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樓
摘要:本文先分析營林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革新造林方式、混交林集約化管理、管理方式優化三項提升營林生產技術水平的措施,希望推動我國林業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業經營;營林生產技術;集約化管理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綠色經濟發展逐漸深入人心,人們深刻認識到自然資源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而林業是自然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發展是生態建設的基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現有的營林生產技術,能夠更加有力地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存在的問題
首先,當前的營林生產水平較差,很多林業企業不具備較為先進的、科學的思想意識,對營林生產投入資金不足,管理人員及工作人員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整個營林工作的工作質量較差,缺乏較高的工作效率。這也導致了育苗技術落后,阻礙林業持續發展。
其次,林木數量和質量無法平衡,部分林業企業對造林工作缺乏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在選擇苗木的種類時,以及對苗木進行培育的過程中,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專業性不足問題,這就導致了營林生產中沒能根據樹種類型及結構來加以劃分,造成林木數量和質量不符合標準要求。
最后,營林管理方式較為落后,不能緊跟當今時代的步伐而更新。各個地區林業實際情況和發展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有些林業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并不符合當地的發展特點,生產效率低,不能保證林木質量。
二、提升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水平的有效措施
1、革新造林方式,加強幼林培育管理
傳統造林方式較為落后,導致林木質量差。林業企業需要改變傳統造林方式,更新造林理念。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氣候特點,企業要根據區域特點選擇樹木種類,為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病蟲害進行提前防治和有效治理,以免病蟲害破壞整個林業生態系統。
幼林的培育對營林生產十分重要,幼林需要專門的工作人員定期監控,查看幼林的生長過程,為幼林的發展情況制定詳細的培育計劃。除此之外,對幼林的品種選擇,所需要種植區域的季節氣候,以及當地環境等因素都要進行明確選擇。在幼林培育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工作人員根據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在幼林培育的過程中,如果缺少水分,其根系就會出現木栓化,而當土壤中灌溉水分過多時,又會對幼苗的根系呼吸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工作人員在培育幼林的過程中,要十分注意水分灌溉的水量,實時跟進氣象數據,以及不同季節的不同特點,制定完備的澆水方案。同時還要監測土壤水分程度,查看該方案是否適合幼林的生長發展。在雨水天氣更要加強對幼林的防雨措施,做好土壤排水建設,保護幼林的正常發育,以免幼林被較多的積水損毀。
2、營造混交林,實行集約化管理
各林區存在的植被種類多種多樣,都是以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而不斷發展。現有的生態環境需要加以平衡,保持種類眾多的植被對林木質量有所提高。因此,林業可以營造混交林,以此來保證林木穩定發展。
營造混交林需要林木管理人員對林區進行現場實地考察,深度了解林區的基本情況,如地形、土壤等,針對林區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混交方式。例如:林區整體面積較大,屬于平地地形,可以采用帶狀混交方式。另外還要測量地區溫度,對樹種的類型進行進一步的選擇。
由于我國傳統的造林方式是粗放式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運行體制,管理效果不佳,影響種子的質量,對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有一定的影響。而現階段的管理模式應該向集約型模式轉變,對種植技術加以調整和改善,更新現代化營林理念。根據市場的變化形勢,著力于符合當前的社會需求。各林區的林木在生長過程中有其自身的生長特點和生長需求,需要對林木進行撫育管理,保證正常的生長速度,并能夠有良好的質量保障。集約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幫助營林生產提高實效性,有效減少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保證林木的成活率,讓林木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能夠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3、優化管理方式,推進生產管理
營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管理方式的提升,林業生產效益在根本上取決于企業的管理體系是否完善和符合當前發展特點。首先,管理人員應該轉變管理思想,以科學化的管理辦法管理營林生產技術。例如:在實際營林生產技術研究的過程之中,相關管理人員要了解林木的基本情況,以及林木的重要性,對林木生產進行統一的培訓工作。對不符合標準的林木要及時處置,而不是置之不理,全面管理林木的品質質量。除此之外,管理人員要根據林木的不同種類和不同生長習性,制定多元化管理方式,而不是采取“一刀切”模式進行統一管理,這樣多元化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林業生產效益,保持生態平衡。
生產管理是營林生產技術中的基礎管理環節,根據生產地區不同,科學合理經營生產管理。例如:在造林的過程中,將適合的幼苗進行直接種植,不僅省去了培育時間,減少了生產成本,同時對林木的生產質量也提供了保障,將林木的生長周期進行縮短,營林生產的效率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對營林生產技術起到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加快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