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冰
摘要: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建筑藝術設計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本研究基于現代審美心理的角度,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進行了分析,明確了設計不僅要迎合公眾的需求,還要實現藝術和文化的有效整合,從而凸顯出藝術價值,推動文化建筑藝術設計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審美心理;文化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由于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近幾年文化建筑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所呈現出的文化內涵藝術更加明顯。面對多元文化的發展潮流,文化建筑應迎合公眾的差異化需求,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豐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等,在結構上具有美觀化及實用化的特點。基于現代審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無論是在裝飾還是在基礎結構上,都呈現出了一種藝術審美性,具有深厚的內涵。而因為公眾審美觀念的不斷改變,對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更新理念,并且強調審美藝術價值的體現。
一、審美心理、文化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藝術活動的關鍵特點就是審美愉悅、審美經驗,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審美方式,而且審美需求也是需要關注的一點。
(一)審美心理。在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過程中,會相繼出現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現,而基于心理層面進行分析,人們可以通過事物激起心理波動、事物牽動感知覺兩類不同的途徑來直觀化的體會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達擁有沖突化的結構體系,同淺層化的表現具有明顯的不同。
(二)環境藝術設計與審美心理。審美、環境藝術設計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環境內,而藝術設計的本質是審美創造工作,所以目標明確,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藝術設計創作在審美方面擁有非常深遠的創造意義,再加上其本質特征,所以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迎合了人們的需求。結合馬克思思想進行分析,形象是通過勞動所形成的,所以藝術設計這項創造審美的活動同機械化的勞動存在本質的不同,不僅進行了優化設計,還強調了創造性的重要性。
(三)文化建筑。作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質教育功能的場地,例如游樂場、音樂廳、戲院以及圖書館等,其中還涵蓋一些旅游場所和學院。判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程度的一項關鍵指標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質量、總量以及種類。
(四)環境藝術設計。借助環境這一載體,根據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過物質技術、美學理念,將具備多樣化功能、優美以及舒適度高的建筑環境進行創造設計,并達到人們精神和物質需求的過程即為環境藝術設計。文化建筑中的環境藝術設計擁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現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樣化的特點。
(五)以環境藝術設計為載體的文化建筑。基于差異化的社會及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環境藝術設計的方式可以對多樣化的建筑設計理念進行體現。
二、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方法研究
(一)拓寬設計原則。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要點就是審美,同時也是構成要素之一。基于審美標準所形成的環境藝術設計原則,在當今社會被進一步拓寬,不僅是受眾、設計人員在思維上的變化,同時也表現為被擴展的表現對象。
1、創作者與接受者思維的交互式轉換。交互性已經成為現代化藝術設計作品的關鍵特征,即要求在創造、運用時,人們能夠表現出有效的溝通活動,能夠進行實時性和雙向化的交流,從而形成系統的網狀框架結構。基于此系統結構,設計人員和受眾能夠彼此進行對話,在關系上保持著對等,達到視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轉變了以往單項化的信息流動狀況,受眾的權利和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2、表現對象的擴展。在科技、文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使得審美形式出現了改變,文化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不再遵循以往的審美標準,對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確,二者出現了彼此交錯和跨越邊界的狀況。審美文化的關鍵表現就是詩意性質,從某種程度上看,詩意表現的是審美境界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而現代消費藝術的問題非常的嚴峻,詩意的地位也被撼動。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原則雖然要迎合公眾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們感官和娛樂性等功能
(二)設計方式賦予多樣化參照現實所開展的審美創造活動的依據就。是審美理性,遵循了人們對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屬于一種比較繁瑣的精神層面的活動。同其他創造存在本質的區別,審美創造在現代審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設計形式,涵蓋了審美需求下的非裝飾因素、審美范疇以及設計方式職能三大內容。
1、設計方式職能的轉化。公眾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深受影響,現代化的設計藝術近乎等同于造型藝術,包括體塊、線條以及色彩等部分,這些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對審美意義進行創建。建造技術也是一項關鍵的設計方式,對設計作品功能的體現起到了保障作用。
2、審美范疇由結果轉向過程。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被打破和動搖,公眾也變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將完美作為審視一些事物的標準,而是能夠對美進行自主欣賞,并對審美潛能進行自主開發、挖掘。很多藝術領域因為公眾審美取向的變化,注重受眾的審美體驗,將其貫穿到創作設計過程中,創作出新穎并迎合受眾的優秀作品。當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也發生了改變,將挖掘審美潛質擺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對建筑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實現了再創造。
3、審美要求中的非裝飾因素。現代化社會中的人們在審視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作品時,不會單就裝飾構件入手,而是會進行進一步的擴展,涉及到一些附屬物體,也就是非裝飾性因素。
(三)設計構思轉向多元化。
1、單一式審美向多元化轉變。社會的進步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而且公眾的思維方式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不再以單一式審美為標準,而是隨著社會意識和文化思潮的發展而出現變化,不再嚴格的恪守傳統的參考體系,而是向著多元化審美的方向發展,價值觀也更加多樣化。
2、深度性審美向表層化拓展。確實深層意義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的一項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層次上來闡述文化內涵,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從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審美逐漸表層化。現代化社會中的人們希望能夠從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直觀化的方式來感受人類最純真和最質樸的審美內涵、審美意義,不愿意對此進行深度的思考,這種傳達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內環境藝術今后的設計標準。
3、泛視覺化審美。處在現代化社會發展背景下,審美、文化二者均進行了圖像化的轉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語言不再呈現敘述特點,審美向著泛視覺化的方向發展,這同以往的文本式審美存在本質性的差異。這種轉化同多元媒體的發展存在緊密的聯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員所構建出的空間形象要具有刺激公眾感官和引起共鳴的功能,并讓公眾可以在視覺上獲得多樣化的審美體驗。
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建立在審美心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就要求設計審美心理要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利用好現代化先進的技術,盡可能的達到公眾現代化的審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在注重技術研究的同時,也不能喪失其本質及精華,要同整體環境設計結合起來,注重審美主體大眾化的性質,保證環境藝術設計能夠發散性的傳達信息,并且呈現融合化的文化傳達特點,讓受眾獲得審美情感體驗,推動文化建筑中環境藝術設計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軍.客家聚居建筑環境藝術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
2.楊帆.環境藝術設計與精神生態[D].天津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