在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夠
對海綿城市有了解的居民大多生活在海綿城市的試點區——李滄區。而其他地區如:市南區、黃島區的居民則很少了解此政策。
(二)施工方建設尚有很大不足
海綿城市的建設對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出行堵塞、噪音影響是所有施工不可避免的問題,一些施工方所附加的非海綿設施使小區美觀度有所下降。
(三)相關設施存在缺陷
1.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
維護較為麻煩,暴雨過后需及時檢查覆蓋層以及植被受損情況,更換受損的覆蓋層材料與植物,且容易被破壞,需定期清除雜草[1]。
植被多樣性上,雨水花園注重景觀效果,而下沉式綠地以草本植物為主,相對較為單一;結構建設上,雨水花園一般都要設計濾料層,部分設計單元還有滲管,溢流口等其他附屬物,構造比較復雜;雨水貯存上,雨水花園由于包含了部分景觀設計,在設計淹沒時間時必須考慮植物的耐受性。
2.雨水調蓄池
當調蓄池較深并采用重力跌落進水時,存在氣壓過大而造成設備安全隱患的問題;當采用堰控制進水水位時,堰高設置不當會對運行安全造成一定影響;當進水水位高于防汛水位時,則對防汛工作會產生不利影響。
3.綠色停車場
該工程高承載透水地坪設計強度較高,有較強的排水設施及滲透能力,便于將雨水及時排除。但是需要及時維護管理,日常維護保養需采取澆水、草坪修整等措施,后期運維成本較高。
四、成果與建議
(一)針對青島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情況
避免了以灰代綠的傳統雨水排放理念,城市體系下的多層次雨洪基礎設施體系沒有再孤立地依附于排水管道等灰色基礎設施,走出了“只排不蓄”,“只重視灰色不重視綠色”的誤區,使用了新型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與現有灰色基礎設施相結合的理念,利用青島市的丘陵地貌以及當地的河流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完美的海綿城市體系[2]。
(二)針對目前海綿城市所使用的設施
耐用性較差,很容易因為人們的日常出行而毀壞,且需要專門的人員維護,定期更換,若經歷大范圍的強降雨,雖然能滯后并減緩洪峰的出現,但是降雨過后設施的維修需要一大筆資金。所以目前的海綿城市中的絕大多數透水設施的材料需要改進。
(三)針對目前居民參與度
經調研發現,青島市翠湖小區居民參與度較高,較為了解和支持,并注意保護。而其他地方大多是出于其他目的來申請海綿城市項目改造,以達到個人利益的滿足,且其個人保護意識不足,在其中出現了居民對綠色設施的故意破壞(將綠色設施除去后自己種上農作物),和對灰色設施的不愛護,導致設施磨損較快,進而提高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本[3]。
(四)針對“PPP模式”
雖然由“PPP模式”下的國家、地方政府、建設企業三方合力出錢能解決海綿城市需要資金過大的問題,但目前由于海綿城市相當于在建一個生態綠地系統,這種公共服務怎么計算是一個難點,所以“PPP模式”會因為沒有穩定的客觀的收益而很難長期維持下去[4]。
五、結論
青島市應充分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所帶來的其他方面的優勢,解決“PPP模式”下海綿城市建設融資難的問題,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明確的回報機制,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為海綿城市的建設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同時吸引社會融資,利用互聯網建立全國范圍內的海綿城市虛擬可視化、旅游、養老與健康、都市農業、親子環境寓教等方面為一體的海綿城市電子商務虛擬現實平臺,對我國旅游業、都市農業等產業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強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加大海綿城市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岳仍偉, 岳慧慧.海綿城市發展現狀及改進方法[J]. 科技視界, 2017(11):122-123.
[2] 戴菲, 王可, 殷利華. 海綿城市雨洪基礎設施規劃途徑初探[J]. 現代城市研究, 2016(7).
[3] 鄭睿.濟南完成250個“海綿化”工程 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居民生活品質[J/OL]].2019-4-15/2019-6-12.
[4] DF378.海綿城市融資之困:他山之石可否攻玉?[J/OL].2018-5-21/2019-6-12.
[5]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發布實施[J]. 城市規劃通訊, 2014(21).
基金: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20201044508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