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湯華穎 劉雪松
近年來,農民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并沒有得到高產優質高效益經濟效果,反而造成了對土壤及產品質量及環境的危害和資金的浪費。根據我縣土壤氣候特點,多年來的經驗,適合我縣的馬鈴薯減肥減藥高產技術方案。
一、種署準備
1、品種選擇與種署挑選
選用脫毒種薯,增強潛力較大的馬鈴薯品種。如“尤金”“荷蘭15”“克13”等。種薯出窖后,首先要進行挑選,除去凍、爛、病傷種薯,而選擇那些薯塊兒整齊,符合本品種特征的種薯。
2、困種催芽
在播種前15-20天,10度-15度散射光條件下進行。3-5天翻動一次。使之見光均勻,種薯表面曬成濃綠色,待幼芽冒追、顏色變成濃綠或紫綠根點突出時即可切塊播種。在催芽過程中,及時淘汰除病、爛薯,以保證苗齊、苗全、苗壯。
3、種薯切塊與消毒
種薯切塊在播前兩到三天進行。切換大小為30-50克。切換從臍部開始,切成楔狀,每個切塊含一到兩個芽眼。頂芽一分為二,切換時淘汰病、并爛薯。切刀進行消毒,使用消毒藥劑為500倍升汞或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切塊用草木灰拌均。切塊兒應在兩天內下地。
二、選地、整地輪作
馬鈴薯對土壤的適應范圍較廣,選擇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有機質含量高,地下水位低,易于排灌等砂壤土為宜。前茬作物以未施用殘效除草劑的玉米、麥類、大豆等非茄科類作物茬口為宜。做好秋翻、整地工作。
三、播種
1、播期
當十厘米土層溫度穩定通過6-7度時進行播種。一般在五月上旬開始播種。
2、播種
采用機器播種或人工點播,要求開溝、施肥、點種、覆土、鎮壓作業連續完成不得晾墑。播種深度約為7厘米。3、密度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畝保苗3200-3400株,播種量為每畝100-150公斤。
四、施肥
馬鈴薯喜鉀作物,結合其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水平,目標產量2000-2500公斤鮮薯塊兒推薦的配方施肥量為每畝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氨15-20公斤,硫酸鉀10-20公斤。施肥方法為農家肥、磷肥和鉀肥全部做種肥施入。施肥深度,在20厘米左右,但應避免直接和種薯接觸,最好是施在薯塊下或旁三到五厘米處。
五、田間管理
1、滅草
①苗前滅草。在出苗前15-20天進行。每公頃用90%乙草胺2000毫升加50%秦草酮750克加水400公斤進行機械和人工噴霧。
②苗后滅草。在雜草2-4葉期每公頃用48%的滅草松2.5公斤加10.8%蓋草能0.8公斤加水400公斤,進行機械和人工噴霧。
2、苗前
苗前深松。在封閉滅草前、播后10天-15天進行深松,深度在30厘米以上。這有利于耕層溫度提高,促進早出苗。
3、查田補苗
出苗后進行查田補苗,間閣適當加密度留有補苗的苗口。
4、中耕培土
苗期壟溝深松35厘米以上。中耕培土要做到。“三鏟三蹚”。第一次鏟、蹚在封壟之前進行,苗高十厘米左右時進行,這時幼苗矮小,淺鋤既可以松土滅草,又不至于壓苗傷根。第二次鏟、蹚在苗高18到20厘米進行,有利于葡萄莖的增長和塊莖的形成。第三次鏟、蹚在封壟之前進行,高培土。
5、適時灌水
灌水有溝灌、噴灌等方法地勢平坦地塊可采用溝灌,一般采用隔籠灌溉。地勢不平的地區,應用噴灌。一般在幼苗期,現蕾期開花期結薯期灌水,如遇高溫干旱天氣,進行次數不等的灌水,控制土壤水分含量60%-65%。做好防旱排澇工作。
6、病蟲害防治
①根據蚜蟲監測數據,制定發防蚜蟲方案。在蚜蟲爆發期重點防蚜,根據防治情況制定殺秧時間,確保種薯質量。
②藥肥一體化防病技術在馬鈴薯防病過程中。將防病藥劑,葉面肥相結合。一次性同時噴施,降低農藥的使用量。
六、收獲
一般適宜到收獲期,九月中下旬。采用機器收獲和人工收獲的方法,選擇晴天收挖,撿除病蟲害薯、畸形薯,即可分、分類儲藏和銷售。
七、綜上所述,馬鈴薯作為糧菜兼用作物憑借自身較高的營養價值及口感受到人們的歡迎,馬鈴薯種植普遍營養全面,做法多樣,深受人們喜愛,憑借自身較高的營養價值及口感受到人們的歡迎,為了進一步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及品質的提升。確保減肥減藥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通過做好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保障種薯的質量,對于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產業收益、增加產業和商品競爭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