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臻
摘要:自由是法治的核心,法律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由本性的充分發揮而生成的,秩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若無秩序, 人類便無法以人的生存方式生存和發展。但是隨著科技、經濟的進步與發展,自由與秩序的沖突不斷涌現新的形式,出現了許多難以簡單用法律條文去衡量的案件,因此本文就法律的價值、法律賈志忠自由與秩序的沖突,結合相關社會事件詳細闡述如何解決自由與秩序的沖突。
關鍵字:法的價值 自由 秩序 價值沖突
一、法的價值
法的價值是法的內在品質,即法律能夠滿足人的哪些需求,從某種意義講就是法的內在品質,它體現了法與人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法對于人的意義。
自由是法律最本質的價值,也是法律最高的價值目標,是衡量國家的法律是不是真正的法律的評價標準,法律必須要體現自由并保障自由。在法律價值上所言的“自由”,即意味著法以確認、保障人的這種行為行為能力為己任,從而使得主體與課題之間能夠達到一張和諧狀態。對自由的限制有這樣四種具體原則,分別是:傷害原則、法律家長主義、冒犯原則、法律道德主義原則。
秩序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的范圍之內,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而法律秩序則是通過法律調整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對穩定的、和諧有序的狀態。一方面,法律有助于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減少沖突和混亂,維護正常社會秩序;而在另一方面,秩序是消解、緩和社會矛盾與沖突的一個基本參照標準。秩序是法的其他價值的基礎,但是其本身也要受到自由、正義等其他價值的制約。
首先,在建立秩序的方面,法律制度通常會依照人們理想的社會秩序來安排與設計;法律不僅通過賦予社會主體一定的權利與自由來引導社會主體的各種行為,而且還通過給社會主體施加一定的義務與責任的方式,使其對自身的行為加以必要的克制和約束,從而建立相應的社會秩序,同時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法律既有助于維護合理的政治統治秩序和權力運行秩序,還有助于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與社會生活秩序。
平等是社會主體能夠獲得同等的待遇,包括形式平等與實質上的平等,其特點一是平等是歷史的范疇,其所表達的內涵隨著社會歷史環境與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它要求排除特權與消除歧視,其余差別對待是有條件共存的。法律能夠確認與保障平等價值的實現,法律一般會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來確認與保障平等的實現。基本方式有:法律把平等宣布為一項基本的法律原則,法律確認和保障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法律確認和保障社會財富、資源、集會與社會負擔的平均分配且法律公平地分配責任。
正義主要涉及到的是社會正義,即客觀意義上的正義,指社會共同生活的正直的、道德上合理的狀態與規則。它是內在于法律中的某種東西,是檢測法律的一種尺度或標準。
人權是指每個人作為人應該享有或者享有的權利。這個概念是一個歷史概念,其具體內容總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人權是人憑自己是人而享有的權利,在邏輯上先于國家與法,不依賴于國家也不依賴于國家的法。而為了盡可能地保證人們在事實上享有與實現人權,人權就必須盡可能地被轉化為法律權利,獲得國家強制力的保證,由此可見人權既可以作為道德權利,也可以作為法律權利。
二、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的沖突
(一)沖突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人生而自由,所以無論我們對法的價值的認識如何,都必須承認自由是法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自由對人類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約翰·密爾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論證了個人自由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試圖明確劃分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的界限,并提出了“傷害原則”,即個人的行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關系,個人就有完全的行動自由,不必向社會負責,更不能受到社會的懲罰。也有人將自由的邊界限定在社會公共利益上,而筆者認為,社會公共利益包含于“他人利害關系”的范疇之中,所以統一用“他人之利害關系”作為自由之邊界的表達。
任何時期的自由與秩序都必然與該時期的歷史條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緊密相連。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并非是誰優于誰的問題,因為從不同的角度得出的是不同的結論,就會產生毫無意義的循環。自由與秩序的價值問題實質上就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下、在具體的事件中對二者的平衡與取舍,不能籠統地說要去追求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平衡,而應該以具體的、動態的眼光在具體的案件中去對這兩種價值以及其他價值之間做出取舍。
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常常出現沖突,張文顯教授認為法的各種價值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有三種狀態,一種是無涉狀態,二是耦合狀態,三是競合狀態,。當法的不同價值在特定場合處于競合狀態時,法的價值沖突就出現了。本文中探討的沖突則是在探討二者之間出現負相關關系時該如何解決。例如對克隆技術的管制便是在維護道德與法律,避免其被不法分子利用克隆技術傷害,再比如對交通的嚴格管理,限制了人們的一部分自由,但是維護了更大的生命利益。
(二)沖突在網絡言論自由領域的體現
