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每到地方考察必定會去當地的革命紀念地,并對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為的就是要“使革命文化成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本文結合結合實際工作從革命文化的概念內涵、面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三個方面明光市在弘揚革命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的經驗做法。
關鍵詞:革命文化 弘揚 紅色基因
正 文
一、革命文化蘊含黨的紅色基因
革命文化形成于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蘊含黨的紅色基因,而習近平總書記有很多關于弘揚革命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州軍區時就指出,要發揚紅色基因優勢,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從此“紅色基因”就成了總書記講話的高頻詞匯,更確切地說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因此,科學總結革命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對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眾所周知,中國革命的環境是異常復雜嚴峻的,任務是光榮艱巨的,斗爭是殘酷長期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從弱小到強大、從挫折到最后勝利,靠的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鑄就的革命文化,正是在革命文化的滋養下,無數革命者舍小家為大家,李大釗、陳延年、夏明翰、方志敏…無數革命先烈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民眾在革命文化的教育、激勵下,一改近代以來麻木的精神狀態,投身到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中,革命文化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教育和激勵作用。
(二)革命文化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在貴州遵義鳳凰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輾轉來到貴州遵義。當時紅軍衛生員了解到當地百姓饑寒交迫、疾病纏身、無錢醫治,于是日夜奔走為村民治病,經他診治過的病人個個病退康復。當紅軍撤離遵義的時候,衛生員為了搶救一個生病的孩子,延誤和大部隊一起走的時間,在趕路的途中被敵人殺害。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紅軍衛生員就為其建了一座紅軍墳,稱她為“紅軍菩薩”,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前去祭掃,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百年歷程,我們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一初心使命從未動搖,革命文化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濃縮了黨的百年奮斗歷史,見證了黨的初心使命。
二、弘揚革命文化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是近年來在社會上較為活躍的一種有害的社會思潮,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毀人之權,必先去齊史”,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否定、貶損革命。據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論壇》每年開展評選 “年度最具影響的十大社會思潮”活動,歷史虛無主義連續六年上榜,黨的十八大以來雖有所遏制,但仍有沉渣泛起現象:一是表現手段學術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為了增強輸出價值的認同感,往往熱衷于披上“學術研究”的外衣,比如《狼牙山五壯士的細節分歧》從所謂學術觀點質疑“狼牙上五壯士”事跡的真實性,詆毀英雄事跡,二是傳播方式網絡化。近年來網絡上出現褻瀆紅色經典、抹黑英雄人物等現象,革命先烈是我們必須要尊重的對象,但是某高校官微上出現了“革命烈士笑話”,嚴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價值觀,影響革命文化認同。
(二)多元文化觀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和不斷完善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多元文化格局,使文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期,并對革命文化的認同也帶來巨大挑戰。
據人民論壇關于95后就業觀的一項調查問卷顯示,在職業選擇上17%的人傾向于配音員,11%傾向于化妝師、少部分人傾向于cosplay等職業,而選擇主播、網紅的人高達54%,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主播、網紅賺錢時效快、回報率高,那么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培育和踐行革命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革命文化傳承面臨的又一大挑戰。
(三)紅色資源利用的不足
紅色資源作為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基層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1、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游客的吃住得不到有效解決2、利用方式比較單一,對于遺址的內涵挖掘、資源整合做的不夠好3、參觀群體相對固化等問題。
三、弘揚革命文化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立法保障,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蘇聯亡黨亡國的悲劇首先就是從否定黨的歷史,否定領袖人物開始的。為了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保護英雄的名譽、榮譽,2018年4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5月1日,保護法正式生效。
(二)加強思想引領,做好革命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
1、搭建三大平臺
重視思想文化的宣傳教育一直是我黨的優良傳統,而弘揚、傳承革命文化首先要搭建平臺,利用主流媒體如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軟件、報刊雜志等進行宣傳。明光市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搭建了三大宣傳平臺:(1)創辦明光黨員之聲“黨史學習專欄”;(2)開展“老墻根”紅色故事宣講;(3)綜合利用全市304個遠教站點和12個遠教文化廣場舉辦“紅色影院”活動。
2、創新傳播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縱觀黨的百年歷史,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們從不缺故事,缺的是講故事的人,明光市“飛燕”宣講團正是這樣一群講故事的人。“飛燕”宣講團是明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重要創新,為壯大宣講隊伍,明光市從教師、黨政機關等優秀志愿者群體中選拔了105位有理論基礎和宣講能力的同志成立了“飛燕宣講團”,宣講團以明光市委黨校為理論宣講基地,黨校教師為宣講骨干, “飛燕”的創新之處在于把講堂搬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以登門入戶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把黨史國史故事及黨的創新理論送入千家萬戶。
3.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革命傳統教育從娃娃抓起,為貫徹總書記這一講話精神 ,2021年國家教育部1號文件就印發了《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堂》,將革命傳統文化編入教材的方式來加強知識的灌輸,“紙上得來終覺淺”除了知識的灌輸,還要加強情感的培育,從小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為迎接黨的100周年華誕,明光市教體系統以“童心向黨禮贊百年 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為主題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十個篇章”的革命傳統教育。通過對娃娃們的革命文化傳統教育,激發中小學生愛黨愛國的熱情,努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結 ?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考察安徽時指出:“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為了使紅色江山世代相傳永不變色,我們必須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傳承革命文化、賡續精神血脈,使革命文化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
【2】段渝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域下革命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學,2019.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劉學申.論中國革命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