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笑
摘要:在鄉愁文化背景下,以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岔里村窯遙小鎮為例, 對其傳統窯洞改造現狀進行分析。并分別從建筑、材料、體驗性、人文景觀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建議, 以期更好的促進窯洞景觀在當代經濟環境中長久生存、發展。
關鍵詞:鄉愁;民宿;旅游;鄉村振興
1.背景
鄉村民宿,那一片擁有自然氣息和人文風光的靜土,不僅僅給予了“冷都男女”身心可以喘息的空間,也或承載著他們對家鄉的濃濃鄉愁。尤其是在疫情中,人們被隔離在那些引以為傲的現代建筑中,在無法自由自生產生活的前提下,人們少了些許浮躁,多了一些沉淀的思考,更是看到了在快節奏中曾忽略的慢生活之美。同時,再加上從鄉村振興戰略出發,以脫貧攻堅為核心,鄉村民宿更是受到了政策的多重扶植,畢竟這一經濟不僅可以有效利用空閑的農舍和勞力,也可以帶動地區的繁榮發展。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三門峽市岔里古村窯洞為主要研究對象。
2. 傳統與現代交融-當代旅游民宿植入傳統民居
岔里村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原店鎮,南依巍巍高陽山,東臨民居史上活化石之稱的陜州地坑院景區。村里青年人常年在外打工,許多靠崖窯院破舊荒廢。夢想改造家欄目組以“回不去的家”為主題,對該村一座破舊窯院進行精心改造。
2.1鄉土材料運用
本次案例是一座荒廢十幾年的窯洞,雜草叢生、墻壁開裂、充滿了斑駁的痕跡。設計師孫華鋒為了解決窯洞落灰的頑疾,增強建筑的穩定性,以此來保留窯洞建筑內夯土的原始風貌。為此借鑒了明代古城墻遺址的修復原理,學習夯土加固技術和土層肌理的處理方法。經過固化劑的處理,改造后的建筑不但保持了夯土的原有紋理,整個墻壁也更加結實。靠北的窯洞,頂部用夯土完成修復,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窯洞內部的原始風貌,同時窯洞的四壁,經過夯土固化后,也不會出現脫落、掉灰的問題。
在使用鄉土材料營造地域特色的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材料的特性,甚至爭取重新利用舊的材料,即鄉土廢棄材料,即項目窯洞中的夯土,將其與其他材料再加工和再設計,成為一種新的景觀,給游人以獨特的視覺感受,給原居民以鄉愁的眷戀。
對于原住民來說,老房子是他們的情感寄托,是他們意識里的歸宿,祖屋意義重大,這既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具象體現,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因此作為設計師,應充分去利用鄉土材料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一方面可以營造人們所熟悉的場景,恢復對過往的記憶,易于被人們接受和認同,另一方面鄉土材料能夠喚醒人們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認知,營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村落景觀。
2.2 游客的旅游體驗
鄉村旅游是體驗式旅游中的熱門類別,它可以促使鄉村民宿的進一步發展。窯遙小鎮運用環境藝術設計手法以及組織生動有趣的體驗活動給游客帶來難忘的視聽覺體驗。
2.2.1文化性地域性體驗
案例中窯洞中火炕的保留,人們可在此喝茶、打牌,保留了以前的生活習慣,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客廳中擺設了陜州的一些老照片、陜州剪紙、臥室里的老柜子以及一些傳統畫作,這些畫作又多為黑白用色,源于當年的夏王朝以黑為美,認為黑色是最高貴的顏色,而且陜州是當年夏王朝比較興盛的地方;本地的民俗藝術家們也會來窯洞做定期表演,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同時老墻的保留與修復,它粗糙的質感,表面的肌理,使民宿空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突顯出來,把人們帶到了不同的歷史文化氛圍當中去,給游客身臨其境的的文化體驗感。
