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摘要:隨著國內外農業的迅速發展,各種利用新型的、先進的科技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手段成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及關鍵控制點。近年來,農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發展,新型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不斷適應生態農業的發展需求。目前,我國在植物病蟲害防控方面形成了以化學農藥為主,栽培措施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輔的防控體系。但長期的不合理使用導致病原菌對化學藥劑產生了抗性。新型病蟲害防治手段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關鍵詞:農業;病蟲害;新型防治;技術
1農業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1技術落后
從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病蟲害的防治情況來看,很多農戶對化學藥劑的依賴性很強,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會對周圍環境及土壤造成不良影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作為比較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在我國還沒有完全普及,農戶對這些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知之甚少,因此,防治技術落后是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1.2管理不到位
農業種植過程中存在病蟲害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農作物本身攜帶發病因子,農民種植農作物之前并未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大量使用發病率較高的種子,必然會引發病蟲害并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產。在管理農產品的過程中必須提前處理攜帶病蟲的種子,采取合理的方法做好全面處理工作,這樣才能提高作物質量與產量。
2農業病蟲害新型防治技術
2.1病蟲害預測
有效的病蟲害預測是提高作物植保綜合防控水平的關鍵。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與溫度、降雨、濕度、風和光照等局部氣象條件直接相關。這些局地氣象因子由于能夠更容易地被準確觀測而成為預測模型中的關鍵輸入因子。氣溫、降水、濕度等參數常被用于作物病蟲害預測模型的輸入參數,而風、光照等因素在模型中體現得較少,后續有待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
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除受到氣候、氣象因素的影響,還受到病蟲原分布、寄主狀況以及種植模式等因素的影響,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病蟲原是病蟲害發生的基礎,普遍的病蟲原寄生地除了田間植物殘體,還有土壤、種子和其他繁殖體。因寄主或氣候的影響,有些病蟲害的病蟲原只能來自異地。另外,在作物敏感期期間也是預測防護病蟲害的重要時期。
2.2農業防控技術
在使用農業防控技術過程中,要做好土壤培育工作,給種子提供良好生長環境,為種苗的長成和培育提供充分的營養物質,進一步消除土壤中殘存的病害,提升土壤活性。同時,還應該做好播種前深耕工作,對土地進行人工消毒滅菌,科學利用旋轉技術,預防土壤退化,確保土壤有機肥力,禁止使用化學藥劑和化學肥料,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可以適當施加有機肥,還可以利用深耕休耕、清溝排淤、晾曬、通風方式,殺滅土壤中的蟲卵,縮小病蟲害發生空間。還應該利用半透明通風處理方式,改善種植環境,利用溫度條件對土壤進行殺菌處理,做好清理工作,提升收獲成果。除了土壤培育,種植戶還應該進行農業輪作,合理安排播種期,一定要確保同一塊農田的種植作物及時更換,運用換茬技術合理規避病蟲害高發期,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讓害蟲和益蟲同時生長,從而提升病蟲害預防效果,通過合理輪作,提高生產經濟效益。
2.3生物農藥
2.3.1微生物農藥
蝗蟲微孢子蟲作為一種已經商品化的病原微生物,廣泛應用于蝗蟲災害防治,且具有人畜無害、環境友好、成本低廉、防治時間持久等優越性,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生物農藥。
