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 林春梅
摘要:風格獨具的紫陶文化孕育在建水獨特的文化之中。建水紫陶其獨有的審美觀、實用與藝術的巧妙結合,體現的是建水人對文化生活獨特的理解,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是建水紫陶美學價值。
關鍵詞:建水紫陶 ?美
建水紫陶是遵循著審美原則來創作的,莊重典雅、簡約雅致的外形之美,通過造型、色彩、紋飾等要素來體現,它與建水的本土文化是一致的。建水紫陶精品呈現出的沉穩含蓄、勻稱雅致的氣質,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意識、道德觀念、人文精神向藝術的生成,在細致繁復的理性制作過程中充滿了藝人們對紫陶其質樸、溫厚品性的喜愛,純粹而豐實,熱情而謹慎。點之于線、線之于面、線之于線、面之于面的轉變,于建水紫陶豐腴與瘦勁,典雅與流麗,粗獷與清秀,穩重與疏朗之中。建水紫陶的形制對方與圓的調和、點與線的轉換,體量大小的把控和諧自然,從而造就了形態上方圓有致、虛實相生、疏密得益、相互映照的空間關系,其經典之作往往蘊涵了巧妙而和諧的變化,凝聚著民間質樸而美好的造物觀念和歷代文人對東方美學的精神理念,也體現著創作者個人的品格修養和人生追求。
常見的建水紫陶器是以最基礎的圓形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圓形為主的紫陶器型,具有容易成型、容量較大、不易損壞等諸多優點。圓形作為基本的形體,圓的形體所產生的圓滿感、穩定感等因素,最易為人類接受。建水紫陶在器型的制作方面具有了較為固定的造型,不求標新立異,多以平實見長,不同窯戶都有自己擅長制作的器型,同一器型在造型樣式的細節上又各有不同,平和、溫厚的韻致是其造型的獨到之處。滇南瓊玉的質感之美是建水紫陶尤其重要的藝術特征之一。紫陶與玉的硬度大致一樣,視覺上或方圓有度、或端莊素雅,觸覺上更能體會到紫陶器皿的細膩柔和、溫潤如玉之感。建水紫陶泥質極細,膩如膏脂,因而制作的器皿無需釉料、質樸天成。燒制成品后,通過磨制工藝即可獲得多種不同的質感。盡管磨制這一環節的工藝既耗時又耗工,但它卻能夠使建水紫陶蛻變出其他陶瓷器無可比擬的獨特質感。建水紫陶陶泥的含鐵量較其他陶泥要高,因此在剛燒成的器物表面都會附著一層金屬樣的光澤和細砂狀的肌理,隨著礪石由粗到細的不斷打磨,陶體表面的金屬光感漸漸褪去,逐漸平滑,可以通過對磨制程度的恰當控制,獲得不同質感的亮光或啞光效果,以至如同鏡面一般,光可鑒人。也有在同一陶體上使用多種不同的磨制技藝,使紫陶表面裝飾的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產生出更為變化豐富的感官體驗。磨制工藝完成后,展現在眼前的建水紫陶如破繭成蝶,完整呈現陶土在經過高溫煅燒后所特有的自然之美,這也最大程度地展現了紫陶如玉一般古典雅致、溫潤沉靜的本質特征。
紫陶制作的過程歷經選料、制泥、拉坯、繪制、刻填、精修、燒窯、磨光等步驟,其中燒窯過程是讓泥坯由軟及硬的關鍵一環,可使其在拉坯繪制,刻填精修后的柔糯泥坯煉成金石之軀,使紫陶之美得以固化升華。整個過程環環相扣,藝人們在制陶的每一環節、每一步驟、每一細節都能夠一絲不茍地通力協作,集勞動與智慧于一身,默契配合才能成功。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師法造化而又超越自然的審美追求,是紫陶藝術的升華。那些火候不到,燒制不夠的紫陶,用手指輕輕叩擊發出的聲音是低沉、沙啞而短促的,并且在擺放一定時間之后很有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產生裂痕甚至崩開口子,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只有那些制作精良,燒制老成,火候到位的紫陶,用手指輕輕彈一彈,聲音才能叮當有致,優雅和悅。紫陶的形態根據用途而定,但不論是哪種效果,以甲輕叩,均能鏗鏘有致,音韻和悅,舒展清揚,扣人心弦。因此建水紫陶的制作過程,也是人們追求自然和諧之美的過程,透露出建水人溫潤儒雅、自信剛毅、通達圓融的韻致之美和人生理想。
建水紫陶裝飾是依靠純手工填泥完成的,色彩的差異則是通過不同顏色的泥料的來完成。通常在紅泥坯體上使用白泥填制裝飾,白泥坯體則反之。一般說來,在自然狀態下,建水紫陶土有紅、白、青、黃、褐等顏色 ;待燒成之后,紫陶器物上有紅、白、灰、黃、棕、褐、黑、紫紅的多種色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坯色,是用紅泥或白泥制作器具,運用氧化焰燒制成的紅褐色,俗稱豬肝紅,或白黃色,也叫作象牙白。通常以這兩種顏色為主,但如果能夠巧妙的控制燒制方法,那么即使是同一個色相,其明度、艷度都會隨之而產生變化。加上紫陶色泥和色粉的比例調配,如果要將紫陶燒成的顏色進行具體區分的話,可以列出上百種,這些色彩都是用不同的色泥和色粉調和本身的坯泥形成,所以盡管建水紫陶的色彩豐富,但都具備坯泥自然本色的原因。紫陶的色彩在色相、明度上變化多樣,過渡自然,但其艷度始終比較統一,因而色彩的特征以素潔淡雅、清麗古典為主。紫陶燒制的工藝,也是使其色彩變化萬千的原因。當窯膛里的溫度達到 1200°,燒制的紫陶就會呈現出奇妙的窯變,即在同一個紫陶器具上出現或紅紫相間,或黑而紅,或紅而絳,像云霞一樣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奇色彩,入窯時陶體顏色一致,出窯時變化萬千的窯變,令人心馳神往。窯變之美就在于它那絕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天成之美,變幻莫測,難以捉摸。不僅能夠保留紫陶上真實自然的手工痕跡,同時顯現出難以捉摸的、絢麗自然的色彩變化,使建水紫陶的色彩更具魅力。色彩從開始植入陶體參差斑駁的狀態,到燒成后與陶體相互映襯的效果,最終它展現的是紫陶上不可或缺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成為一種獨有的藝術語言,是紫陶藝術的思想觀念和人文情感的體現。色彩的這種變化,不僅是制陶工藝水平提高的反映,也體現了人們對紫陶之美、生活之美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向炳成,戴江.建水紫陶窯變之美[J].今日民族,2011(7).24-25
[2]邵靖,王坤茜,徐人平等.建水紫陶的書畫裝飾藝術[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9(1).29-31 [3]田然.創造藝術化的生存空間—論生活環境中的陶藝[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5(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