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林
大豆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吉林省是大豆的主產地之一,大豆產量高、品質好。為保證大豆產量和品質,必須做好對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生產實踐中,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大豆高產穩產的重要基礎。
一、種植技術要點
1、翻整土地
土壤條件對植物生長具有重要作用,要想保證大豆在生長期間吸收充足的養分,提高大豆產量,種植人員需在種植前做好土地翻整工作。首先,種植人員需深耕土地,在陽光下暴曬深層土壤,降低土壤中細菌和害蟲蟲卵數量,達到殺菌滅蟲的效果;在種植大豆前兩周,清除種植區域內的雜物,為大豆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根據土壤含水量適當補水,促進大豆發芽,加快大豆生長。
2、播種
要結合大豆品種與地塊條件,確定播種方式和播種時間。目前,雙條播種、等距穴播、窄行密植等播種方式應用較為廣泛。若地塊較為平坦,且經過深翻處理,可采取雙條播種方式,借助于機械完成播種工作。一般按照13cm與45cm的標準分別控制小行距與大行距。針對矮苗大豆品種,可將窄行密植技術運用過來。工作人員需對播種深度合理控制,避免出現過深或過淺等問題。若地塊擁有充足的水肥條件,則可采取等距穴播方式。分別按照70cm與20cm的標準控制行距與穴距,每穴株苗保持在3~4株。播種過程中,要將合理密植理念貫徹下去,保證植株個體良好生長的同時對單位面積株數盡量增加,以便促使地力、光能等得到充分利用,進而達到群體增產目標。
3、加強田間管理
首先,要科學施肥。原則是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增施優質有機肥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并為植株生長提供更多的養分。而化肥施用要注意均衡施用氮磷鉀肥,適當補充微肥。如過量施用氮肥,易造成植株貪青徒長,易倒伏。還要均衡調控底肥、種肥、追肥的比例,使大豆在不同生長期均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供給。
其次,要做好水分管理。根據大豆生長周期的實際情況,如雨量集中,要及時排澇;如較為干旱,要及時灌水,澆水以噴灌為主,避免大水漫灌。
最后,及時中耕。中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根系快速生長,提高植株長勢和抗病能力。一般進行兩次中耕,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進行。
二、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1、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可顯著降低大豆病蟲害發生概率,在播種時,需選擇適量藥劑進行包衣,有效保護種子;在大豆生長發育時期,應針對不同生長階段選擇不同的化學藥劑。不同生長階段大豆病蟲害也有所不同,只有科學選擇藥劑,才能避免大豆遭受病蟲害侵襲。在大豆幼苗期選擇多菌靈、滅病威膠懸劑紡織部病蟲害;乙磷鋁可濕性粉劑可防治大豆霜霉病。采用化學防治技術時,需確保用藥的合理性,以便正確發揮藥劑的防治作用,避免防治藥劑對大豆生長帶來危害,確保大豆健康生長。
2、大豆胞囊線蟲癥狀表現
這種蟲害是由于胞囊線蟲所導致的,這種害蟲的蟲卵處于包囊內部,在土壤之中能夠越冬。一般來講,胞囊線蟲會處于土壤下的20cm處。當大豆受到胞囊線蟲的侵害時,子葉和真葉均會出現變黃的問題,大豆植株會變得矮小,節間也會出現縮短的癥狀,大豆葉片從上到下枯黃程度逐漸減輕,呈現為火燒的狀態。大豆的根系部位出現鼓包、破裂的現象,此時大豆露出胞囊,胞囊的顏色為白色,部分大豆的根系出現結瘤的癥狀。
3、大豆霜霉病
本種病害具有較高的發生幾率,容易導致大豆植株落葉、凋枯或種粒腐爛等問題出現,造成30%~50%左右的減產。大豆霜霉病由雙霉菌侵染導致,病苗子葉一般不會出現癥狀,初期有褪綠斑塊產生于第一對真葉基部,逐步向葉片整體蔓延。病情發展過程中,本種癥狀將會出現于病株所有葉片上。進入到花期后,若氣候濕度較高,容易有灰色霉層產生于病斑背面,病葉逐漸發黃和枯死。若病害侵染到豆莢,一般外部不會有明顯癥狀產生,但有黃色霉層形成于莢內,被害籽粒光澤較弱,質量降低。溫濕度是大豆霜霉病的主要誘發因素,若季節雨水較多,溫度適宜,病害將很容易出現。針對本類病害,要對抗病品種積極培育和推廣。拌種過程中,可選用50%福美雙藥劑或70%敵克松藥劑。由于病苗具有明顯癥狀,識別難度較小,種植人員要將病苗及時鏟除掉,避免病害的傳播蔓延。發病初期,可向植株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藥物。
4、生物及物理防治技術
生物及物理防治技術可有效防治大豆病蟲害,例如可將拌有草木灰或細土的白僵菌粉撒在豆田壟臺上,這樣落在地上的脫莢幼蟲會接觸到白僵菌孢子,繼而發病死亡;利用振頻式誘蛾燈誘殺大豆成蟲;將赤眼蜂放入田間,可殺滅成蟲產卵期的蟲卵;合理選擇抗病性能較高的大豆品種,合理搭配種植品種;定期檢測當地大豆病蟲害發病規律,選擇適合輪種的大豆品種;及時深翻土壤,治理土壤內殘留病蟲,減少越冬病菌量。
綜上,隨著人們綠色意識的提高,綠色無公害大豆將會成為市場的主要需求類型之一,可以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和健康需求。大豆有較多類型的病蟲害,發生病蟲害之后會降低大豆的產量以及質量。在這種背景下,在對大豆病蟲害進行防治時需要選擇新型的技術,如生物工程、生態技術等,在保證大豆無公害的基礎上提升大豆的產量。在進行病害防治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主要的病害和蟲害類型來選擇防治的技術,確保防治的效果,進而為大豆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除去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之外,也需要不斷改善大豆的種植技術,促進大豆的健康成長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