2.3.2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藥劑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藥劑寡雄腐霉菌均對葡萄灰霉病菌和離體果粒灰霉病菌具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而且對有益生物、生態環境及果樹的生長發育均無不良影響,其對果樹生產是安全的,可在葡萄生產中推廣使用。研究發現,瑞香狼毒中的一些化合物可用于蚜蟲、螨蟲、菜青蟲及其他害蟲防治。瑞香狼毒所含有的香豆素類化合物可分為兩部分開發:一部分作為殺蟲劑開發,另一部分作為除草劑開發,為增強除草效果,可以添加一些能引起植物ROS累積的助劑。采用二氧化碳超臨界提取法提取狼毒大戟中的有效成分配制成藥劑,高濃度藥劑可迅速殺滅蛾蝶類害蟲,低濃度藥劑殺滅小型害蟲的效果達到100%。銀杏外種皮與垂序商陸葉提取物均能對小菜蛾表現出良好滅殺活性。12a-羥基魚藤酮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次生代謝產物,將其制備成生物農藥,其殺蟲機理是通過抑制害蟲呼吸作用中的電子傳遞,來達到防治煙蚜的作用和效果。利用靶標酶設計綠色環保農藥已成為農藥開發的重要領域,目前對杠柳新苷類殺蟲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表明,該化合物對V-ATP酶的活性具有顯著抑制性。
2.4物理防治技術
在農業種植示范區和大規模種植示范基地可以利用太陽能殺蟲燈,啟動項目資金,做好安裝調試,每1.47hm2安裝一臺太陽能殺蟲燈,有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捕殺螟蟲和飛虱,降低田間落卵量,還可以使用大螟性誘劑、卷葉螟性誘劑,根據種植面積具體規劃和設計安置密度方案,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還可以構建病蟲監測機制,綜合分析農作物生長情況,及時觀察害蟲遷入遷出情況,從而確保防治行為具有及時性和有效性,避免傳統種植方法中的防控滯后弊端,通過綠色防控體系,提升防控效能。
2.5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主要是從人為管理方面進行有機農作物的養殖和病蟲害的防治。農戶要想提升有機農作的經濟效益,必須合理安排種植日期,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農作物類型,適時播種,避免盲播盲種,全面掌握農作物種植知識,科學使用信息技術,遵循技術人員和專家的意見,加強有機農作物的日常管理和維護。農業技術部門要定期開展農業知識培訓,為種植戶提供專業技術指導,提升其有機農作物的病蟲害綜合防治能力。還應該加強田間管理和巡查,及時發現雜草、害蟲、碎葉、蟲卵等不利于農作物健康生長的現象,并及時做出人工干預,降低蟲卵附著率,在病蟲害還沒有大規模傳播之前就有效控制其蔓延速度。如果農戶發現不及時,也不能利用施加化學藥劑的方式進行控制,可以利用人工誘殺,人工投放天敵等方式進行治理和控制,如果害蟲發生范圍不大,可以遵循“黃金規則”暫時不展開處理,權衡防治成本與損失之間的關系。
2.6基因防治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為植物導入抗病蟲害基因,提升植株自身的抗性,如導入Bt基因的轉基因大豆植株提高了抗暗黑鰓金龜幼蟲的能力。轉入CryIIem基因的大豆對鱗翅目類害蟲具有顯著的抗蟲作用。PnKTI基因編碼的產物能通過抑制小菜蛾腸道內胰蛋白酶從而對小菜蛾表現出良好的抗性。有研究表明,干擾小菜蛾的保幼激素受體(Met),小菜蛾卵巢發育受到明顯抑制,卵黃沉積減緩,成熟卵子數目減少,產卵量也隨之降低。但轉基因作物帶來的生態安全問題不容小覷,這其中就包括轉基因作物對土壤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土壤的養分、理化性質、酶活性、土壤中動植物及微生物的影響。此外,還具有使用門檻過高、技術不成熟、病毒殺蟲效率低、速率慢,易產生抗藥性等一系列問題。
結論
綜上所述,農業種植過程中,綠色、安全的病蟲害防治效益要遠遠高于傳統種植理念下的效果。因此,筆者建議農業種植戶應該利用無菌育苗技術,科學選種,實施垂直化種植,增加生物多樣性,利用農業防控技術、生物防控技術、物理防治技術,人工科學管理等方式,遵循“黃金規則”,從而實現科學植保、綠色植保。
參考文獻:
[1]楊同慶.試論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原則與方法[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9):35.
[2]王超,章利華,張停林,等.從病程角度闡釋種植作物病害防控策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9(4):94-98.
[3]張茹琴,王琰,王志奎,等.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種質資源的豐產性及主要病蟲害抗性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20(19):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