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摘要:鄉村振興是融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五位”于一體綜合工作。其中人才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具積極意義和能動性的因素,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與關鍵,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是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的重要基礎力量,如何培育挖掘、用好盤活基層文化人才,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基層文化館應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要求,加強基層宣傳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扶持民間文藝社團、業余隊伍,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各類文化活動骨干。在基礎培訓工作基礎上,轉變思路不斷創新,培養優秀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插上文化的“翅膀”。
關鍵詞:基層文化;鄉村振興;培訓
一、培訓人群從少年兒童中老年到中青年,實現年齡層全覆蓋。
公益性藝術培訓是文化館的工作職能之一,但基層文化館所開展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美術、舞蹈等廣受少年兒童及中老年人喜愛的藝術形式。原因是這兩類人群業余時間充裕,能夠較好的完成培訓課程。
但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文藝愛好者也展現出較高、較廣泛的文化需求。此類人群的主要特點為文化素養高、接受能力強、藝術需求迫切,有較為突出的傳播推廣能力;但同時也具有參與活動時間少、不固定的問題。基于這一情況,基層文化館應有針對性的開展適合中青年文藝愛好者參與的藝術培訓活動。此類培訓應具有門類多、周期短、方便到課的特點,有的放矢,將廣大中青年文藝愛好者“迎進門”,拓展了基層文化人才的覆蓋面,實現各年齡層全覆蓋,充實了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使基層文化人才發展更具有“戰斗力”,成為鄉村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培訓地點從城區到基層鄉村一線,實現培訓范圍無死角。
受交通條件及經濟條件影響,基層文化館開展培訓多在城區及附近鄉鎮。參與培訓人員絕大多數來也是自城區及臨近村鎮,較偏遠地區的文藝愛好者很難參與中,享受均等的優質文化服務。
針對這一現狀文化館應積極行動,走出文化“舒適區”,將公益性藝術培訓腳步邁向基層村鎮。通過流動性文化服務設施、“流動課堂”等形式,將藝術課程輸送到廣大基層一線。參訓人員只需“拎包到課”,便可以學習各類文化藝術技能。最大程度實現培訓范圍無死角全覆蓋,為全民藝術普及打下堅實基礎。
三、培訓門類從單一到多元化,實現“按需開課”。
美術、舞蹈、戲曲三大門類一直是文化館公益培訓的主要課程,受眾人群較廣,參與人數眾多。但隨著時間發展,這些單一的培訓項目,逐漸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針對這一現狀,文化館應通過微信公眾號、鄉鎮文化站、文藝志愿者征集等多種渠道廣泛收集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意愿,有的放矢開展培訓活動。首先以鄉鎮為單位,報送各鄉鎮特色文化元素,針對該元素設置專屬培訓課程,以此機能打造各鄉鎮街道特色文化品牌,又更加科學合理的利用了文化資源,避免大范圍開展同類型培訓所造成的文化資源浪費。
此舉措可以極大的拓展了培訓參與人數,在基層為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播撒點點星火。
四、培訓內容從大眾化到專業化,打造精品文化名片。
以筆者所在地為例,文化館將基層文化人才培養與當地國家級非遺項目相結合,從大眾化培訓到專業化雕琢,打造有地域代表性的精品文化名片。
“鼓子秧歌”這一傳統舞蹈作為當地優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多年來一直處于“原生態”發展狀態。日常活動的開展及傳承發展多靠愛好者、傳承人口傳心授、世代傳承。為讓鼓子秧歌這一傳統舞蹈再次站上時代舞臺,煥發新的活力,當地文化館聘請省、市舞蹈專家,對經過層層選拔篩選出的30名表演骨干進行為期2個月的集訓。從動作歸納,陣型編排,舞臺化表演,服裝道具提檔等方面著力,打造了一支專業秧歌表演隊。這支精品鼓子秧歌表演隊一經成立,在文化館的組織推薦下,先后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各級展演展示活動,在舞臺上充分展現了當地傳統舞蹈豪邁奔放的藝術特色,收獲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成為當地鄉村文化振興代表性項目。
五、培訓目標從藝術普及到為鄉村振興賦能,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
“藝術普及”是文化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常年開設的各類公益性藝術輔導培訓,其最終目的便是以“藝術普及”的形式實現全民文化素質的提升。但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全民“藝術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群眾獲取“藝術普及”目標的途徑也逐漸多元化、飽和化。這就需要文化館轉變工作職能,在藝術普及的基礎上,增加更多實用性和技能性培養,讓人們在精神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又能掌握某種技能,收獲一定的經濟效益,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
“刺繡”是筆者所在地一項非常優秀的民間傳統工藝,在當地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文化館在挖掘保護該項目的過程中,發現其是一項非常適合推廣普及,進而產業化發展的項目。于是文化館指導傳承人開展傳承培訓活動,培訓從業人員3000余人,依托“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成立了近百個社會加工點,帶動那些在家中留守、不方便出門的閑散勞動力就業,逐步形成收入穩定、技藝精湛的傳承人群,實現該項目產業化發展。
六、展示培訓成果,為基層文化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
廣大基層文藝愛好者積極走進文化館公益培訓課堂,經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藝術才能,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激發后續不斷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當中去的積極性。這就需要基層文化館立足實際,針對不同門類的文化人才,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以文化人才的力量反哺鄉村文化振興。如:經培訓后,當地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農民畫創作骨干,可在不同時間節點開展“農民畫作品展”,新農民繪新農村,展現鄉村建設新風貌。同時這些經過培訓的創作骨干,又可以重新投入到新一輪的基層培訓當中,由他們作為老師向新學員授課,實現文化人才的合理利用。
結論: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和精神載體,為鄉村發展筑牢“文化魂”。而基層文化人才培養,則將為鄉村振興發展插上文化的翅膀。文化館應將人才培養與地方主要工作相結合,借力發展,打造水平高、眼光長、目標大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翠. 延安鄉村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J]. 當代旅游,2021,19(1):27-29.
[2]江森.培養基層文化人才—以重慶市渝東南民族地區為例[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1):48-56.
[3]劉福. 后申遺時代促進鄉村文化開發科學發展對策新探[J]. 長沙大學學報,2020,34(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