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馨

摘要:隨著各地區高效率、高質量地推進城鎮化建設,大規模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造成農村地區出現斷層式空心化的社會問題。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切入點,基于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的快速增加的現狀,分析農村空巢老人的多層次養老需求,以期更好的了解空巢老人的實際需要,從而尋求切實可行的舉措幫助空巢、獨居老人實現養老需求。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農村養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農村經濟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大量農村青壯年為了高質量的就業條件選擇外出務工,因此造成農村空心化的現狀。以我們團隊走訪調研的巖門村為例,雖然用“十室九空”這一詞來形容農村空心化的現象過于夸張,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農村空心化給農村發展帶來沉重的發展負擔,社會老齡化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分析農村空巢老人多層次養老需求、探索改善的可能,不僅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經濟,還可以完善老年活動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多層次服務。
一、基于重慶市萬盛區南桐鎮巖門村調研的老年人群體現狀
(一)總體現狀
從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60歲、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18.7%、13.5%。將2021年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對比,不難發現我國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仔細深入了解,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的是城鄉差異。鄉村地區60歲、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分別達到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
國家和政府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情況,盡管目前有不少地區都有針對空巢家庭的幫扶措施,但是存在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在社區網格化管理較為完善的一線城市,養老服務體系較為完善,部分發達區域更是將養老服務納入“智慧城市建設”整體規劃發展。但是反觀在條件稍落后的、廣闊的農村,日益增加的青壯年人口遷移率和加劇向中大型城市流動的情況造成農村人口結構呈現斷層式空心化,如果當地的社區服務不能及時補位,這將會致使部分需支持的農村空巢老人艱難生活。
(二)當地現狀
根據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分析近年來遷移人口,同時對其進行遷移率計算,在近五年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農村空心化問題不斷加劇,在子女長期外出務工的背景下,空巢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缺乏陪伴,很有可能造成心理、精神上的疾病。
(三)造成現狀原因
根據調研結果分析,超過90%的空巢老人家庭中的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在較近的綦江城區、重慶主城區工作,但由于單程通勤時長分別超過3小時、5小時,子女回家周期平均值在4個月以上,且回家集探望中時間為節假日。有孫子輩的家庭絕大多數會選擇由青壯年期的父母帶到條件更好的工作地接受教育。
主觀原因主要體現在思想層次。調查中發現有近20%的家庭中在城區購置了房產,但是不少老人并未選擇離開,而是堅守在土地種植。除去心理層面存在無法割舍的鄉愁、對土地的情感外,通過深入溝通,了解到他們不愿離開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怕自己給子女帶來經濟負擔、以及和子女間存在飲食等習慣上差異。
二、養老需求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出發理解人的需求,探求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的需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需求都有由低級到高級的階梯狀層次劃分,且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人才會主動尋求高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需求的劃分方式,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層面。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作為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中最基本的需求和基本的生存需求層面中重要的一環,通常包含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保障了老年人基本生活。調研結果顯示超95%的老人擁有養老、醫療保險,在部分對話中了解到當地進行定點幫扶,得到一定的保障。
(二)精神層面的需求
安全需求、交往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作為精神層面最主要的內容,脫貧不但是物質生活的提高,更應重視精神生活的涵養。安全需求不僅包含生理上的安全需求,還包括了心理上的安全需求。生理安全主要包括老年人就醫安全、出行安全等生活和物質的、具體的安全保障,心理安全主要暗示自我安全感,基于物質得到有效保障、精神上得到周圍人的支持等一定的保障。
老年期往往對家人的陪伴和周圍人如左鄰右舍的關愛的需要更加迫切,空心化背景下難以得到子女支持情況下,還需要承擔一定的勞動。除較基本的交往需求外,農村老年人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同樣重要。尤其在農村以尊老重孝為核心思想的地區,深受尊老和孝敬的傳統熏陶的老年人需要尊重的心理更為突出。自我實現是一種價值觀、精神追求的體現,是一更高層次的需求,往往需要高層次教育才會主動追求、繼續學習或者從事未完成的工作,從中得到自我的滿足和他人的認可。但農村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絕大多數僅有小學學歷,少部分為初中肄業。
農村空巢老人在客觀上受交通、通訊、經濟狀況等客觀因素限制,不了解當地村委會開展的相關活動,主觀上因為家中缺乏勞動力、需要承擔家中較為繁重的農務,因此更容易放棄娛樂活動,在較為偏遠的區域的空巢老人的娛樂活動參與度較低。在距調研地所屬南桐片區將竣工一個養老中心項目,具有相當的娛樂設施和活動場所,未來或許可以為養老事業派上用場,以彌補精神層面的缺失。
三、對策
(一)以實際政策和當地特色產業鼓勵返鄉
農村斷層式空心化的直接原因是青壯年由于當地缺乏滿意的就業機會而選擇外出務工,不少在外打工的子女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后,希望能過返鄉就業、創業。在青壯年有意愿返鄉創業的前提下,制定可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開發當地特色,打造有吸引力、有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是當地政府的當務之急。鼓勵創業“保守主義者”就近工作。返鄉創業、就近工作不僅利于推進農村發展,還能利于解決農村空心化。
我國農村養老服務人才培育
養老是一個類似于金字塔形的復雜的大工程,正如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下老年人多層次需求,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僅僅是養老的基座,還需要專業的醫療和護理人才進行高層次的心理、精神的構筑。但因為養老服務需要多方面人才配合打造多層次的養老需求環境,起步較晚的農村養老服務地人才培養上專業服務人員數、人員素質上存在相應問題。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為可以探索如何將醫療和養老結合,發揮當地資源;發揮農村留守人口中部分沒有工作的中老年人和未外出務工的婦女以及農村青年學生作用,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等;此外還可以與與相關部門合作建立相關機制,保障專業人才能夠長期穩定地留在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