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萍
當前,國際社會正處于向新的發展階段躍升的歷史轉折時期。一方面,和平與發展的大勢依然如大江東去,勢不可擋,有利于和平發展的條件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世界正在逐步進入新的變革和動蕩周期,越來越多的全球性挑戰呼喚世界各國更新全球治理理念,攜手應對共同挑戰。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中國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也為如何應對這些共同挑戰提供了解決思路。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將由硬實力向軟實力轉變,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同時,中國將進一步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力所能及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與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繁榮和美好未來。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大勢所趨
人類正進入全球治理的新時代,全球治理的理念之所以日益深入人心,與世界秩序的演變緊密相關。
首先,從全球治理的物質基礎來看,當今世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人類的相互依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盡管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和運動在全球范圍暗流涌動,但事實上逆全球化與全球化是一體兩面,它也恰恰反證出國際體系前所未有地擴展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的推動下,全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聯系在一起,人類相互聯系和連接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其次,從全球治理的權力格局來看,二戰后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確保人類安享七十多年和平的同時,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力量格局。全球治理這個理念發端于西方,先天帶有“西方治理”的烙印,傾向于以西方的經驗和模式為標準,把其他地區作為“化外之地”加以治理。但當前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原有的體系結構因不適應新的力量對比的變化而受到極大沖擊,導致秩序失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攻守異位,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使國際格局中權勢轉移的速度在加快,國際體系加速向多極化邁進。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不斷提高,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甚至在高科技和創新領域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經濟格局的變動也帶來了地緣政治重心的轉移,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方面,發展中國家積極要求話語權,而發達國家則顯現出明顯的回縮和保守傾向。
其三,從全球治理的范疇和參與者來看,當前全球治理的范疇日益擴大,國際關系的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包括跨國企業、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行業協會、專業人士群體、網絡社區等在內的非國家行為體對全球治理的影響日趨明顯,治理的主客體之分日漸模糊,國家、社會、自然構成了復雜的復合治理系統。
其四,從全球治理的思想和價值觀基礎來看,當前正處于世界思想和文化最活躍的碰撞期。一方面,西方意識形態的統治力和吸引力在下降,發展中國家對西方模式不再盲從;另一方面,西方世界也在哀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危機,自我反思在增加。當前的大變局和大亂局使各種思潮空前活躍,甚至導致極端主義思潮泛濫,但在變和亂之中同樣孕育著治的希望,為打破西方價值觀壟斷,吸納多元文明智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全球治理新哲學為世界指引方向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途徑,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為解決全球治理問題貢獻了有別于西方的全新哲學。
理論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際社會必須堅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必須一律平等,積極支持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同時,在周邊關系中,中國一直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理念,在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中,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的合作理念,在國際事務中,需要摒棄結盟對抗的舊思維,超越零和博弈的老套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上述國際關系理念充分反映出新時代國際關系發展的新趨勢,不僅是中國外交的新思想,更是中國外交的行動指南,將對國際關系產生劃時代影響。
政策上,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事實上,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新時代中國引領經濟全球化、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主要渠道,更是中國經濟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推手。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能夠取得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能夠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夠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能夠從邊緣日益走到世界舞臺中央,能夠不斷為人類文明與繁榮做出巨大貢獻。這一切的取得離不開過去近40年中國持之以恒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正如《黨章》所強調的,堅持改革開放,才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實踐中,中國開始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如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明顯提高,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諸多公共產品,為維護人類和平發展做出新的重大貢獻。
經濟發展中,中國經濟對外開放進入前所未有的新階段,標志主要有:一是將對外開放置于基本國策。二是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三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事實上,中國一直在努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自2015年以來已經先后建立了上海、天津、廣州等11個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自貿區,主要立足于服務業等對外開放。尤其是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加之,之前提出的建立粵港澳灣區經濟等,中國對外開放確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時,中國將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四是對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在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提出,凡是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是真正落實給予中外資企業平等對待的國民待遇。
國際上,十九大報告給國際社會發出積極信號,堅持建設開放型經濟,努力實現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在2017年11月結束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 APEC領導人《宣言》把中國發展多個理念納入其中。尤其是《宣言》將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倡的“五通”理念納入其中。事實上,在2017年9月11日,第71屆聯合國大會已經通過決議,將中國的共商、共建、共享倡議納入全球經濟治理理念,要求“各方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加強聯合國作用”,同時重申,“本著合作共贏精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前,聯合國已一致通過第2344號決議,呼吁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并首次載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各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中國理念正越來越多地被寫入聯合國決議,顯示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正變成全球治理的全新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