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明
摘要:近十年間(2009- 2020年)關于中國法制史研究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已經超過300篇,對夏商周律、秦律、隋律、唐律、清律等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好的成就,不僅為新的法制史研究提供理論支持,還為我國法制體系完善、法制社會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見深入研究法制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理應得到重視及關注。
關健詞:法學;法制史;研究綜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關于“中國法制史”的研究不斷得到深入,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就,相關數據顯示,1979年-2020年關于“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論文發表超過300篇,超過80%的學術論文都發表在《法學研究》上,為后期的法制史研究提供參考,并引領相關法學研究者完善法制體系,促進中國實現法制社會。盡管如此,通過近十年的法制學研究發現,我國法體系依然不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及條例依然無法滿足越來越多樣化的法制需求及要求,這意味著相關學者及研究人員必須基于近十年法制史研究現狀、成就及問題等,繼續深研“中國法制史”,以找到解決法制問題、完善法制體系的方法。所以下文先綜述了近十年中國法制史研究成果及其對象內容,然后分析繼續深入研究的措施及方法,希望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價值。
1近十年“中國法制史”的研究成果及其對象內容
本文主要從夏商周律、秦律、隋律、唐律、清律等方面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對象內容,具體如下:
1.1夏商周及秦朝時期的法律研究成果及對象內容
通過《法學研究》相關期刊論文了解到,從1979年就開始對夏商周及秦朝時期的相關法律進行研究,相關文獻綜述有梁鳳榮的《〈呂刑〉在中國法律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王沛的《西周邦國的法秩序構建:以新出金為中心》、李力的《秦漢律所見“質錢”考辨》等,直到2008年該時期的法律研究才逐漸減少[1]。
1.2唐朝時期的法律研究成果及對象內容
唐朝法律不僅繼承了前朝的優秀法律文化,還衍生出很多先進的法律法規,并完善了關于農業、社會治安等方面法制體系,相關文獻有郭寅楓的《〈唐律〉別籍異財之禁探析》、閔冬芳的《唐律“夜無故入人家”條源流考》等,都強調社會治安問題,用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減少社會安全問題發生,唐朝時期的法律為清朝及后期的法律體系建設及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礎[2]。
1.3明清朝時期的法律研究成果及對象內容
2009-2020年都對有很多學者及專業對清朝時期的法律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文獻有春楊的《明清時期田土買賣中的找價回贖糾紛及其解決》,主要用來解決土地規劃問題及土地買賣問題,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土地管理及規范作用;吳佩林的《法律社會學視野下的清代官代書研究》主要用來解決官員管理及政治問題,減少官場貪污腐敗等問題發生;柴松霞的《清末改革司法職權配置考察》和陳新宇的《欽定大清刑律》等,主要應用于具體制度的考證,更為現代刑法的完善奠定良好基礎[2-3]。
此外,相關學者還對、隋、南朝以及中華民國的法制進行了深入研究,都為后面的法律制度及法制體系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及借鑒價值。
2深入研究“中國法制史”的措施及方法
2.1最大化收集史料,實現拓展化研究
需要最大化收集關于湖北、山東、山西等地出土的金文資料,諸如王沛的《西周邦國的法秩序構建:以新出金文為中心》、原美林的《明清家族司法探析》等,以進一步證實夏商周律、秦律、隋律、唐律、清律等現有研究成果的真實性,并未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的法律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同時還實現了中國法制史的拓展化研究。此外,法制研究學者們還需要提高對冷門法制課題研究的重視度及關注度,例如蔣鐵深入研究了“獄貴初情”,并發表了《中國古代審判中的獄貴初情》專題論文,填補了“古代審批”方面的法制研究空白,為法庭審判方面的法制體系完善提供可靠依據及借鑒價值[3]。
2.2要敢于持續關注和學術論證辯駁爭議性問題
例如曹旅寧等發表的《玉門花海所出〈晉律注〉初步研究》,不僅研究和探討了“諸侯律與八王之亂的關系”,還論證辯駁了“后魏律淵源以及河西律學”等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更提出“漢律、晉律、唐律”存在繼承關系等看法,這些論證、辯駁及新看法都為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礎[4]。此外,陳靈海的《國家圖書館周字51號文書辨疑與唐格復原》對《開元職方格》殘卷提出了質疑,認為該書只是一件下行牒文書,并不屬于“唐格”,不應該納為唐朝法律系列文書,后面經過多個專家研究驗證了這一質疑,后面就將該書剔除“唐格”,進一步糾正和修復了“唐格”。
2.3立足法律全球化視角完善研究方法、更新知識體系
首先,要敢于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思維模式,以打破固有局限思維,借助全球不同國家的文化理論,從社會學、人類學、法律社會學等角度及維度研究中國法制史。同時還需要站在學科交叉研究角度挖掘問題,并運用獨特的法律社會史學方法研究法律與社會經濟、政權及文化等的關系[5]。其次,要學會從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法制史,然后在該基礎上深入解讀和精準考察各種法律制度,諸如徐彪和董蕊在深入解讀和精準考察“清朝法律制度”后發表了《清代的開復》,對清朝的法律主體、開復程序等進行了詳細闡述。
此外,法制史的研究還需要重點探索國家治理和社會控制的關系,例如張曉蓓研究并發表的《清代冕寧訴狀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糾紛解決機制》,從法制角度闡述了清朝時期西南地區治理與社會控制的關系,為當今國家治理與現代法治建設提供參考機制。
結語
近十年對我國法制史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夏商周律、秦律、隋律、唐律、清律”等方面,有的學者則從全球法制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法制史”,希望對完善現有的法制體系起到積極作用,以實現法制社會和促進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上文根據相關文獻,對近十年我國法制史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參考文獻
[1] 楊田甜. 關于近十年我國法制史研究的思考 ——基于《法學研究》的考察視角[J].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5(5):60-63.
[2] 侯欣一. 價值、條件及可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法制史研究之思考[J]. 學術研究,2018(2):67-72.
[3] 翁卓揚. 關于中國法制史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J]. 絲路視野,2017(36):106.
[4] 閆藝文. 關于法制史研究對象的思考[J]. 時代教育,2017(5):253.
[5] 孫文睿. 中國法制史研究中的"史實"與"史識"[J]. 職工法律天地,2018(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