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國
摘要:詩歌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詩歌到現代詩歌,人們對文學美感的追求一直延續著。現代詩歌作為語文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各個階段的教學中也需要做好銜接,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學情要求和學習需求,加強做好現代詩歌教學的銜接,本文將探究初高語文統編版教材現當代詩歌的銜接性。
關鍵詞:初高中語文;統編版教材;現當代詩歌;銜接性
引言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語文教材由“一綱多本”轉變到了現在的全國統一,更加科學、系統地規劃了學生在各個階段應該達到的學習能力,規范了學習內容。現當代詩歌的學習主要是在九年級和高一上冊,這一階段是學生升學學習的關鍵時期,需要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幫助學生平穩度過升學期。
1課文編選的銜接性研究
1.1經典型和時代性的統一
詩歌的經典性是指既要在語言能力的訓練上符合規范,也必須要能夠符合當下的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樣才能夠使人信服。選入教材中的《沁園春·雪》用詞精妙,韻律整齊,氣勢恢宏,通過描寫北國冬景,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我愛這土地》是一首抒情詩,艾青以飽滿的情感抒發了對祖國深沉的熱愛,還有《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鄉愁》等這樣經典的現代詩歌。學生通過對這些詩歌的學習,不僅能夠學習語言運用的相關知識,還能夠感受到詩歌中傳遞的深刻情感。高中教材的詩歌選擇中也充分體現了經典型的要求。
詩歌的時代性是與經典性相對應的,對學生的積累閱讀經驗和文化知識都是至關重要的。教材中的《梅嶺三章》是較為特殊的時代背景,學生需要了解到當時世人所處的艱難處境,才能深刻感受到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到詩人頑強不屈的戰斗意志和革命必勝的信念,這有益于學生思想價值觀的養成。
初高中教材中都選取的現代詩歌都具有經典型和時代性的統一,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了解現代詩歌的形式樣態,使得學生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為學生對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研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1.2閱讀難度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現當代詩歌在九年級和高一的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九年級上冊的詩文大多是篇幅短的詩歌,這時學生初步大量接觸現代詩,短小的詩歌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理解,九年級下冊中就出現了《海燕》這樣的長篇散文詩,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高中上冊中《紅燭》《致云雀》都是篇幅較長的現代詩,相比初中的現代詩增加了不小的難度。這樣梯度增加難度的方式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有助于學生做好初高銜接。
初高階段的主題銜接上,也體現了逐漸多元化的趨勢,九年級上冊的詩歌主題多是愛國、思鄉等學生熟悉的主題,下冊中就出現了革命抒懷、哲理人生以及詠物象征的主題,高中教材中的詩歌更是選擇了與學生的生活較遠的時代詩歌內容,需要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學習,這是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漸加大了詩歌理解的難度,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1.3編排有序連貫
九年級和高一教材內容的編排上都把現當代詩歌編寫到了第一單元,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比較熟悉這樣的模式,現當代詩歌的形式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篇目的選擇上《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同被納入教材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樣的形式具有學習的連貫性,同樣的詞牌名,寫景的手法相同,同樣的先景后情,相似的情感,學生通過這兩首詩歌的學習能夠深切感受到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這符合立德樹人的要求的。
外國詩的編排在較后的位置,這是由于選取的外國詩篇都較長,并且由于文化差異,翻譯過來的詩歌內容在語法的表達上和中國詩不一樣,相對來說難度較大,放在單元的后面學習也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2助學內容銜接性的研究
2.1助學內容延續性不強
助學內容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教材中的提示語、插圖、注釋等內容,但是部分助學內容的設計和學生的學情適應性不足。單元導學的導語設計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例如,九年級上冊的單元導學從“自主欣賞”“自由誦讀”“嘗試創作”三個任務來引導學生學習詩歌,在學習之前還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詩歌進行復習,增加了現當代詩歌學習的連貫性。高中現當代詩歌單元導學中的設計中卻沒有考慮到學生初中學習的情況,這缺乏知識學習的延續性。
然而,課下的注釋情況卻不盡相同,有些詩歌的注釋較為詳細,但是部分的課下注釋就很少,例如,高一教材中除了《沁園春·長沙》給到的注釋較多之外,其他詩歌基本都是只給到了選文出處和作者介紹,這樣驟然減少的注釋會阻礙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因此,從單元導語和注釋的內容來看,是缺乏延續性的。
2.2助學形式的契合性不足
在九年級的教材中,有豐富的助讀形式,“預習”“旁批”“閱讀提示”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助讀形式進行自主學習,但是高中教材中只有“學習提示”,高中教材的難度本就在增加,突然減少的助讀形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不利于學生在升學中的銜接。
在補充資料部分,初中學習中會在詩文的旁邊進行補白,有的是對語言技巧層面的補白,有的是對讀書方法的補白,還有對文章內容理解的補白,但是高一的教材中較少出現這樣的補白。從這個角度來說,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沒有做好契合。
3初高中語文現當代詩歌銜接性教學建議
3.1加強助學系統的契合性
統編版教材初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研究中發現,教材詩歌的選擇和作業系統的銜接性較強,但是助學系統的銜接性較差。選文、作業、知識系統等都是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按照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但是助學系統的并沒有做好銜接,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相適應,可以適當增加“預習”“旁批”等補白知識,增加注釋內容,使得助學系統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只有各個系統板塊相互促進和協作,才能夠促進整個教材的有效銜接。
3.2教師需要挖掘教材的銜接性
教材的設計是教學的出發點,但對教材編寫內容的理解和有效使用需要教師的二次開發。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能夠自主探究教材之間的銜接性,能夠極大發掘各個板塊之間的關聯性,教師備課時不僅需要關注到學生對于本課內容的學習,還需要關注到整個單元以及整個學習中的所處位置。例如,《沁園春·長沙》的學習中,教師就需要關注到這和九年級第一單元的編排相似,需要能夠分析毛澤東詩歌在初高中教材編排中所占的比例和詩歌的掌握要求,還要明確教材中前后內容的設計思路,只有最大程度了解編者的意圖才能夠在教學中落實銜接性。
3.3教師需要能夠通過教學彌補教材的銜接性不足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教學情況,分析教材在學生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根據這些銜接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主編寫相關的銜接性內容,作為學生學習的補充資料,幫助學生在學生中更好地完成任務。教材的修訂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教師的教學確是時時進行的,教師對教材的開發不僅可以減少教材不足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還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元化,更能夠為語文教材的編寫提供多元的視角,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
結語
通過分析探究發現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現當代詩歌編寫具有客觀銜接性,但是在具體的子系統中銜接性還不足夠,也就是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銜接還不能適應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自主開發教材內容,補足教材中的缺失環節,幫助學生做好初高銜接。
參考文獻
[1]張心科. ?關于語文教科書中“時文”編選問題的討論[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8)
[2]樊華強. ?經典性抑或時代性:語文教材選文標準辨析[J]. 當代教育科學. 2013(08)
[3]程麗陽. 思維發展理論:語文教材助讀系統的構建依據[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33)