2.2.2 舒適體驗性
原始窯洞通風不好,做飯時煙霧繚繞,改造后的窯洞運用了通風除塵的裝置,減少空氣污染;同時增加了原來窯洞沒有的衛生間,方便游客使用;玻璃磚墻及增加了房間的光感,又使房間有了私密性;會客廳位于院落房間的核心位置,游客可以在此空間與當地民眾和旅游產品進行互動,親自參與相關體驗活動來使整個身心充分體驗到地域魅力和獲取知識;室內利用當地特有的溫泉井水,設計師規劃了泡池;天窗的設計,光線充足,為居住者打造星光餐廳體驗;整個民宿的設計從室內的各個方面精心營造,從視覺、聽和觸覺全方位打造舒適并且溫馨的居住空間,符合顧客的享受和體驗要求。
既考慮到當今鄉村經濟實際困難而在建造材料、技術及形態等方面努力實現地域化、本土化,又順應傳統村落與周圍自然景觀有機融合的思路進一步拓展;既關注人在空間中現實生活的需要,又兼顧傳統老宅的歷史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而當我們深入分析這類民宿設計時,就會清楚地看到當代鄉村特色民宿內在的中國式雜糅思維總是若隱若現地貫穿在民宿設計中。
2.2.3 功能空間劃分
在窯洞功能空間的劃分上,主要考慮游客的居住與體驗,窯洞中廚房、衛生間、以及會客廳、親子房等的設計,不僅滿足了游客基本的住宿要求,還創造了充足的休閑空間和餐椅空間,使游客與民宿之間進行充分的互動與交流。
3.窯遙小鎮民宿的發展及意義
窯遙小鎮二期對古樹旁的5座窯院,三期對其余的30座窯院采取宅基地流轉模式進行規劃、投資、建設,將夢想基地,溫泉岔里建成留住鄉愁,留住美,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將只有個別老人居住的空心村,通過項目宅基地改造,讓村民有一部分收入,項目做起來以后,開設特色農家樂、特色小吃、經營民宿等等,恢復鄉村人氣,讓在外年輕人圓夢、讓游子尋夢,創造一個夢想基地,對于保護和傳承窯洞文化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美麗鄉村的建設。
4.窯遙小鎮未來經營風險分析
“民宿的餐飲住宿價格比別家高” “民宿的對外宣傳不足”、“當地無行業協會規范民宿的經營 活動”等,它關系到民宿業主跟供貨商、村民、同行和內部員工四個層面的利益分配關系,因此,應充分分析未來窯遙小鎮的風險,給予相應解決及應對措施。
5.鄉村人文景觀差異化生存與發展
在旅游開發的沖擊下,現代化、商業化的開發模式使得村落原有自然風貌、建筑形態、街巷布局漸漸衰退,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漸漸被隱匿。古村落原有的那份“鄉俗”也將漸漸不保;鄉村道路按城市的標準修建,行道樹、廣告牌隨處可見,交通標識卻不夠完善,不時有汽車的高音喇叭聲,鄉村寧靜的景觀氛圍被忽視;村落景區的賓館設施與城市賓館幾乎沒什么差異,餐飲、KTV也應有盡有,超市隨處可見,客棧、民宿、農家樂大同小異。經濟增長也有明顯的提高,景區居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整體幸福指數有所提高,這是毋容置疑的。
但與此同時在城市化的發展下,不少非旅游地區的村落文化由于沒有用處反而消失的更快。至于在旅游發展對村寨文化造成的破壞和亂搭,很大原因是由于旅游業的服務性質,游客喜歡什么自然向什么靠攏。這點破壞,相對于旅游收入給當地人生活質量帶來質的飛躍,我覺得還是值得深思的。同時旅游區居民的精神觀念也成問題,據了解,西江苗寨的年輕人因為有錢,整天泡酒吧、享樂,無所事事。這樣的一些變化無論是可喜還是堪憂,這是骨感現實帶來的痛點。因此我們應謹慎“參照”相鄰區域同類文化景觀的規劃與管理方式,主動創新區域尺度上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措施和整合模式。
6.總結
“窯”是我們的窯院;“遙”是遙遠,人跟故鄉的距離越來越遠。通過窯遙小鎮的改造設計,不僅激起了人們對傳統窯洞的感情,還使更多人認識到窯洞民居、體驗窯洞生活、甚至去保護傳統的窯洞建筑、傳播窯洞風俗文化。本文以陜州區岔里村窯遙小鎮案例,探究鄉村景觀在當代經濟環境中如何生存、發展。長遠來看,假如未來的古村落不再為商業服務,歸還給當地居民,村民將是永久居住使用者,設計也應著重探討如何讓村落老宅在不同的時期發揮其使用及文化價值,以此為傳統村落的改造提供一個可參考的范例,為祖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