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長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因營養豐富,成為人們日常餐桌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大豆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水平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需要優化大豆種植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實現大豆豐收,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本文主要介紹大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關鍵詞:大豆;栽培技術;病蟲害;對策;
1大豆種植技術
為保證大豆優質高產,需要做好前提工作。土壤質量與大豆生長期間獲得的營養密切相關,因而應精心挑選種植地。需要嚴格選擇大豆種植土壤,確保土壤質地優良,具有良好的排灌條件。北方土壤是典型的黑鈣土,非常適宜種植大豆,可為大豆提供充足的營養。地塊選好后,需要對土壤進行科學處理,提升土壤的性能,為大豆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當前茬農作物成熟收獲后,也需要及時對收獲位置的土壤進行處理,通過翻耕方式將土壤內殘留的有害物質翻到表面,以方便清理;同時可將枯枝爛葉、雜草等埋入土壤中,經過腐化后提升土壤的養分。在種植大豆之前,種植地還可種植小麥、玉米等禾本科農作物,以避免與大豆重茬。
1.1合理選種播種
為了實現大豆高產,需要根據區域實際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選擇適合的品種,目的是依托品種提高大豆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實現高產高質。在大豆種植時,要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選擇最適合大豆生長的時期進行,目的是保證土壤、溫度、氣候等條件利于大豆生長,使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營養,為后續的生長奠定基礎。
1.2科學控制密度
大豆種植過程中密度的控制也是影響其產量的重要因素。種植過程中密度過稀會出現斷苗甚至斷壟的現象,進而影響產量;密度過大,影響大豆植株的生長,不利于單棵植株高產,也影響產量。在控制種植密度時,要結合大豆成熟期、品種及土壤條件等進行,并對大豆的生長規律進行研究,目的是通過科學的種植密度,使大豆在健康生長的過程中提高產量。
1.3適時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也是大豆高產的重要影響因素,田間管理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等環節。首先,施肥。在大豆種植前,可以在深耕環節施加底肥,目的是保證土壤營養均衡。在大豆生長過程中,要根據大豆的生長狀況進行肥料的施加。在最初種植時,可選用氯化鉀、尿素等補充土壤肥力,目的是保證種子能及時發芽和出苗,同時為幼苗的生長提升充足營養。其次,除草。第一環節的除草是春耕時期,通過深耕將可能長出的草翻耕到土壤底層,減少草的數量。之后再根據大豆的生長情況進行除草,除草的目的是避免雜草和大豆植株爭搶營養。再次,灌溉。灌溉需要根據大豆的生長情況和天氣情況進行,如果連續陰雨天氣,則不需要灌溉,避免過度灌溉,影響大豆根系生長。
2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
2.1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主要從根部開始發病,首先長出褐色的小斑點,然后沿著根莖迅速蔓延,最后整個大豆根部變成黑褐色,輕者導致大豆減產,豆莢小且數量少;嚴重時可導致大豆植株直接死亡。可以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用菌克毒克300倍液進行噴灑。此外,可采用農業措施進行預防,如大豆和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種植,可有效減少大豆根腐病的發生。
2.2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是由前茬種植的農作物在土壤中殘留的病菌引起的。這主要是因為前茬種植的農作物與大豆屬于同一種種植結構,殘留病菌對同類結構的農作物產生影響。如果前茬是與大豆無關的種植結構,可以避免菌核病的發生。因此,可以采用輪作減少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另外,大豆種植管理不合理、植株密度過大、翻耕不到位都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農業防治手段以外,還可以在其發病時選擇菌核利殺菌劑噴灑土壤表層,以有效遏制菌核病進一步發展。大豆菌核病一旦進入流行期,藥物防控無法發揮作用。因此,要及時防治大豆菌核病。
2.3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由種子和土壤殘留病菌引起的,發病時主要在葉片出現癥狀,進而蔓延到豆莢,天氣干旱和比較炎熱時會抑制其發生蔓延,在雨季等潮濕空氣中會迅速蔓延。大豆灰斑病侵染大豆幼苗后,導致病菌傳播形成循環,最后侵染豆莢,導致大豆減產。預防灰斑病可以在選種時選擇生命力頑強的種子,以有效減少灰斑病的發生。如果進入發病的流行期,考慮用多菌靈等藥劑對大豆進行噴灑,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大面積發病時需要7d噴灑1次藥劑,減少病菌對大豆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2.4大豆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又稱黑根病,屬于真菌性病害,在幼苗期比較常見,會導致大豆幼苗大面積死亡。發病時,初期無明顯的特征,隨著病菌擴散,大豆葉子變成褐色。防治措施是藥劑拌種和保持合理的種植密度。在雨季多發的季節,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避免因土壤潮濕導致病菌進一步發展,造成大豆根部腐爛。大豆立枯病發病時,采用三乙膦酸鋁對大豆根部進行噴灑,連噴3次以上。
2.5食心蟲
在大豆植株表面無法輕易發現食心蟲,如果出現大量蟲子成團現象,可以判定是蟲害發生的前兆。一般采用物理手段進行防治,在種植地上覆蓋地膜,防止蟲害進一步發展。此外,可以采用敵敵畏對大豆進行熏蒸,也可采用生物手段進行防治,在田間布置一些赤眼蜂等食心蟲的天敵昆蟲,以有效減少食心蟲的數量,避免大豆被侵害。
2.6紅蜘蛛
紅蜘蛛是通過雌性蟲子在大豆莖葉背部產卵并吸取莖葉養分危害,開始不易被發現,后期會在葉片上形成黃色的圓形斑點,顏色變深出現枯萎。可以通過合理的田間管理防治紅蜘蛛,施肥時添加足夠的氮肥,做好雜草清理工作,保持大豆植株的水分;也可以布置其天敵食螨瓢蟲等,有效減少紅蜘蛛的數量;還可以使用阿維菌素藥劑,通過兌水合理稀釋對大豆植株進行噴灑,以驅除紅蜘蛛[6]。
2.7大豆螟蟲
大豆螟蟲是喜好潮濕環境的紅色害蟲,主要以大豆種子為食。大豆螟蟲是大豆的常見蟲害,會導致大豆嚴重減產,殺傷力非常大。大豆螟蟲白天隱藏在大豆莖葉或豆莢的背面,不易被發現,夜間開始活動,啃食豆莢,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和農業經濟效益。此外,大豆螟蟲還會在啃食完大豆之后進入土壤,在下一茬作物上繼續危害。對此,需要采用輪作的方式對其進行控制或采用化學藥劑對大豆噴灑,噴灑應避開有風天和陰雨天,輪流使用藥物,以避免出現抗藥性。可以使用阿維菌素或克特乳乳油對大豆進行噴灑,減少蟲害對大豆的影響。
3.結語
總之,大豆種植與人們生活相關,與農業經濟發展相關,與社會穩定相關。農業技術人員要深入研究區域的氣候、土壤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種植技術,并有效防治大豆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加強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的協調與配套,重點推廣低毒、低殘留、高效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技術,在有效控制病蟲危害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使大豆在正常生長的基礎上高產高質,最終發揮其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石麗娜.大豆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3):59.
[2]楊佳慧.淺談大豆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治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20,(6):81-82.
[3]崔瑛.山東萊陽大豆栽培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1):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