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金錄學
摘要: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經濟的高效發展需要依賴第一產業的支撐。在我國的農作物產業結構當中,玉米因為應用范圍較廣、經濟價值顯著,在國家糧食產業結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隨著玉米種植時間的不斷延長,栽培管理過程中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出現一個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長的環境,從而給各種病害的發生流行提供條件。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玉米病蟲害的發生,應該積極應用新技術新理念,有效提升玉米單位面積內的產量和品質,不斷優化和加強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1.玉米栽培技術要點分析
1.1合理選種
玉米種子供需仍存在著很大的區域性與品種的差異性。基于地域環境與地區種子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國有種子部門退出種子市場之后,我國的種子市場秩序被擾亂,不良品種的種子在市場上頻頻出現,導致我國農民在選購種子時利益得不到保障,所以政府應該加強農民鑒別種子能力,提高鑒別與選擇種子的能力,指導農民根據當地自然條件,了解種子市場的變化,選擇正確的品種,確保玉米種具備較高的抗倒伏和抗病蟲害能力,保障玉米出苗率。
1.2深翻平整土地
據調查研究,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種植玉米之前都對土地進行了翻耕,但沒有施入有機肥進行深耕。且由于玉米根系體積較大,所以根系的分布對玉米的生長過程有巨大的影響,如果玉米根系分布較窄,植株頂層就無法得到光照,無法吸取充足的養分,容易導致嚴重營養不良與植株倒伏的現象,玉米就無法正常生長。因此,在種植地處理上,應結合玉米根系發達,植株高大,適應性較強的特點,選擇良好的土壤環境,為玉米生長提供了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給玉米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最大限度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水分利用率,可選擇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地勢平坦、通透性好的土壤進行種植,確保地表無雜物,為后期播種打下良好的基礎。
1.3播種
1.3.1播種時間。
正確播種是玉米產量高低的重要保障,清明節至立秋節之間時間均可以播種玉米,結合氣候,露天播種適宜于清明節后,土壤溫度上升,地膜覆蓋播種玉米,可獲得最高產量和品質。夏玉米一般在立夏節開始播種,發育期在90至100天。因玉米在秋冬之交停止生長發育,因此,秋玉米播種時間比較有限,播種時間最好確定在立秋節之前播種完畢,這樣能最大限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加厚活土層,保證水分與養分的吸收,青儲玉米在立秋后到處暑之間播種,有利于把藏在土地里面的害蟲凍死,減少病蟲害發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選擇早熟品種播種,青儲玉米可以在處暑節氣前后播種,到玉米停止生長時收獲。
1.3.2種植密度。
玉米合理的密植,控制好種植株行距,才能提高產量,減少病蟲害發生。玉米種植密度受品種的特性、氣候條件土壤狀況的影響,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土壤的肥沃度進行選擇,肥力高,水分充足的土壤可以實當密植,肥力低,水分不足的土壤適合稀植。
2病蟲害防治
2.1農業防治
玉米病蟲害防治期間始終堅持農業防治為主的原則,通過選擇最佳的播種日期確定最佳的定植密度,加強對玉米病蟲害的針對性監控等諸多措施,降低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率,農業部門也應該對監測到的病蟲害及時向農民群眾公布,發布相應的蟲情蟲害,對農民群眾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提高玉米病蟲害的防治質量。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害蟲天敵或者生物農藥對玉米病蟲害進行針對性的防控。通過利用生物鏈之間各類生物之間相互抑制的特征,通過在田間培養害蟲天敵,能夠確保田間害蟲的數量達到一個動態平衡,將玉米病蟲害控制在一個動態的范圍當中,不會對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危害。另外還可以積極推廣生物農藥微生態農藥和植物性農藥,因為這些農藥具有選擇性和專一性,只會對某一類病蟲害造成嚴重威脅,不會傷害到田間的害蟲天敵,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生態效果較好。同時在田間還可以設置殺蟲燈,利用顏色、光線、味道對害蟲成蟲進行驅殺,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避免產生耐藥性。
2.3化學防治手段
現階段化學防治手段仍然是玉米病蟲害最常用的手段,在病蟲害化學防控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推廣應用低毒、低殘留、廣譜高效的化學農藥。并且應該明確藥物的最佳使用時機,最佳使用劑量,避免不同種類的藥物隨意搭配,要確保各個藥物在搭配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拮抗作用,聯合發揮藥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提升病蟲害防治成效。
3玉米常見病蟲害防治對策
3.1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是一種通過蝽蟓傳播的病害,該病一旦發生,玉米生長速度變緩,其心葉的顏色變為白綠色,無法正常伸展。另外,粗縮病的發生還會影響玉米植株的抽穗及結實,導致其雄花無法完全發育。如果沒有及時對粗縮病進行有效防治,會使玉米的產量及質量受到直接影響。當前針對玉米粗縮病并沒有有效的防治藥物,因而需要對該病進行提前預防。在玉米種植品種選擇過程中,需要選擇具備較強耐病性的品種,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可以通過適時早播以錯開感病敏感期及蝽蟓的傳毒期,使粗縮病的發生概率得到有效降低。另外,在實際栽培過程中種植戶還需及時除草,一旦發現病株立即拔除。
3.2地老虎
地老虎又被稱為地蠶或者土蠶,主要發生于秋季多雨時節,這是由于此時土壤較為濕潤,雜草數量較多,這種條件極適宜地老虎繁殖。地老虎的幼蟲會在地面將玉米幼苗的莖部咬斷直至植株死亡。當前地老虎較為常見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采用糖醋液提前誘殺成蟲;將100g40%毒死蜱乳油兌入50kg水后對被害苗進行灌根處理。
3.3玉米蚜蟲
玉米蚜蟲又被稱為膩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蟲害,一旦發生會導致玉米產量的降低。蚜蟲主要通過成蟲或者幼蟲刺吸植株以獲取汁液,附著于苗期玉米葉片的背部。一旦發生蚜蟲,輕者玉米植株生長較慢,重者植株會發生死亡。在大喇叭口期,不僅玉米蚜蟲的數量明顯增多,同時其雄穗的分枝上還會布滿黑穗。在玉米蚜蟲防治過程中,除了選擇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以及田間清理外,還可以采用80%敵敵畏乳油或者40%樂果乳油進行噴霧防治。
3.4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主要發生于東北及華北地區。該病主要發生于玉米生長的中后期,危害玉米的葉片及葉鞘。患病玉米葉片可見形狀類似于水漬顏色為青灰色的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逐漸枯萎,如果病情較為嚴重玉米植株還會受到危害,出現發育不良及植株矮小的問題,如果防治不及時玉米的產量、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在對玉米大斑病進行防治過程中,首先需要選擇具備較強抗病害能力的品種,同時要合理密植,保證田間良好的通透性。另外,也可以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防治。
4.總結
總之,加強玉米生產種植技術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將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其中,也是有效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重要途徑。這不僅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玉米種植的健康持續發展。對此,應當引起人們更高的重視,加強推廣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牛銀雪.優質玉米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南方農機,2020,51(14):71-72.
[2]張平.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0(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