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晟賢
摘要:目前,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各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水產養殖行業對環境的依賴度較高,可以說水環境質量決定著養殖的成敗與質量。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養殖的過程還會對水環境與生態系統產生污染。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不只不利于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更大的染污。本文針對水產養殖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闡述出工程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水產養殖;環境;工程技術;應用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視綠色健康的飲食結構,而水產品憑借著它脂肪量低、蛋白質含量高的優點,獲得了人們的青睞,水產養殖行業也發展的十分迅速。但是該行業的發展并不順利,水源的污染問題是當前十分棘手的問題,并且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我們必須從全方位研究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現狀,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以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1水產養殖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問題
1.1對水體pH值的影響
一方面,大多數水產動物的排泄物都呈堿性,這就會導致水環境的pH值不斷上升,pH值過高會嚴重影響水產動物的進食情況,進而損害水產動物的消化系統;另一方面,一些水產養殖環境偏酸性,并且這些環境當中的生物也會排泄酸性物質,導致水環境的pH值過低,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水環境中的有害金屬離子會解離出來,也會對水產動物造成不利影響。一些有毒物質還可能隨著食物鏈富集作用進入人體內,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更為嚴重。
1.2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失衡
水產養殖行業中,為了促進生物生長或控制病害發生,均需要向水體中投入適量的飼料和化學藥劑等物質,在這一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范等情況,將會破壞水體生態平衡。例如投入化學藥劑時,殺死了有害菌群,也導致了大量的有益菌群死亡。針對某一種疾病的控制,需要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但是由于分配協調性不足,最終造成濃度過高、污染環境生態等嚴重的問題。投放飼料的方式不科學,容易引發寄生蟲病害,甚至滋生其他微生物,導致水產養殖的成活率大大降低。
1.3污水排放加大污染力度
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還存在排放污水的過程,會因污水的排放而加大水環境的污染程度。排放的污水成分會存在大量的N與P等物質,這些物質屬于營養類范疇且進入水域后會導致水體呈現出富養化的狀態,不只會污染水源,還會大量浪費水資源,比如虹鱒魚養殖過程中只會吸收7%的氮與30%的磷營養物質,剩余的部分會進入水中。
2工程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2.1開展養殖池塘尾水凈化
根據主導養殖品種所產生營養物質多寡及單體改造規模和能力大小,因地制宜選用相應的尾水凈化處理模式,養殖尾水處理主要有原位凈化和異位凈化二種模式。原位凈化模式適用于面積不足100畝,或分散不連片的零散養殖池塘。此類養殖池塘不具備用于構建異地凈化系統的空間或條件,因此宜采用原位凈化方式進行治理,如果采用原位凈化方式仍不能實現達標排放,則應變更養殖模式或停止養殖。原位凈化是一種注重自然生態保護,將人工調控與自然調控相結合的水質處理技術,其主要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濾食性水生動物套放在養殖池塘中,利用其代謝作用,降解和吸收水體有機物和氮磷營養鹽,進而達到消減淡水池塘的內源污染負荷的目的。若池塘養殖品種產污量較高,尾水相關污染指標難以達到排放標準,即需要采取建設尾水凈化區、配套處理設施的措施來進行尾水異位凈化處理。《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生態環境廳關于開展全省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實施方案(2019-2022年)編制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要通過實施生態化改造,建設一定比例的尾水凈化區及配套相關尾水處理設施,以促進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依照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淡水池塘養殖尾水生態化綜合治理技術》,針對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的不同,確定合理的凈化區面積配比。
2.2科學喂食,綠色養殖
養殖業的產量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追求利益而使用劣質的養料,或是投放過度的飼料,喂養也要講究一定的規律,根據水產品的生長程度采用不同的養殖計劃,一定要定時定量的投放飼料,否則剩余的部分極有可能會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導致水污染。養殖人員必須嚴格管控藥物和飼料的質量,本著綠色健康的原則挑選它們,同時也要注意定期對水體檢測各項指標,檢測各項營養元素是否超標,及時地做出相應調整,使水產品得到最好的生長。
2.3加強環境保護觀念
養殖人員必須要明確水產養殖的目的,并對養殖條件有所了解,根據實際條件進行養殖方法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要把環保意識放在首位,盡可能地降低環境問題的發生幾率。同時,在此過程中要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建立與問題相對應的預防體系,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實踐,這就需要養殖人員對相關檢測內容和檢測標準都要有所了解。在抗生素和藥品的使用方面,應當盡可能少用,盡量采取化學藥品用量小的方案來處理,保證水中有益菌和其他細菌之間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在水產養殖過程的管理工作中,要采取科學管理,對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要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當地的養殖模式,保證養殖體系最大程度上擬合自然條件,這是保護水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
2.4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
為了促進水產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切實解決水產養殖中的環境問題,有必要構建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以此為基礎,加強對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的治理和預防。國家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對不規范的養殖行為進行有效的防范,在法律機制中納入環境保護的問題,結合養殖行業市場的發展需求,提高環境保護相關制度的有效性。保證養殖行業市場向著規范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已經取得營業許可證的養殖戶積極組織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向養殖戶發送法律制度條例,強化養殖戶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其能夠遵守相關法律規范制度,科學養殖。針對行業的準入許可,應建立嚴格的制度標準,審核和管理養殖戶的養殖資格,嚴格限制不符合養殖資格的人員開展養殖活動。強調污水排放的標準,嚴格處理隨意排放污水的養殖戶,對其進行法律制裁,真正發揮環境保護法律的作用,規范排放標準,結合實際情況對養殖產業的污水排放標準進行設定。
2.5科學管理藥物使用
水產藥物是治療水產動物疾病所不可或缺的,但水產藥物的過度使用會造成藥物在水產動物體內殘留,并隨著食物鏈一步步富集,人吃了這些水產動物,這些藥物就會在人體內進一步蓄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這些水產藥物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水環境中極難分解,會造成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因此,藥物使用方面務必做到科學化,應當事先對水環境的各個參數進行檢測,而后根據這些參數對藥物的投放量進行精準計算,從而最小程度地使用藥物。另外,使用生物制劑取代傳統的化學藥品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傳授相關技術,讓養殖戶做到合理用藥,促進水產養殖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存在污染環境的問題,將更多的先進工程技術應用于養殖過程中,會在解決水域污染問題的同時保證水產養殖的質量。因此,研究人員應加大力度研究工程技術并引入養殖過程中,促進水產養殖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茆軍,陳康.水產養殖對環境影響及可持續發展研究[J].新農業,2020(5):61-62.
[2]凌建海.我國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可持續發展[J].農家參謀,2020(4):163.
[3]李建洪.水產養殖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可持續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0):95.
[4]畢建飛.探究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可持續發展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8(11):125.
[5]孔爍,李新凱,劉峰,等.水產養殖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可持續發展[J].農家參謀,2018(2):211.
[6]李敬波.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可持續發展[J].鄉村科技,201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