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華
摘要:社會保障水平可以直觀的體現出我國的經濟水平,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促進社會保障的基本條件。要想實現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就必須要合理的探究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拓展所有社會保障機制的覆蓋率,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水平,促進社保與經濟水平的適應性。作者主要圍繞我們國家的社保水平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在當前背景下制定社會保障機制的途徑,為我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適應性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基本互相適應,但城鄉的社會保障存在很大的波動性,很難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互協調并且一致。因此國家以及當地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適應性問題也逐漸重視,在增強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適應性的過程中,還需要加速建設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其與經濟水平適應關系,不可以太高或者太低,不然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水平的良好發展。作者根據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水平的適應性進行相關的探究,分析怎樣構建水平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制度。
一、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可能性分析
社保水平與經濟水平的發展具有緊密的關系,在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社保的水平也會不斷提升。經過研究顯示,由于社保水平的快速提升致使與經濟水平發展嚴重不符。主要體現在政府逐漸優化福利待遇、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提升效率變慢等。社保發展過度會導致出現失業率上升、勞動者缺乏積極性等不良現象[1]。
二、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現狀
在我國經濟不斷提高的形勢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個行業的順利發展,但由于我國在轉型工作上比較落后,因此整體經濟水平還不是很高,并且其中的各項社會保障體系依舊有待完善,有諸多的人群依舊存在住房難和看病難等情況。比如,當前很多城市的房價與物價不斷上升,在就醫方面,很多群眾都存在看不起病的情況,有些不嚴重的小病,到醫院經過檢查、開藥等流程就要花費幾百甚至上千,這樣的現象也體現出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和制度的不完善。同時,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沒有相應的就業保障,有些學生在畢業后面都出現了難就業的情況。當前各種社會保障體系和制度的不足,極易導致出現嚴重的社會沖突。從整體角度來看,我們國家經濟水平并沒有發展到一定高度,并且各項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待補全以及改進。
三、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一)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
完善的社會保障可以有效促進國家的穩定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全新的形勢下,社會保障可以實現經濟水平的持續發展,也是提升我國經濟水平必不可少的內容。但實際上,我國與西方其它發達國家比較,我國人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并不高,雖然大部分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活水平,但在城鄉地區,大部分的村民收入都儲存起來,這主要是由于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有所缺失,他們不敢過度消費,需將收入儲存起來用于以后發生的重大事件。因此我國必須要健全各項社會保障機制,減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實現我國的經濟水平的良好發展[2]。
(二)經濟發展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提供物質基礎
社會保障實際上是利用經濟方式來落實的社會調節模式,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優化就必須把我國的經濟發展作為堅實的基礎。同時,經濟水平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社會保障的覆蓋率,比如,大部分發達國家由于經濟水平比較高,因此其整個社會的保障功能覆蓋率特別廣,相應的保障內容也比較具體以及深入。我國部分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具備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比如,北京、深圳等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并且相關的保障體系也比較完善健全。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缺乏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因此我們國家需要積極促進經濟水平的發展以及建設,促使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四、完善社會保障的措施
(一)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會直接影響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積,但這并不代表在經濟水平沒有達到一定高度的狀況下,不可以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且正是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高,國家才也需要更加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以及優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大多數農民的收入都比較低,并且屬于社會弱勢群體,這些農民無法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極易產生社會矛盾。因此我國必須要加速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社會經濟的配置作用,政府、企業以及社區也需要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真正確保人們的基本生活保障,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效用,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互適應。
(二)擴大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率
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由于過去遺留的各種問題,導致社會保障體系制定的非常不科學,雖然社保方面的工作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但是并不可以將其中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消除,所以必須要拓展社保制度的覆蓋率,特別要注重農村地區,合理的減少社保的準入制度,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參與到社保的管理范圍內,及時補足在社保體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擴大社保的覆蓋率。
(三)調整財政支出結構
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能夠有效促進社保各項水平的良好發展,國家和各地區政府需要有目的性的積極完善與革新社保制度,針對各地區中人口的結構、物價以及收入等綜合狀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念,使所有地區的社保水平與人們的經濟水平相符合。并且,當地政府還要積極的改進財政結構,把大部分財政投入到社保與人們扶持中。特別是社保制度的健全直接關系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提高社保支出資金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促進社會保障和經濟水平的適應性。
(四)積極提高社會保障福利水平
在我們國家整體經濟水平飛速提升的形勢下,社保的水平也需要積極的進行改進,確保社保給人們提供的福利待遇可以穩定提高。在調整社保水平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需要結合我們國家現階段的整體經濟水平、城鎮鄉人們的收入水平、各個地區的人口結構和物價水平等具體狀況進行合理的改進,保證社保提供的福利待遇可以符合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保,并擁有健康安穩的生活[3]。
(五)增加社保支出,提高社保水平
在符合經濟水平發展的基礎上,加大社會保障的支出,以此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首先,在滿足現階段經濟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加大醫療、工傷、養老以及失業等保險的資金,保持提升比例,和經濟提升相適應。其次,提高財政在社保方面的支出力度,提升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增加財政對個人的支出水平,避免產生“空賬”的情況。再次,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和調劑水平,促使經濟水平的發展所帶來的效果可以具備普惠作用。最后,合理的解決社會保障所有相關管理單位的經濟效益,積極探究并解決人口老齡化、收入不均、人口流動大等明顯問題。
五、結束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在我們國家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形勢下,社會保障體系也需要不斷優化以及革新,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我國經濟水平可持續發展。優化社保的監督管理制度,不但要增強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地區的覆蓋率,提升社會保障福利水平,國家和當地政府還應該積極改進財政結構和政策,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社保水平可以和經濟水平的發展相適應。給人們的基本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充分發揮社保的作用,適應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蕾放.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卷宗,2019,9(7):162-162.
[2]許莉,尹智伶,袁曙.城鎮化背景下養老保險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9(5):41-47.
[3]李紅艷,盧瑞鵬.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6):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