我國的網民適量日益龐大且日趨低齡化,于志剛教授認為,應當以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同時存在的“雙層社會”為背景,以此避免判斷標準和判斷視角的錯位,深入分析網絡空間中“公共場所秩序”的雙重維度和妨害信息秩序行為的過程鏈條,建立網絡空間中“公共場所秩序混亂”的雙層犯罪定量標準體系,以此判斷秩序混亂的程度是否嚴重。網絡傳播不同于傳統的傳播方式,信息流通速度之快是實體所不能及的,這無形中加快了一些不實消息的傳播速度,造成網絡公共秩序的紊亂,自由若無邊界便不能稱之為自由,如何在保護網絡言論自由和多元化的同時對網絡言論中的違法現象進行有效的規制,是網絡立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沖突在“網約車”問題中的體現
網約車是現代科技與生活需要結合的產物,促進了環保、推動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但是由于監管上存在漏洞,導致各種惡性事件的出現,又影響著社會穩定。此種沖突的表現形式首先是網約車的表現形式與政府管理之之間的沖突,網約車的發展的自由程度與市場相關部門息息相關,也與當地政府聯系緊密。而市場部門與地方政府又分屬不同的層級,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比如市場部門渴望網約車能夠充分、自由地擴大規模與發展,追求獲取豐厚的經濟利潤,而地方政府則有著不同的考量,例如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人口密度、就業率等問題,而網約車的出現在促進城市內人口就業的同時也會驅使更多的網約車司機走入城市中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城市各個方面的資源便會出現缺乏,這也顯示著市場發展與政府管理之間的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在這自由至上增加限制,例如出臺相關的網約車管理細則,與網約車平臺相互協調、溝通,爭取在創造利潤提高就業的同時穩定城市交通秩序與資源分配。
其次還有網約車的自由發展與社會安全秩序之間的沖突,近年來網約車相關的惡性事件不斷出現,2018年某日網約順風車司機鐘元通過網約車軟件接上趙某某順風車訂單,并借故讓趙某某取消訂單,被趙某某拒絕。當日13時28分許,被告人接上趙某某,當車行至附近山路時,被告人采取持刀威脅、膠帶捆綁的方式,對趙某某實施了搶劫、強奸,后為滅口殘忍地將趙某某殺害,并將其拋到路邊懸崖斜坡上。在同一年的5月6日鄭州的空姐打車遇害案,亦是相似的慘劇,年輕的女孩在下班的途中慘遭男性網約車司機的性侵犯且該男性司機以殘忍的手法殺害了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孩。除了這種惡性刑事案件,網約車領域的信息泄露現象以及不當競爭現象也是層出不窮,乘客投訴無門難以維權,司機的準入門檻低資信不達標準,亂收費、刷單之類的亂象不斷,在這些亂象發生之后,政府也出臺了一一系列約束網約車平臺的相關措施,在當前的疫情期間,平臺也會提醒乘客和司機帶好口罩,提醒乘客注意安全。總體來說,雖然網約車領域的一些問題仍然存在,但是約束與限制的出臺、對網約車司機門檻的要求提升,雖然限制了其市場擴張與利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網約車領域的安全秩序,增加乘客對網約車的信任程度,長遠來看這種政府對秩序的規制還是有益于市場的。
三、解決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沖突的途徑
(一)確定沖突的處理原則
首先是個案平衡原則。個案平衡原則是指在立法以及法的實施過程中,如果發生法的價值沖突,應當采取力求兼顧、協調處理的立場,綜合考慮各個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盡可能使所有法的價值之間在該個案當中達成適度的平衡,弱化其沖突。美國的“馬修訴埃爾德雷奇”一案的審理就充分體現了個案平衡原則,其判決書中這樣寫:法院以往的判決都曾確認,正當法律程序并非僅具有特定的內涵,或是與時間、地點、環境毫不相干的技術概念,因此,在決定行政程序是否合乎憲法正當程序的要求時,必須同時考慮當事人與政府的利益;其次是價值位階原則,在盡可能平衡、協調自由與秩序價值的沖突的前提下,由于法律主體、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總還是會發生自由與秩序價值難以完全共存、難以平衡的情形。這時如果繼續強調平衡兼顧,將使案件陷入兩難境地,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判斷。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自由與秩序價值有所取舍,而這種取舍需要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狀況,需要結合法律主體的不同情況來取舍;法律穩定性原則,法律價值實現前提和手段都是法律,所以,法律本身的有效存續和實施相當重要。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法治的理念雖然已經得到全社會的認可,但未成為個人的內在秩序,而且一些不利于法律運行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在處理自由與秩序沖突時,力求維護法律穩定性也應當是一個重要考量。
(二)針對網絡言論自由問題中自由與價值的沖突
目前,我國政府堅定地推進網絡實名制的實施。例如網絡購物逐漸要求實名制,也有人在倡導微博實名制,其目的是為了在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給人們一種內在與外在并行的規制,實行網絡實名制是讓人們基于自身的道德與羞恥感來規范自己行為的邊界,這種以這種內在的驅動去規制人們的不當行為是可行的,但是公權力不能借網絡實名制過分地去干涉言論自由,否則會引發人們對于自身權利的擔憂。網絡實名制意味著交出個人的“身份”,但與此同時,“身份”也意味著是個人隱私、人身自由等基本權利,實名制的過多運用甚至濫用,也會造成一系列問題。
一部法律或制度的實施往往會承載著多種價值訴求,但是沒有一部法律或任何一種制度能夠完美地兼顧每一種價值訴求,在處理自由與秩序的沖突的時候會發現自由不可避免地受到秩序的制約,同時又影響著秩序。與此同時,對秩序的追求也會受到自由的制約,同時又影響著自由。就當今社會來說,網絡的非實名制與開放性的確是虛假信息、網絡暴力不斷涌現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規范網絡秩序,抑制網絡犯罪,在某些領域推行實名制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真的要推行網絡實名制,還是要認真規劃,小心謹慎地在各個層面做出努力,爭取研究出更為完善合理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